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宰大明第314章 恩旨(三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執宰大明 >>執宰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314章 恩旨(三更)

第314章 恩旨(三更)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8日  作者:小黑醉酒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小黑醉酒 | 執宰大明 
第314章恩旨〔三更〕

槍舞結束后,來自北直隸的那些預備學員又相繼表演了刀舞和盾牌舞,并且打了一套用來強身健體的拳術,剛勁有力,氣勢十足,贏得了現場眾臣的熱烈掌聲。

檢閱完了那些預備學員,宣德帝讓金英下旨,授予了福王和李云天京師講武堂的印信,福王的印信是講武堂司堂,李云天的印信是講武堂總教官。

這意味著李云天除了都察院湖廣道監察御史和翰林院庶吉士外,有了第三個職務——京師講武堂總教官。

不僅如此,李云天在軍閣還有一個加銜——兼掌軍閣武選清吏司武舉廳主事。

由于加銜上有“掌”字,表示李云天雖然不在武選清吏司任職,但是卻能以武選清吏司武舉廳主事的身份處理武舉廳的事務。

兵部并入軍閣后,所屬的各個部門基本上沒有變動,只不過頂頭上司從原來的尚書和侍郎成為了軍閣閣員。

唯一不同的是,武選清吏司設立了一個嶄的衙門——武舉廳,以后將專門負責大明的武舉事宜。

按照武舉廳的級別,主管這件事情的官員為正六品的主事,不過武選清吏司并沒有任命武舉廳的主事,也就是說這一職位空缺,實際上掌管武舉廳的人就成了李云天。

武舉廳雖然是在兵部并入軍閣后才成立,但在年前武舉廳的官吏就已經被李云天確定,因此武舉廳的官吏們也投入到了這次南、北直隸武舉恩科的各項事務的籌備和運行中,并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31115671]311314

由于武舉廳沒有主事,故而由一名從六品的副主事來管理日常事務,定期向李云天匯報武舉廳各項事務的進度。

李云天交給武舉廳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協助成立的農部清查大明全國的土地事宜,將結果登記在冊。

在外人看來武舉廳此舉完全就是吃飽了撐的,多此一舉,難道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都不清楚。

這下可好,武舉廳大大小小的官吏通通被李云天派去了兩京和十三布政司清查土地,整個武舉廳就剩下一個從九品的小官看門,顯得冷冷清清。

誰也不會想到,李云天此舉是在為日后義務兵制做準備,只有掌握了全國的土地狀況才能給那些退役的士兵安排田地。最最穩定

自此,李云天的官職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京師講武堂成立前,他的官職是——湖廣道監察御史、庶吉士兼兵部武舉清吏司主事。

京師講武堂成立后,李云天的官職成為了——湖廣道監察御史、京師講武堂總教官、庶吉士兼掌軍閣武舉廳主事。

其中,“兼”字前面的是李云天的實際職務,“兼”字后面的則是他的加銜,由于“兼”字后面帶有一個“掌”字,故而可以以武舉廳主事的身份處理武舉廳的事務。

官員有多個職務的話,各個職務之間的排名遵循由高到底的順利排列。

以李云天為例,在他的三個實際職務中,湖廣道監察御史的職務最重,排在第一,京師講武堂總教官排在第二,庶吉士排在最末。

按理說,庶吉士是就職于翰林院,應該排都察院御史的前面,不過庶吉士并不是翰林院的職務,只是類似于翰林院的學員,并不是真正的翰林院翰林,也沒有授予品級,故而排在了最后。

授完印信,金英讓幾名侍衛抬來了一張巨大的鎏金匾額,上面寫著“京師講武堂”五個大字,由宣德帝親筆所書賜予京師講武堂。

李云天將親自將這塊匾額懸掛在講武堂正堂,以作京師講武堂的鎮堂之寶。

隨后,金英當眾宣讀了宣德帝的一道恩旨,京城的勛貴和大明的親王以及在京的郡王,不分嫡、庶,皆可讓一名子孫免試進入京師講武堂就讀。

這道圣旨一出,現場的文武重臣不大吃了一驚,對宣德帝的這一決定倍感意外。[31115671]311314

因為永樂帝為了打擊藩王的勢力,已經廢除了宗室可以為官的規定,即使是身為宗人令的福王也只不過在宗人府掛了一個頭銜而已,實際權力歸于了禮部。

對于福王來說,京師講武堂司堂的職務本來也應該是一個虛職,可是隨著宣德帝的這道恩旨,福王就將在講武堂實行他的司堂的職權,坐鎮講武堂來威壓那些宗室和勛貴子弟。

這道圣旨自然是李云天的主意,除了勛貴外,他說服了宣德帝,讓各地親王和在京的郡王的子弟進入講武堂。

永樂后,大明的宗室受到了諸多的限制,例如,不得預四民之業,仕官永絕,農商莫通,未得諭令法離開封地等等。

即使是起名和婚嫁,也受到了嚴格的制約,未經獲得皇帝的恩準,藩王的子弟只能稱呼乳名,并且不得婚娶。

由于剝奪了那些藩王的兵權和政權,故而永樂帝給與了那些藩王子弟豐厚的經濟待遇,每年不僅有例行的俸祿還有大量的賞賜,耗費巨大。

如此一來大明的那些宗室子弟就成為了不農不仕、啖民脂膏、被軟禁在封地內的寄生階層。

毫疑問,安逸的生活使得各地宗室子弟的人口飛速增長,子孫蕃盛,俸給彌廣,而大明每年的賦稅有限,這些宗室子弟將會給大明財政帶來巨大的隱患。

雖然永樂帝力推削藩,削掉了除了自己親生兒子漢王和趙王以外藩王的兵權和政權,但李云天認為洪武帝用諸王屏藩中央的思路并沒有錯,

因為皇族子弟是皇帝對抗外臣的重要力量,只是洪武帝給與了那些藩王太大的權力,使得那些藩王足以自立對抗中央。

再者說了,自從永樂帝削藩后各地藩王宗室就陷入了驕奢淫逸中,不僅每年消耗了大量財政,而且由于永樂帝對宗室子弟采用了寬容的態度,使得他們在封地內仗勢欺人,大肆吞并民田,嚴重擾亂了當地的治安。

李云天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因此趁著京師講武堂成立向宣德帝諫言,指出如果依照現有的皇室子弟的蔭俸體系,百年之后不僅那些宗室子弟的俸祿將成為大明稅賦的一個重擔,而且也會機會宗室子弟與平民之間的矛盾。

故而,在李云天的提議下,宣德帝對皇族的政策稍加改變,允許一些皇族子弟通過武舉入仕,講武堂畢業后擔任軍的武官,嘗試解決宗室子弟給大明帶來的隱患。

對于大明宗室子弟來說,宣德帝的這道恩旨疑是天降甘霖,使得他們看見了入仕的希望,再也不用再封地混吃等死。

因此,除了漢王外,各地的親王對此是積極響應,紛紛派出除了世子以外的嫡子或者嫡孫前去講武堂受教。

雖然這些嫡子和嫡孫擁有著郡王或者鎮國將軍的頭銜,身份尊貴,但并實權,也不能離開封地,倒不如來講武堂博一個好出身,以進入仕途。

而勛貴們的反應則顯得有些冷淡,畢竟他們的子弟都能蔭受軍職,根本不稀罕進講武堂。

不過,既然宣德帝特意下了一道恩旨,那么大多數勛貴還是要給宣德帝這個面子,除了張昊和牛世豪等與周征相好的勛貴派去了嫡子外,其余人派的都是庶子。

也有沒有領宣德帝恩情的人,由于宣德帝的恩旨并沒有明令每個勛貴必須要派子弟進入講武堂,在加上種種其他原因,魯仲乾和馮長安、龔魁等與漢王交往密切的勛貴都沒有派家中的子弟進入講武堂。

按照李云天的設定,皇族和勛貴子弟每年進入講武堂的人數是一定的,按照勛貴人數、大明親王和在京郡王的數量進行統計。

其中,如果有勛貴沒有派子弟進入講武堂,那么由此而空缺出來的名額由其他勛貴派出子弟進行文考和武考,按照綜合成績由高到低補錄。

皇族子弟的人數如果有缺員,也將按照相同的流程進行補錄,最大程度地選取優質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與國子監不同,那些勛貴和皇族子弟在講武堂并沒有特權,他們將與那些通過武舉考試入堂的學員進行混編,衣食住行都在一起。

而且,一旦皇族和勛貴子弟觸犯了講武堂的規章制度,或者每年的考核不達一定的標準,那么也會像那些武舉學員一樣被講武堂除名。

與武舉學員不同的是,李云天給了那些皇族和勛貴一個特權,那就是當一名子弟被講武堂除名后,可以另選派一名子弟進入講武堂來頂替。

要是頂替者也法達標的話,那么非常遺憾,只能被講武堂徹底除名。

李云天需要的是這些皇族和勛貴子弟為大明效力,而不是在講武堂里優哉游哉地混日子,這也是福王坐鎮講武堂的最重要原因。

一旦那些勛貴和皇族子弟達到了被除名的標準,那么就將由福王蓋章將其除名,如此一來那些人也不敢因此滋事。

至于每次考核的內容,李云天也已經制訂了詳細的方案,所有考核都實行分數制打分。

這樣的話,學員們考核分數的高低就要完全靠自身實力的發揮,包括李云天在內的教官依照相關標準來打分,進而避免了摻雜個人感情因素在里面,使得學員們都能心服口服


上一章  |  執宰大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