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宰大明第737章 凱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執宰大明 >>執宰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737章 凱旋

第737章 凱旋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8日  作者:小黑醉酒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小黑醉酒 | 執宰大明 
·

宣德八年十一月下旬,京城萬人空巷,百姓們興致勃勃地著聚集在街頭談笑著,現場聲音嘈雜,顯得熱鬧非凡。

幾天前,順天府在城里的大街小巷貼出了告示,表明遼東明軍將在今天入城覲見宣德帝,屆時關西七衛首領也會隨著遼東明軍進城,就襲擾北直隸一事向宣德帝請罪。

在與北元的這場歷時近兩年的交戰中,遼東明軍可謂居功至偉,不僅消滅了進犯遼東和北直隸的蒙古軍隊,而且嚇得大同城瓦剌大首領脫歡率領山西行都司的蒙古軍隊不戰而逃,進而令萬全都司的明軍得以順利收復山西行都司,

因此,遼東明軍一戰成名,其聲勢已經超過了京城的京軍,一躍成為大明各都督府軍隊之首。

之所以說是各都督府軍隊之首,是因為大明精銳的名號已經被驍武軍正式奪得,毫無疑問在遼東明軍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驍武軍,如果不是驍武軍朱雀大營的軍士在開原城擋住了蒙古軍隊進攻的步伐,那么遼東早就淪陷。

朝廷為了消除宣德帝親征失利的影響,因此不遺余力地宣傳遼東明軍的功績,使得遼東明軍迅速成為了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故而受到了狂熱的追捧。

“來了,來了!”忽然,人群中響起了一個興奮的聲音,這使得人們紛紛伸長了腦袋往正陽門城門方向望去。

通常來說,軍隊凱旋應該走北面的安定門,不過由于有宣德帝的圣旨,故而遼東明軍從京城九門的正門――正陽門入城,與城中的百姓同樂。

正陽門位于京城南城,南城有三道城門,從西到東依次是宣武門、正陽門和崇文門,其中正中間的正陽門是京城的正門,凡是重大事務為了隆重起見皆走正陽門,這樣就可以穿過京城城南居民區的主干道。

走在入城隊列最前面的方陣是遼東都司的明軍,確切的說是李云天在開原城整編的遼東都司的明軍部隊,驍武軍雖然在遼東立下了大功但是卻不能喧賓奪主,因此李云天讓遼東都司的人走在最前面,最先接受京城百姓的歡呼。

跟在遼東都司后面的一個方陣是驍武軍朱雀大營的軍士,其次是女真兵方陣、蒙古達顏部方陣、朝鮮兵方陣、蒙古兀良哈部方陣和蒙古輝特部方陣。

作為此次與北元兵交戰的殺手锏,火槍兵方陣和炮兵方陣排在最后面壓軸登場,引發了百姓們的陣陣歡呼和尖叫,現在誰都知道明軍擁有厲害的火器部隊。

等到火槍兵方陣和炮兵方陣過去后,李云天、張昊等參戰的明軍高級將領才在張輔、楊士奇、蹇義等人的陪同下談笑風生地騎著馬出現在百姓們的面前,周圍頓時傳來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歡呼聲。

本來按照流程,李云天等人應該走在那些入城方陣的最前面,不過在李云天的建議下,宣德帝決定把最先入城的榮譽留給那些在疆場浴血奮戰的士兵,即使對他們為國效命的肯定,同時也是褒獎。

脫歡帖木兒等關西軍的高級將領跟在李云天等人的后面,他們身為戴罪之人自然不可能騎馬,一個個光著膀子、背著幾根荊條步行,擺出了負荊請罪的架勢,在寒風中瑟瑟發抖。

負荊請罪是李云天給脫歡帖木兒出的主意,很顯然,為了要消除宣德帝心中對關西軍的怒火,那么關西軍的將領們必須要表明懺悔之意,給足宣德帝顏面,因此關西軍將領雖然挨了凍,但如果宣德帝對他們網開一面的話,那他們無疑最后還是賺到了,可謂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皇上萬歲!”脫歡帖木兒一行人的出現頓時將現場的歡快氣氛推向了頂點,望著那些垂頭喪氣的關西軍的高級將領們,百姓們頓時倍感自豪,也不知道是誰起得頭,紛紛齊聲高呼。

太和殿廣場上黑壓壓地聚滿了前來參加朝會的文武百官,鴉雀無聲地望著李云天、張輔和楊士奇等人穿過廣場大步走進太和殿,誰都知道李云天這次立下了大功,加官進爵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不僅李云天,包括趙勇這些被俘的跟隨宣德帝親征的將領,都因為遼東和北直隸的勝仗而獲益匪淺,恐怕除了抵消他們戰敗的罪責外還能獲得不少賞賜。

李云天意外拯救了趙勇這些被俘明軍將領的命運,進而使得大明勛貴中各方勢力依舊處于均衡的態勢,也算是意外之喜。

像文官集團一樣,大明勛貴集團里也有派系,一旦派系的均勢被打破那么就意味著勛貴集團內部將展開一場新的爭斗,這是李云天和宣德帝都不愿意看見的局面。

太和殿。

端坐在龍椅上的宣德帝一邊咳嗽一邊望著進入大殿的李云天等人,嘴角掛著淡淡的微笑,他很欣慰李云天沒有讓他失望,一舉扭轉了不利的戰局,使得大明最終取得了與北元的這場戰爭。

與永樂帝時期不同,明軍這次不僅擊潰了韃靼和瓦剌的聯軍,給予北元重創,而且還招攬了兀良哈部、達顏部和輝特部,使得北元的勢力得到進一步分化。

周征之所以沒有回京,是因為他現在正在率軍追擊逃走的脫歡,其麾下不僅有駐扎在萬全都司的明軍,還有從遼東明軍調過去的女真兵和蒙古兵,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兀良哈部的士兵。

按照李云天的規劃,明軍這次要攻下韃靼部的地盤,然后將韃靼部的地盤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面以北元王庭所在的哈拉和林城為中心,南面則以河套為中心。

如此一來,蒙古諸部生活的區域就將有三大部分,哈拉和林城區域、河套區域以及兀良哈區域。

哈拉和林城區域和河套平原區域隸屬于新組建的蒙古布政使司,而兀良哈區域則屬于新組建的遼東布政使司,李云天要徹底把這三個區域納入大明的掌控中。

本來,李云天想要趁著這次機會一舉拿下漠北瓦剌的地域,不過由于漠北距離太遠,因此李云天只能先將其放棄,而全力經營漠南韃靼的地域。

李云天已經跟把禿孛羅商議好,讓其將輝特部的部眾南遷到哈拉和林城區域,與漠北相比漠南的水草更為豐盛。

在李云天看來,由于瓦剌部距離大明太遠,因此不能單單依靠武力征服,只要將哈拉和林城區域、河套區域和兀良哈區域治理好,使得當地的百姓能安居樂業,那么屆時自然會有瓦剌部的部眾南遷投靠,比出兵的效果好上千百倍。

為了打消把禿孛羅等人的顧慮,同時也是加強對三個區域的管治,三個區域的地方主官李云天將采用交叉任用的方式,即哈拉和林城區域的地方主官由河套區域和兀良哈區域的蒙古人。

如此一來,統掌三個區域的官吏依舊是蒙古人,這樣無疑會使得本土孛羅等人更容易接受,李云天準備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用二十年時間來對這三個區域進行治理,使得其真正融入大明。

兀良哈部蒙古人自然在兀良哈區域,李云天曾經答應過哈爾巴拉,因此達顏部在水草最為豐美的河套區域,南遷后的輝特部在哈拉和林城區域。

值得一提的是,三個區域的蒙古官吏并不是那么好當的,因為他們屬于朝廷命官,并不是由把禿孛羅和哈爾巴拉等人任命,而是通過科舉才能擔任官員,只有接受了系統的培訓才能治理好地方的政務。

說白了的話,也就是那些蒙古官吏要先進入講武堂進行學習,合格后方能為官。

很顯然,由于教育資源和教育水平的因素,李云天不可能讓他們參加文舉,因此只能采用變通的方法參加武舉。

在歸附大明的三部蒙古人中,兀良哈部無疑是最讓李云天放心的,因此才派遣兀良哈兵和蒙古兵協助周征追擊。

李云天并不是不信任達顏部的士兵,關鍵是北元的阿岱大汗已經逃回了哈拉和林城,如果用達顏部的士兵進攻哈拉和林城的話即便是不出現什么意外,也會使得達顏部士兵的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

可兀良哈部就不一樣,在法理上而言他們效忠是大明的天子而不是北元的大汗,故而不會出現李云天所擔心的問題。

這也是李云天為何要讓輝特部南遷的原因,瓦剌人可不像韃靼人那樣忠于阿岱汗,因此一旦輝特部遷至哈拉和林城,那么阿岱汗在當地的影響將大大降低。

有了輝特部在北面做屏障,阿岱汗的勢力無法進入河套,進而對以韃靼部眾為基礎的達顏部產生影響。

對大明而言,將阿岱汗趕往瓦剌的地域也是對脫歡的一種牽制,經過與大明的這次大戰后,阿岱汗必將率領追隨他的韃靼部眾北遷,遮陽一來就填補了瓦剌地域內因為輝特部南下而遺留下來的權力真空。

值得一提的是,瓦剌三大部之一的土爾扈特部首領太平也隨著脫歡逃回了漠北,太平率兵鎮守居庸關,結果趙勇等人用蒙古兵混進了居庸關,然后突然發難,打了毫無防備的太平一個措手不及,使得太平在數百騎的保護下倉皇逃回了大同城。

與脫歡相比,太平這次遭受的損失更大,不過他應該慶幸阿岱汗率軍北遷,這樣一來就使得漠北呈現出脫歡、阿岱汗和太平三足鼎立的格局,否則的話太平肯定會被脫歡趁機吞并。

在李云天看來,經歷了此次與大明的大戰后,脫歡、阿岱汗和太平已經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已經無法再組織有效的南下軍事行動,大明北方將進入一個平和穩定的發展時期。

而有了哈拉和林城區域和河套區域作為緩沖地帶,脫歡和阿岱汗再想南下襲擾大明可就沒有那么簡單,大明北方的防線將北推至哈拉和林城一帶,一舉使得京師擺脫了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

另外,李云天不僅收編了女真諸部強化遼東都司的力量,還奏請宣德帝成立遼東布政使司,然后通過遼東都司和遼東布政使司加強對奴兒干都司的掌控,為大明東北疆域的穩定和繁榮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由于大明通過與北元的這次戰爭順利達成了宣德帝北征的目標,因此宣德帝雖然在飲馬河被阿魯臺偷襲,但最終贏得戰爭的依然是宣德帝。

這意味著宣德帝北征取得了勝利,成為了宣德帝在平定交趾叛亂后的又一大載入史冊的豐功偉績,而李云天的名字與宣德年間的這兩場守疆拓土的大戰都密切地聯系在了一起,成為了宣德年間大明勛貴的代表人物。


上一章  |  執宰大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