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黑醉酒←→下載:
大年初八的上午,在景山壽皇殿給宣德帝守靈的周征被孫皇后召去了坤寧宮。
周征來到坤寧宮時孫皇后正在呵斥一名做錯事的宮女,嚇得那名宮女渾身發抖地跪在地上。
“起來吧,下不為例,否則本宮就將你趕出坤寧宮。”見周征來了,孫皇后心煩意亂地沖著那名宮女揮了一下手。
“謝皇后娘娘。”那名宮女聞言頓時如釋重負,給孫皇后磕了一個頭后躬身離去,她剛才只不過走路的腳步聲大了一點兒就被孫皇后教訓了一頓。
這幾天孫皇后的精神很不好,情緒顯得有些激動,特別容易動怒,之所以這樣自然是因為越王的到來。
雖然別人不清楚,可孫皇后心里明白,越王并不是奉張太后的懿旨來的京城,因為張太后在得知越王來后也非常吃驚。
原本,孫皇后以為張太后會趕走越王,可張太后卻沒有這樣做,而是讓越王留下來協助操辦宣德帝的喪事。
尤為令孫皇后不安的是,她已經聽說了不少朝廷官員前去拜會越王,這對她而言很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
由于大明禁止皇親國戚從政,而且與皇族聯姻的都不是名門望族,因此孫皇后并沒有什么人可以依仗的。
以孫皇后為例,她嫁給宣德帝為嬪的時候父親只不過是永城縣的主薄,所以無法指望娘家人。
明太祖的這種做法徹底掃除了外戚干政的可能,同時也意味著一旦出現君弱臣強的局面皇室的人將很難應對。
為了太子,孫皇后自然不能無動于衷,而且因為宣德帝廢除了胡皇后使得她在朝廷里的名聲不佳,包括楊士奇在內的眾多官員當年都反對廢后,因此值得她信任又能對太子形成強有力幫助的朝廷權貴也就屈指可數了,周征很顯然就是其中的一個。
周征是勛貴里忠于皇權的那一部分人,當年漢王用高官顯爵都沒能將其拉攏過去,因此值得孫皇后信賴。
更何況,周征是李云天的老丈人,李云天又是太子的老師,周征與太子之間也算有著一層密切的聯系。
尤為重要的是李云天并沒有死在京畿都督府的那場大火里,李云天在朝堂上肯定會站在太子這一邊,那么周征也唯有這樣做,因為鎮國公府和忠國公府同氣連枝,肯定會同進共退。
“臣周征參見皇后娘娘。”等那名被呵斥的宮女離開后,周征上前躬身給孫皇后行禮,在新帝登基前孫皇后依然是大明的皇后,只有新帝登基后才成為太后。
“忠國公,在朝廷所有的勛貴中,你和鎮國公是大行皇帝最為信任的兩個人,如果太子有難的話我們孤兒寡母也唯有依靠你與鎮國公了。”
張太后支走了下人,只留一名貼身女官在身邊,等周征落座后神情落寞地向他說道。
“皇后言重了,給太子盡忠是臣的本分。”周征聞言吃了一驚,連忙站起身恭聲回答。
“忠國公,想必你已經知道鎮國公逃過了京畿都督府大火一事,本宮對你也沒什么好隱瞞的了,如今鎮國公不方便出面,聯絡朝中勛貴的事情就依靠你了。”
孫皇后有些黯然地一笑,憂心忡忡地望著周征,“越王此次回京來者不善,頻繁結交京中權貴,本宮擔心他另有所圖。”
“皇后放心,臣會聯合朝中勛貴全力支持太子。”周征清楚孫皇后現在的焦急心態,于是鄭重其事地回答。
周征是朝廷勛貴中唯一一個知道李云天還活著的人,作為李云天的岳父他深得李云天的信任,況且李云天也需要周征來配合,所以就悄悄把實情通過雷婷告訴了周征。
以周征的沉穩和老練,李云天并不擔心他把消息泄露出去,而他之所以沒有告訴周雨婷等人正是為了防備被人看出破綻,萬一躲在幕后的人察覺而按兵不動的話那么以后李云天還要耗費更多的精力與其周旋,很多謎團也無法搞清。
“忠國公,你是皇上所選的托孤重臣,本宮就將太子托付于你和鎮國公了。”見周征表態,孫皇后頓時松了一口氣,神情嚴肅地向周征說道,她很清楚如果事態激化的話屆時唯有用武力解決。
“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周征再度向孫皇后一躬身,給孫皇后吃了一顆定心丸。
周征離開坤寧宮不久,孫皇后又先后把楊榮和胡瀅傳召了過來,希望借助兩人來拉攏朝中的文官集團。
孫皇后之所以選擇楊榮和胡瀅并非沒有原因,楊榮當年在廢胡皇后一事上支持宣德帝,并且出了不少主意,因此是文臣集團中難得的與孫皇后走得近的重臣。
而胡瀅在永樂帝時期就是永樂帝的心腹,被永樂帝暗中派去尋找靖難后失蹤的建文帝下落,后來又被宣德帝重用,對其接連提拔一直升到禮部尚書的高位而且還兼理戶部,其風頭在朝堂眾臣中風頭一時無兩。
由于宣德帝對胡瀅有知遇之恩,再加上其已經位極人臣,因此胡瀅于情于理都要支持太子,否則的話不僅要受到外界的非議而且死后也無法去見宣德帝,故而孫皇后對胡瀅十分看重。
其實,拉攏胡瀅是李云天對孫皇后的建議,從目前朝堂上的局勢來看胡瀅在六部受到了吏部尚書郭琎和戶部尚書劉中敷的挑戰,如果太子不能順利登基又或者大權旁落的話那么他的地位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越王掌控了朝堂上的政局那么肯定會拿胡瀅開刀,既是殺雞駭猴震懾六部同時也是扶持親信擔任禮部尚書。
胡瀅即便是想要投靠越王,可由于其與宣德帝之間的密切關系,他能否得到越王的信任殊難預料,禮部尚書是一個與吏部尚書和戶部尚書同樣重要的位子,越王肯定會安插自己人。
再者說了,郭琎和劉中敷為了對抗胡瀅,有很大的幾率會被越王拉攏,畢竟兩人沒有胡瀅與太子之間的關系親密,故而選擇越王作為后盾。
宣德帝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他精心挑選的用來相互制衡的十二位托孤大臣會在越王“咄咄逼人”的攻勢下發生分裂,進而產生難以預料的后果。
楊榮和胡瀅隨后開始聯絡朝中關系親近的文官,準備等宣德帝的頭七一過就向張太后奏請太子登基,以免夜長夢多。
通常來說,如果不是形勢緊急的話要等到大行皇帝出殯后新帝才正式登基,可現在的情形很顯然對太子不利,因此太子越早登基對其越有利,有越有利于穩定大明的朝局。
孫皇后召見了周征、楊榮和胡瀅,越王也沒有閑著,頻頻與朝中的文武大臣相見,打著張太后的名義坑蒙拐騙,大肆拉攏朝中的文武大員。
其實對于大部分朝臣來說,無論太子還是越王登基對他們都沒有什么影響,畢竟太子和越王都有登基的資格,那種頑固不化的迂腐臣子畢竟只占少數,否則當年也不會永樂帝一進城南京城的納西文武大臣們就爭相前去投靠。
說到底,太子和越王誰能一承大統,就要看兩人誰的實力更強,越王雖然只是一個閑散王爺,但他這些年在京城并不是白待的有著龐大復雜的人際關系,這個時候就充分地得以應用。
大年初八的下午,越王特意去了一趟鎮國公府去吊唁李云天,在靈柩前歷數了李云天曾經立下的赫赫功勞,對李云天是大加贊賞,聽得現場的人唏噓不已。
在京城的各方勢力中,越王最想拉攏的就是鎮國公府,如果擱在以前的話他沒有這個機會,因為李云天是太子的老師肯定會支持太子。
可現在形勢不同,由于宣德帝的猜忌李云天莫名其妙地死在京畿都督府大大火中,這就使得太子與鎮國公府之間產生了一道難以愈合的裂痕,正好可以使得越王趁虛而入,對鎮國公府進行拉攏。
作為驍武軍一系勛貴的精神支柱,鎮國公府的意向決定了講武堂武官和驍武軍將領的態度,而城外驍武軍大營的數萬驍武軍士兵是大明最為精銳的軍事力量,將會左右京城政局的發展。
換句話來說,鎮國公府在太子和越王之間支持誰,那么誰就在京城有了壓倒對方的軍事力量,而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改朝換代莫不是以暴力為基礎的,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確保在皇位爭奪中有壓倒對方的優勢。
對于越王伸來的橄欖枝,周雨婷表現得中規中矩,既沒有接受但也沒有拒絕,這使得越王禁不住松了一口氣。
考慮到鎮國公府與太子一直以來關系融洽,周雨婷沒有拒絕他的好意已經達到了越王的目標,這意味著鎮國公府依舊對宣德帝有著非常強烈的怨念,以至于遷怒到了太子的身上,否則鎮國公府會堅定地立在太子一邊。
而且,經過鎮國公府一行,越王敏銳地從李云天的幾位夫人的言行舉止中感覺到鎮國公府內部由于李云天之死正面臨著分裂,使得周雨婷不得不努力維持家里的和睦。
越王甚至知道造成鎮國公府這種局面的人是李云天的六夫人雷婷,雷婷與李云天相處的時間最長,感情也最為深厚,因此雷婷想要給李云天報仇,為此雷婷在回京后并沒有住在鎮國公府而是去了講武堂,另外李云天的十夫人諾敏也支持雷婷。
不僅如此,越王還敏銳地注意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執掌了九州商會的陳凝凝和鄭婉柔,以及掌控了水師的柳雯晴并沒有回京,而是派人回京代替她們吊唁李云天。
可以說,陳凝凝和鄭婉柔、柳雯晴的這個舉動十分反常,意味著三人因為李云天一事對朝廷充滿了戒心,故而才留在外地避免被朝廷一網打盡。
在越王看來,他并不奢望著能得到講武堂和驍武軍的擁護,只是希望講武堂和驍武軍屆時不要支持太子,那么他的勝算將超過太子。
小說版權都歸作者小黑醉酒所有,由網友上傳,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永恒中文小說閱讀網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