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小黑醉酒書名:
十月初,宣德帝在太和殿的第一個大朝朝會上正式下旨,宣布了兩件大事,一是檢太常司寺卿楊溥以東閣大學士的身份進入內閣,兼兵部右侍郎銜。
另外一個大事成立京師講武堂,由福王朱永青擔任講武堂司堂一職。
除了福王執掌京師講武堂外,李云天兼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一職,協助福王籌備京師講武堂。
兵部武選清吏司的主事為正六品的官職,與李云天現在的官階相同,對于他來說是一個最為合適的兼銜,等級上完全對等。
由于兵部武選清吏司只是一個兼銜,因此李云天并不在兵部任職,他的實際職務還是都察院湖廣道監察御史。
大明之所以會設立兼銜,作用有兩個:
一個作用是作為加官,以示恩寵和提升級別,例如內閣大學士在六部兼任的官職。
另外一個作用是賦予官員另外一種身份,使得其能夠行使相應的職權,例如李云天:
李云天有了這個兵部武選清吏司的兼銜,就能夠以都察院御史的身份,名正言順地參與兵部的某項特定的事務中――籌建京師講武堂。
如果兼銜上加有“掌”字,即“掌兵部武選清吏司”,那么李云天就可以以都察院御史的身份處理武選清吏司的事務。
例如,大明中后期的總督和巡撫,就任地方官員時通常會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或者兵部尚書、右侍郎的官銜。
這并不是意味著那些總督和巡撫在都察院和兵部任職,只是賦予了他們在所任職地域的監察權和兵權,一旦卸任兼職就要收回。
這兩道圣旨一經宣讀,太和殿內的文武百官的注意力紛紛集中在了楊溥的身上,楊溥從太常寺這么個冷清衙門一躍成為了內閣閣員,無疑是飛上枝頭變鳳凰。
同時,這也意味著宣德帝將強化內閣的力量,以使得內閣能與五府六部相抗衡。
至于京師講武堂,雖然有福王來坐鎮,可朝中關注的人卻寥寥無幾。
原因很簡單,在大明軍職世襲的這個大背景下,京師講武堂無疑就是一個雞肋,各都督府的權力牢牢被朝中的勛貴把控。
況且,宣德帝竟然讓李云天來協助福王籌備講武堂,這簡直就是一個笑話,有誰聽說過文弱書生能治軍的?
因此在朝中的文武百官看來,宣德帝此舉不過是想向天下人表明其重視武事而已,對大明現在的軍事格局沒有絲毫影響。
散朝后,李云天被福王召去了王府,由于要籌備講武堂,他在都察院和文淵閣的事務已經被分派給了別人。
福王把李云天喊來的用意很簡單,將講武堂的籌建事宜一股腦地都推給了李云天,他已經見過宣德帝,清楚自己負責坐鎮,具體的籌建事務都由李云天來打理。
在福王府的會客大廳,李云天將自己的有關講武堂的構思講給了福王。
按照他的設想,講武堂的學員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來自勛戚子弟,另外一部分從民間招收。
凡大明的公、候、伯,因為蒙皇上的恩典,皆可讓一子進入講武堂,自動成為學員。
而民間的招收,則要經過層層的選拔和篩選,方可成為學員。
尤為令福王感到驚訝的是,在李云天的構思中武舉的內容和流程已經完全進行了變革,雖然也施行三級考試制度,但卻與以往的童試、鄉試和會試不同。
在李云天的理念中,京師講武堂才是傳授軍事知識的場所,因此錄取的學員只需要體格健壯、通曉文墨,并不要求其在經義、策問和詩賦上有多高的造詣。
其中,地方上的考試有兩次,第一次考試在各州府舉行,選拔出俱有武舉考試資格的考生,可以稱為“初試”。
第二次考試在各布政司的所在地舉行,也就是省城,稱為“復試”,復試合格的考生即可進入京師講武堂。
顯而易見的是,參加復試的考生人數一定遠多于講武堂的錄取人數。
這個時候就要擇優錄取,復試分別考考生策問和弓馬,然后分為兩個榜單依次排名,分別錄取兩個榜單中名列前茅者進入講武堂。
大體的錄取比例是,策問優者占錄取學員的三分之二,弓馬優者占錄取學員的三分之一。
為了保證兩京十三省錄取學員的平衡,李云天特意給兩京十三省都規定了一定的錄取名額,適當進行微調。
除此之外,李云天還特別對參加初試的學員年齡做出了限制,要求應試者是十六周歲以上,二十五周歲以下,以優化考生的資源。
對于那些錄取的學員,他們最后一級的考試也就是講武學堂的畢業試,只有通過了講武學堂的磨礪,成績合格者才能畢業,成為大明的武官。
由此一來,京師講武堂的作用與國子監不同,成為了大明不折不扣的最高軍事學府,培養專業的軍事人才。
不過,由于京師講武堂現在處于籌備階段,連架子都沒有搭起來,更別說符合李云天的要求用來教授學員的教官了。
因此要想實行李云天的構想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李云天要在此期間要著力培養講武堂的教官,以及完善相應的考試體系。
故而,面對京師講武堂的第一批學員,李云天唯有采取特殊的舉措,除了朝中的勛貴子弟外,其余的學員皆從交通和信息最為便利的北直隸和南直隸招收。
現在距離過年還有三個月的時間,足夠通知北直隸和南直隸的那些有意參軍的讀書人參加年后舉行的考試。
如此一來的話,講武堂明年上半年就能開堂授課,正式迎來第一批學員。
至于第一批學員的人數,李云天心中也已經有了計劃,他認為第一批學員的數量不宜過多,三百多人足矣。
依據目前的形勢來看,京中勛貴子弟進入講武堂的人數應該不超過二十人,畢竟國子監才是那些權貴子弟青睞的地方,況且他們都能世襲軍職,因此進入講武堂對他們來說完全就是多此一舉。
考慮到南北直隸的文風和武風,李云天認為此次從北直隸招收學員兩百人,從南直隸招收學員一百人為最佳。
福王一直在默默地聽著李云天的講述,時不時地就點著頭,在他看來李云天的構思精巧無比,自成一系。
至于講武堂的科目,福王也感到非常新奇,通常來說武舉考的不過是《武經七書》而已。
可李云天開設的科目不僅有《武經七書》,而且還有后勤、情報、戰史、天氣地理和軍事指揮,著實令他是開了眼界,想不到講武堂能教如此多的內容。
由于一直在那里向福王講解著講武堂的相關構思,李云天時不時就要喝上一口水來潤潤嗓子。
“郡主!”臨近黃昏時分,當身旁一名女子給李云天的茶杯中倒熱水的時候,李云天這才注意到那名女子竟然是瑞祥郡主朱玉馨,頓時嚇了一跳,連忙起身行禮。
“爺爺,現在已經晚了晚膳時間,你和李御史還是用完膳食后再繼續商討講武堂的事情吧。”朱玉馨見狀莞爾一笑,嬌聲向福王說道。
“時間過得可真快,李御史,咱們就聽郡主的,晚膳后再談。”福王聞言笑了起來,從座位上站起了身子,笑著向李云天說道。
“下官聽王爺的。”李云天哪里有選擇的資格,于是沖著福王躬身說道。
晚膳后,李云天又在王府待了一個多時辰,這才起身告辭,朱玉馨自告奮勇地前去相送,將他送到了府門外,神情有些黯然地凝視著李云天馬車遠去。
“丫頭,你一個堂堂的郡主出門送一個御史,這好像于禮不合吧。”書房里,福王正在那里悠閑地品著香茗,回味著今天與李云天的談話,見朱玉馨進來微微一笑,不動聲色地說道。
“爺爺如果覺得于禮不合的話,為何剛才不提醒馨兒?”朱玉馨聞言忽閃了幾下雙眸,笑著走上前給福王按摩著肩頭。
“丫頭,李御史確實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以前本王只是以為他文采卓然,現在看來其對武事也是知之甚詳。”
福王自幼就寵愛聰明伶俐的朱玉馨,豈會不清楚朱玉馨的心思,放下手里的茶杯后淡淡地說道,“可惜了,他已經成家立業,而且娶了英睿郡主!”
朱玉馨雙目神色為之一黯,京城中如此多的權貴子弟她都沒有看上,唯唯對在李云天情有獨鐘。
說起來,李云天著實令女孩們喜歡,不僅長得高大俊朗而且還是進士出身,兩次冒著生命危險不遠千里給太子送遺詔,又不畏強權硬撼安義候,再加上如今籌備講武堂,自然吸引了身為天之驕女的朱玉馨。
可也正是朱玉馨是天之驕女,皇家血脈,因此與李云天之間隔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難道讓她嫁給李云天當妾室?
至于說讓李云天休了周雨婷,這根本就不現實,先不說周征乃國之重臣,就單單周雨婷英睿郡主的身份,就注定使得此事無法成行。
“爺爺,馨兒想放棄皇族的身份,成為庶民!”沉吟了一下后,朱玉馨咬了咬嘴唇,低聲向福王說道,聲音雖低,但語氣決然。一
您的到來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喜歡就多多介紹朋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