執宰大明第1213章 未雨綢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執宰大明 >>執宰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13章 未雨綢繆

第1213章 未雨綢繆


更新時間:2015年12月23日  作者:小黑醉酒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小黑醉酒 | 執宰大明 


正統八年五月,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下雨時一道雷電不偏不倚正好劈在了奉天殿上,炸毀了奉天殿的一角,在京城掀起了軒然大波。,

古人由于無法解釋打雷下雨等自然現象,故而把這次奉天殿雷擊事件看成了是上天降下的一道警示。

正統帝為此心中感到惶恐,認為上天對他有所不滿,所以特意下了一道求言詔,要求文武大臣極言其登基以來在政務上的得失利弊。

李云天根本就沒有把那次雷擊的事情放在心上,奉天殿高大宏偉,在紫禁城里出類拔萃,所以遭到雷擊并不稀奇。

按照李云天的想法,完全可以在紫禁城的各個建筑上安上避雷針,這樣的話就可以避免雷擊。

不過,紫禁城乃皇帝的寓所豈可輕易觸動里面的建筑?萬一破壞了紫禁城的風水影響了大明的國運那可就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了。

由于此次奉天殿雷擊事件事關巨大,所以正統帝特意派人通知李云天參加大朝。

自從張氏太皇太后去世后,正統帝得以依賴的只有內廷和李云天,如今京城出了這么大的事情他自然希望李云天能在大朝上坐鎮,免得那些文官集團借著奉天殿雷擊事件在大朝時對他進行責難。

李云天自然清楚正統帝的心事,隨著張氏太皇太后的逝世,京城的局勢變得越來越緊張,各派勢力相互間明爭暗斗,相互傾軋,這使得正統帝不勝其擾。

相對內廷、文官集團和勛貴集團的爭斗,講武堂一系的武官們則過著波瀾不驚的日子,有李云天在的話沒人膽敢惹是生非。

而且,李云天嚴令講武堂一系的武官不得卷入京城各派的爭斗中,否則嚴懲不貸。

李云天之所以會下這么一道命令,與講武堂一系武官的特殊來歷有關。

講武堂一系的高級武官出身五軍都督府,因此與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關系密切。

至于講武堂的中低級武官,很大一部分是勛貴和皇族的子弟,尤其是那些勛貴子弟,不經意間就會卷入到朝廷勢力的博弈中去。

所以李云天未雨綢繆,給講武堂的武官領們一個警示,使得他們能盡量少犯錯誤。

說實話,李云天并沒有指望講武堂的武官能對京城的局勢置身事外,他希望講武堂的武官能少惹些麻煩,因為到了最后肯定由他來善后。

“王爺!”大朝當天,李云天在大明門外剛一下馬車,周圍的文武官員就紛紛擁上來向他躬身行禮。

李云天見狀微微笑了笑,向眾位官員點頭致意,在這次內廷、文官集團和勛貴集團的爭斗中講武堂選擇保持中立,這使得李云天和講武堂的武官們成為了各派勢力的拉攏對象。

再者說了,李云天現在聲名顯赫,乃大明文武百官之首,京城的官員們自然對他恭敬有加。

值得一提的是,李云天的這個百官之首并不是指李云天像以前的宰相一樣掌控了朝局,而是指的李云天的爵位,李云天是滿朝文武官員中唯一的一位王爺,地位尊貴,無人出其右者。

雖然大朝時皇族的人也會列席,不過那些人都沒有官職,不是大明的官員,所以這百官之首自然就歸了李云天。

“希望不要出什么紕漏。”來到太和殿,李云天在殿前立定身形后深深吁出一口氣,心中暗自說道。

他先前已經得到了消息,文官集團要借著這次奉天殿雷擊事件向內廷發難,而內廷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代表著皇權,萬一激怒了內廷那么到時候倒霉的還是文官集團。

“皇上駕到。”不久后,一個尖著嗓子的聲音傳大殿前的側門傳來,正統帝在眾宮女、宦官和侍衛的簇擁下走了進來。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見此情形,大殿上的文武重臣紛紛跪了下去,齊聲高呼道。

“諸位愛卿平身。”在龍椅上落座后,正統帝雙手虛空向上一托,沉聲向跪在殿前的眾臣說道。

雖然正統帝現在只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但八年前他就開始上朝,現在自然對上朝的流程一清二楚。

“謝萬歲!”眾臣聞言齊聲謝恩,然后呼啦啦地站了起來。

“皇上有旨,有本啟奏,無本退朝。”立在正統帝側前方的宋大山先向正統帝一躬身,隨后轉向殿內的文物重臣,尖著嗓子高聲說道。

王振立在宋大山的身側,躬身而站,從代正統帝宣旨一事上可以看出,宋大山比他更得正統帝的寵信,只不過宋大山低調慣了,這才使得王振從內廷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司禮監的主事者。

“吏部有本啟奏。”宋大山的話音落后,一名文官閃出了隊列,來到殿前躬著身子,高聲向正統帝稟告道,“晉豫巡撫于謙任職地方十余年,安撫百姓,治理地方,殫精竭慮,今禮部左侍郎空缺,吏部以為于謙應補其缺。”

按照定制,京城各大部院衙門依次向正統帝稟報本衙門的事務,吏部身為各大部院衙門之首自然率先稟報。

“于謙?”李云天聞言微微怔了一下,隨后嘴角流露出了一絲笑意,看來楊士奇臨走前下了一招妙棋,把于謙調回了京城。

自從宣德五年于謙被宣德帝派去巡撫山西、河南,轉眼間已經十余年,于謙平反兩地冤獄,鼓勵農耕,善待百姓,在百姓們有著頗高的威望,是大明風頭正勁的地方官之一,故而這次理應得到提拔。

毫無疑問,楊士奇的門人中除了李云天外,排名第二的就是于謙,于謙正直公正,為官清廉,再加上治理地方的才干卓越,是楊士奇門人中的佼佼者。

很顯然,楊士奇想要讓于謙在禮部歷練幾年后進入內閣,以此來充實內閣的實力。

由于楊士奇、楊榮和楊溥自從宣德年開始就主掌內閣,這樣一來就壓制了內閣后繼力量的成長,等三人意識到的時候為時已晚,像馬愉等人雖然是士大夫中的佼佼者但資歷威望不足難以服眾。

縱觀大明夠資格進入內閣的文官中,于謙是最為合適的人選,是眾多地方官中的佼佼者,有著豐富的理政經驗,足以應對內閣的事務。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于謙除了擔任過都察院的監察御史外并沒有在京城各大部院衙門中任職,這成為了他的最大缺點,故而在禮部左侍郎致仕后被提名為了左侍郎的人選。

楊士奇雖然離開了京城,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對內閣不管不顧,內閣的劣勢他非常清楚,所以在致仕之前就已經跟六部的那些重臣們達成了協議,把于謙調來京城,否則的話也不會就這么不管不顧地離開內閣。

此時此刻,李云天并不知道,于謙比歷史上提前了五年前來京城任職,其職務也從兵部右侍郎改為了禮部右侍郎。

對于吏部的這個提議,立在宋大山身后的王振微微怔了一下,隨后眉頭皺了起來,他并沒有在內閣給司禮監的奏章中看見有關提拔于謙為禮部左侍郎的奏本,這意味著內閣和六部這次聯合起來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說實話,王振并不喜歡不識時務的于謙,在他看來于謙擔任巡撫多年早就撈得盆滿缽滿,可于謙數次進京從沒有給他送過禮物,這使得他非常不滿。

王振雖然記不起來那些地方大員中誰給他送過禮,但那些沒送禮的人他記得清清楚楚,其中領頭的就屬于謙。

不過,由于于謙有楊士奇這個內閣首輔護著,再加上張氏太皇太后坐鎮京城,以及司禮監在金英和王瑾等人的掌控中,故而王振很難找于謙的麻煩。

可自從張氏太皇太后病逝后,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楊士奇因為楊稷的事情淡出政壇到最后退出,這使得王振可以騰出手來敲打于謙。

雖然于謙是李云天的同科,但王振并不擔心李云天會因為此事而找他的麻煩,因為李云天和于謙實際上沒有多少交集,兩人除了是同科外私交并不多。

尤為重要的是,李云天現在是講武堂一系的領袖,而于謙是文官集團的,屬于兩個不同的陣營,就算于謙遇到什么事情也輪不上李云天出手,自然會有文官集團的人出面擺平。

當然了,王振肯定也不會對于謙下死手,再怎么說于謙也是李云天的同科,真的要置于謙與死地的話李云天肯定不會坐視。

換句話說,王振只要把握住敲打于謙的方寸,那么李云天就不會介入于謙的事情,這里面的涉及到的利益關系太過復雜。

鑒于于謙不懂得人情世故同時又頗有干才,所以王振才不希望這個討厭的家伙進京,如果他早知道此事的話肯定會在正統點面前煽風點火來破壞此事。

不過現在吏部既然在朝廷大朝的時候把這件事情給提了出來,那么王振就無可奈何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吏部的計劃達成。

“此事交由廷議。”正統帝聞言點了點頭,沉聲說道,他對于謙也有所了解,張氏太皇太后在世的時候曾經讓人搜集了大明地方大員的資料給正統帝,其目的是想讓正統帝做到心中有數,以后可以選擇得力之人委以重任。

所以,正統帝知道于謙的名聲很好,是一員干練之才,并且與李云天是同科,以其資歷足以調任京城擔任禮部尚書胡瀅的助手。

如果換成是宣德帝,肯定就要當眾恩準吏部的奏報,不過由于正統帝尚未親政,故而經此事交給文武重臣進行廷議,然后將廷議結果上過于他。

通常情形下,正統帝是不會駁了廷議的結果,畢竟他現在還是少年天子,按照宣德帝和張氏太皇太后的遺詔,親政之前要尊重輔政大臣的意見。

聽聞此言,李云天的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了一絲笑意,一旦交給廷議那么于謙升任禮部左侍郎的任命一定會通過。

王振的雙目閃過一道陰冷的神色,心中想著要盡快擴張勢力,要是他在朝中有足夠黨羽的話那么就會提前知道文官集團的動向。u

,歡迎訪問


上一章  |  執宰大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