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來到桂林城后,李云天就一直待在了府衙里,有條不紊地處理著手頭交趾和廣西的公務,他這樣做一是為了使得黎利放心,二來也是為了整頓廣西的吏治。
作為百越之地,廣西山高林密、民族眾多,生活著大量當地的百姓,明廷統稱其為“番人”,故而從唐宋時起就難以管理,大明的官員是誰都不想去這個荒蕪之地前去做官。
自從大明立國后,廣西地界就不太平,時常發生番人的暴亂,使得大明疲于清剿。
在李云天看來那些番人之所以暴亂,雖然原因各種各樣,但是有一點法忽視,那就是大明對兩廣和云貴這種歷來被人們視為尚未開化的蠻夷之地并沒有足夠的重視,進而導致了吏治散漫。
李云天既然有幸成為了廣西的總兵和巡撫,自然不會對廣西紛繁復雜的事務視若睹,因此首先拿廣西的吏治來開刀,只有吏治清明了當地的局勢才會穩定,農業和經濟才能得以發展。
不過,李云天并沒有大張旗鼓地在廣西整頓吏治,而是采用了文火*慢燉的方式,先拿梧州府開刀,以此來震懾其他州府的官吏。
很顯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云天要是想翻那些地方官員的舊賬,恐怕廣西各府縣的衙門都要停止運作,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又有幾個人能獨善其身保持清白?
李云天這次來廣西并不是想要給那些地方官員算后賬,而是想要發展廣西的農業和經濟,緩解番人對官府的敵對情緒。
因此,懲罰那些地方官員并不是他的目的,只是威懾那些官員的一種手段而已,如果他能徹底清查梧州府各個衙門的事務,那么自然也能查清其他州府中的齷齪事,這對當地的官員將是一個巨大的震懾。
宣德三年七月初,李云天派往梧州府的講武堂官員利用兩個多月的時間,終于查明了梧州府自知府以下眾多官員暗中貪腐的事實,
尤為令李云天感到震驚的是,有些官員的可以用膽大包天來形容,竟然將主意打到了給驍武軍所籌集的錢糧上。
根據在梧州府各府縣的實地調查,為了給驍武軍籌集在交趾平叛時所需要的軍資,梧州府從民間一共收受了近十萬兩銀子的錢糧。
不過,這些錢糧在上繳時被層層克扣,最后到了李云天手里的時候只有區區的五千多兩銀子的錢糧。
也就是說,梧州府知府給廣西布政使司上報的籌集錢糧的數額只有總額的二十分之一,其他的錢糧都進了大大小小官吏的口袋。
得知此事后,李云天當著廣西三司主官的面是大發雷霆,當即下令處死了十余名貪墨嚴重者,數十名官員因此獲刑被流配到西北充軍,數百名官吏和相關人員受到了牽連,罷官的罷官,被判徒刑的被判徒刑。
這使得整個廣西官場為之震動,官員們對此是人心惶惶,誰也沒有想到李云天竟然能將梧州府的事情查得如此清楚,懼怕他雷厲風行的行事手段,將梧州府的官場可謂連根拔起。
然而,出乎那些官員意料的是,李云天自從收拾了梧州府的那些官員后并沒有再進行下一步的舉動,而是向各州府下發了一道公文,以廣西被匪患所擾為由,夏糧和秋糧只征收一半,不得增收的田賦,并且免除廣西一年的丁稅
李云天在公文中著重指出,對于以往欠繳的農戶實行“掛賬”,允許其在五年內將所拖欠的田賦補齊,各地衙門不等催逼。
而且,李云天的這道減免田賦丁稅的公文不僅適用于官府,而且也適用于當地的地主們,讓他們不得向佃戶們收受今年的田租,佃戶們可以在五年內還上今年的田租。
此道公文一下,廣西各州府的官員們是一片嘩然,如此一來他們不僅今年的田賦只能收取一半,而且還失去了丁稅,地方衙門里的收入將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
雖說各地州府的官員私下里對李云天的這道公文不滿,但是人敢提出來,只能自認倒霉,老老實實地想辦法來彌補因此而造成的損失,以維護各地衙門的正常運轉。
李云天早就料到那些官員只會暗地里發牢騷,一來他的這道公文乃是與民休息之舉,符合大明的國策,同時也是他身為廣西巡撫的職責,二來梧州府那些官吏的下場歷歷在目,誰吃飽了撐得去招惹李云天,萬一李云天下令嚴查,恐怕他們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再者說了,各地府縣都有小金庫,再加上各地的官員都想息事寧人,不想把事情鬧大了,因此暗中拿出一筆銀子來補貼衙門,這樣一來即使一年不收賦稅各地衙門也能運作下去,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就權當是花錢消災了。
況且,廣西各府的知府也不會允許下屬們就此事鬧騰起來,因為他們已經從廣西的兩位布政使那里得到了暗示,此事過后李云天將對以前發生的事情既往不咎,否則……
李云天并沒有說那些反對這道公文的官員會有何下場,不過聽聞李云天當時冷哼了一聲,將一旁的茶杯摔碎在了地上,這立刻使得大家噤若寒蟬,誰都不會忘了李云天擁有著先斬后奏的大權。
故而,各個府的知府已經早早地放下話去,如果誰做出了什么不明智的舉動,那么不用李云天動手首先就要面對他們的怒火。
廣西的百姓們得知了李云天這道減免田賦丁稅的公文后自然是歡欣鼓舞,看來今年他們能有好日子過了,對這位來的巡撫好感倍增。
其中最為郁悶的要數廣西的那些地主們,由于李云天的這道公文他們今年將租可收,但又可奈何,畢竟李云天只是讓他們緩收田租而已,而且牽扯上了廣西的匪患。
尤為重要的是,李云天這個巡撫與以往朝廷派下來的不同,雖說是文官出身,但卻以戰功得以進封伯爵,在交趾戰場上三戰擊退了交趾叛軍,身上有著一般文官所沒有的殺氣,足以令人心悸。
遠的不說,梧州府那十幾名被砍了腦袋的官員就是最好的例證,預示著這位年輕的定南將軍殺伐果決,招惹上了他可不是什么明智之舉。
一年的田租對那些地主來說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反正李云天也在廣西待不長,等他走后再想辦法從那些佃戶手中加量收回田租。
不過,也有那些平日里飛揚跋扈慣了的地主們依舊我行我素,其結果自然比被催,迅速被李云天以“通匪”的罪名流配去了西北,并且充公了其財產。
在李云天的軟硬兼施下,廣西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官場上的吏治也迅速好轉,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希望李云天這尊煞神能盡離開,誰也不想過這種提心吊膽、戰戰兢兢的日子,天知道李云天還會整出什么幺蛾子來。
進入七月份后,李云天接連得到了兩個好消息,一個好消息是交趾明軍所控制州府的夏糧獲得了大豐收,再加上李云天從外地調來的糧食,百姓們的口糧一舉得以解決。
另外一個好消息是,交趾叛軍地盤內夏糧的收成則差強人意,這使得叛軍轄地內的糧荒開始加劇,畢竟黎利法像李云天那樣提供給當地農戶糧種、農具等幫助,糧食收成自然不如明軍轄區內的農戶。
尤為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明軍和叛軍實際上仍處于交戰期,所以黎利不敢有懈怠,維持著近三十萬的兵力,再加上叛軍的在地方上的各級官吏,使得叛軍轄地內青壯年勞動力缺失,進而影響到了夏糧的收成。
與明軍轄地內免去了田賦丁稅的百姓不同,叛軍依靠轄地內農戶的田賦來養活,所以那些農戶的收成很大一部分都要上交給叛軍,這使得百姓們依然吃不飽飯。
由于明軍轄地內糧食的豐收,不少叛軍轄地內的百姓被生計所迫,攜兒帶女往明軍轄地逃荒,李云天已經在與叛軍相鄰的州府設立了數個難民營來安置逃難的百姓。
與此同時,叛軍執掌了當地的政權后由于大部分的官員都沒有政務經驗,這使得叛軍轄地內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當地的形勢變得越來越緊張,一些大戶甚至與叛軍爆發了沖突。
面對眼前的這個困局,黎利并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唯有想方設法地撐下去,因為在沒有被宣德皇帝封為交趾的土司之前他必須要維持著三十萬大軍,一是自保二來也是向朝廷施加壓力。
不得不說,李云天在交趾明軍轄地內免除田賦丁稅的做法對叛軍有著非常大的殺傷力,使得叛軍轄地內的百姓人心浮動,誰不想過上吃飽穿暖的好日子?
為了徹底打垮黎利,李云天正在暗中破壞著黎利在交趾的根基,只要他能抓住交趾的民心,那么黎利將不足為懼。
雖然沒有了明刀明槍的廝殺,但李云天卻向黎利發動了一場足以置其于死地的經濟戰,巧妙地利用大明的經濟優勢來摧毀黎利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一步步將其逼進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