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小黑醉酒書名: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時值京城大朝之日,文武百官進宮參加朝會。讀蕶蕶尐說網
由于洪熙帝已經決議遷都南京城,故而朝堂上的大臣們所奏之事皆與遷都有關,氣氛顯得有些枯燥。
李云天神情嚴肅地立在御史的隊列中,只不過眼神有些迷離,早已經神游天外,在那里暗自想著自己的心事。
“陛下,臣翰林學士李清正有本上奏。”就在李云天無聊地等待著退朝的時候,一個聲音從他前方傳來。
“李清正?”李云天聞言不由得眨了一下眼睛,隨即回過了神。
李清正是永樂二年的進士,后來被選為了庶吉士,進入了文淵閣,說起來還是李云天的師兄,歷任刑部主事、翰林侍,現為翰林學士,曾經在文淵閣給李云天授過課。
李云天之所以對這個本家有著深刻的印象,是因為此人性情剛鯁,敢于犯顏直諫,曾經在永樂十九年向永樂帝上書,提出“停止營建、罷四夷朝貢、沙汰冗官、賦恤饑荒、慎選舉、嚴考核、清理獄囚、罪黜贓官、罷遣僧道、優撫軍士”等十五條建議。
當時,永樂帝正打算將京城從南京遷移到北京,李清正擺在第一條的“停止營建”無疑是觸犯了永樂帝的天顏,好像永樂帝遷都是為了享樂而導致民不聊生,無視了永樂帝“天子守國門”的長遠國策,這使得永樂帝大怒,將其打入了大牢。
直到一年后在當時內閣首輔楊榮的保薦下,李清正才得以出獄。
在李云天看來,李清正向永樂帝提出的那十五條建議,除了“停止營建”外其他的都是空泛之言,毫無用處,因為其中的道理永樂帝豈會不知道,永樂帝需要的是解決那些問題的辦法,而不是將問題拋給他。
如今李清正又在洪熙帝遷都的關鍵時刻開口,難道是以勞民傷財為由阻止洪熙帝遷都?
想到這里,李云天不由得抬頭望去,只見一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走出了隊列,快步來到殿前。
見李清正出列,左側的文臣紛紛投去了好奇的目光,不知道他今天又有何驚人之語。
“陛下,臣側聞內宮遠自建寧選取侍女,使百姓為之驚疑,眾人為之惶惑。天子之宮,古有常制,則大孝尚未終,恐成風化之原,有阻維新之望,所謂謹嗜欲者此也;又聞宮內大興營建,所謂節民力者此也;陛下數日不朝,所謂勤政事者此也。”
在眾臣的注視下,李清正沖著洪熙帝一躬身,義正詞嚴地說道,“陛下,所謂務正學者,不過以上三點也。”
話音剛落,大殿內鴉雀無聲,眾人神情詫異地望著李清正,顯得頗為震驚。
李云天暗地里無奈地搖了搖頭,李清正竟然公開抨擊洪熙帝,簡直就是找死,如果不是他的智商有問題的話,那就是別有用心,博一個冒死進諫的清名。
說實話,李清進諫之言實屬偏頗,他對洪熙帝的指責也確實是牽強。
洪熙帝將永樂帝的靈柩送進皇陵后,更換了身邊的侍女,這本是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難道要讓新皇帝用前朝的舊人?
可這在李清正的眼中就成為了“所謂謹嗜欲者此也”,在他看來洪熙帝應該要給永樂帝守孝三年才對。
另外,洪熙帝登基后,修整一下宮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這成為了李清正所說的“所謂節民力者此也”。
不久前,洪熙帝因為感到身子不適,故而幾天沒有小朝,這就成為了“所謂勤政事者此也。”
如果將李清正的話翻譯就過來,就是指責洪熙帝是一個窮奢極欲的好色之徒,安于享樂,不務正業。
洪熙帝萬萬沒有想到李清正忽然之間會向他發難,完全沒有絲毫的心理準備,一時間怔在了那里,臉上青一陣白一陣,放在腿上的雙手禁不住攥起了拳頭。
注意到洪熙帝臉上神色的變化后,李云天心中不由得嘆了一口氣,雖然洪熙帝性格溫和,但李清正在大殿之上當眾指責他荒淫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猶如前朝的隋煬帝般,令洪熙帝顏面何在?
況且,泥人尚有三分火性,更何況是貴為天子的洪熙帝,他與人為善并不代表著尊嚴可以被觸犯。
不僅李云天,楊士奇、楊榮和夏原吉等人也意識到大事不妙,李清正當眾給洪熙帝難堪,讓洪熙帝如何下得了臺?
“來人,將這個滿口胡言的惡徒拖出殿外,亂錘打死!”在眾臣關切地注視下,洪熙帝面色鐵青地伸手一指傲然屹立在那里的李正清,怒聲吼道。
自從洪熙帝登基以來,或者說自從他成為太子以來,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動怒。
說完后,情緒激動的洪熙帝不由得咳嗽了起來,他近來身子本來就不好,否則也不會幾天沒有小朝,如今怒氣攻心自然血氣翻涌。
立在大殿兩側的幾名頂著鳳翅鎧、身著長身甲、手握金瓜錘、衣著鮮艷的錦衣衛大漢將軍聞言,立刻面無表情地快步向李清正奔去。
所謂大漢將軍,指的是明代的殿廷衛士。
錦衣衛屬下編有15名大漢將軍,身材高大,體格偉岸,以資壯觀,凡朝會以及皇帝出巡,侍從扈行,宿衛則分番輪值,故而錦衣衛被稱為親軍第一衛。
“陛下,自古以來諫者無罪,請陛下三思。”眼見那幾名大漢將軍就要來到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的李清正時,楊榮連忙出班向洪熙帝啟奏,隨后沖著李清正大喝一聲,“李學士,你此言偏頗,還不向陛下請罪。”
楊榮素來欣賞剛正直諫的李清正,否則的話當年也不會在永樂帝前給他說好話,使得李清正可以逃脫牢獄之災。
不過這一次,楊榮覺得李清正的言語過于偏激,以至于激怒了性格溫和的洪熙帝,像洪熙帝這樣待人和善的皇帝一旦發怒,通常會是雷霆之威,李清正搞不好滿門都會遭殃。
“陛下,臣……”夏元吉聞言隨即出班,也想向洪熙帝求情。
“朕意已決,此惡徒竟然辱朕,實乃大逆不道。”夏元吉剛開口,洪熙帝就怒聲打斷了他,怒氣沖沖地瞪著傲然屹立的李清正,咬牙切齒地說道,“來人,將此惡徒錘斃于殿前,以儆效尤,其家人連坐,流配邊疆,遇赦不赦,為之求情者與之同罪!”
說著說著,情緒激動的洪熙帝再度咳嗽了起來,一旁的內侍連忙遞過去一條手絹,洪熙帝將其捂在了嘴上。
眾臣聞言不由得面面相覷,他們終于見識到了洪熙帝凌厲的一面,尤其是“遇赦不赦”,著實表明了對李清正的痛恨,意味著李清正的家人將永世留在邊疆,即使遇到朝廷大赦也不在赦免的范圍內。
“臣李清正叩謝皇恩!”面對著勃然大怒的洪熙帝,李清正絲毫沒有膽怯,而是跪在了地上,給洪熙帝磕了一個頭。
常言道,雷霆雨露皆是皇恩,不僅皇帝的賞賜要謝恩,受到懲處后也要謝恩。
“陛下,忠言逆耳,如果臣一死能令陛下警醒,臣死而無憾矣!”就在人們以為李清正會長跪不起時,不成想他隨后抬起了頭,大義凌然地望著洪熙帝,宏聲說道。
“來人,拖下去,拖下去,亂錘打死,亂錘打死!”洪熙帝見李清正不知悔改,竟然還以忠直諫臣自居,那豈不會意味著自己是昏君,臉色剎那間變得青紫,噌地從龍椅上站了起來,一邊咳嗽著一邊指著李清正咆哮道。
面對著眼前的一幕,大殿之內的文武百官面面相覷,噤若寒蟬,誰都知道洪熙帝現在正在氣頭上,如果開口給李清正求情,無疑是自尋死路。
于是,在眾臣的注視下,兩名大漢將軍架起李清正的手臂,倒退著將其拖走。
按照朝堂上的規矩,天子臨朝,文武百官一律面向天子,向后走的時候只能倒退,倘若轉身以背部對著天子,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李清正毫無懼色,文官重名,他認為今天自己的舉動是忠義諫言,縱使一死也必將青史留名,成為大明文官的楷模。
“陛下,臣都察院湖廣道監察御史李云天彈劾翰林學士李清正不忠不義、尸位素餐,實乃沽名釣譽之徒。”眼見李清正就要被大漢將軍拖出大殿,鴉雀無聲的大殿上忽然傳來了一個洪亮的聲音。
“懇請陛下待臣彈劾完后再將李學士法辦,已盡微臣御史的職責!”隨后,在店內眾臣愕然的注視下,李云天走出了隊列,大步來到了殿前,沖著洪熙帝說道。
立在龍椅前高聲咳嗽著的洪熙帝望了李云天一眼,見李云天神情嚴肅,又想到他剛才彈劾李清正“不忠不義、尸位素餐和沽名釣譽”,心中不由得感到一絲暢快,怒火隨即平息了幾分。
“朕準你所奏。”沉吟了一下,洪熙帝坐下身,將手絹從嘴角移開,沉聲向李云天說道,他倒要看看李云天如何來對付李清正這樣以忠義之名來逼宮的諫官。
李云天一直望著洪熙帝,他敏銳地注意到了一個細節,洪熙帝竟然沒有將手中的手絹交給一旁的內侍,而是攥在了手里。
隨著洪熙帝的這句話,被大漢將軍推倒在殿前的李清正也暫時得以幸免,否則的話周圍的大漢將軍將當著太和殿廣場上數千名朝廷五品以上官員的面,將他用金瓜錘亂錘錘死,以儆效尤。
不過,李清正并沒有感到絲毫的慶幸和欣慰,而是坐在地上,皺著眉頭,面無表情地望著殿里的李云天,他倒要看看李云天口中的“不忠不義、尸位素餐和沽名釣譽”從何而來。
倘若李云天有半句妄言,他即使是拼死也要進殿反駁,以維護自己的清譽。
對于李云天的突如其來的彈劾,太和殿內的文官、勛貴和皇族紛紛感到意外,自從李云天擔任御史起,這還是他第一次上奏彈劾,而且還是彈劾李清正這個翰林學士。
翰林學士是翰林院的最高職務,士大夫階層的佼佼者,正五品的官銜,再往上的話就是各種大學士。
對于士大夫們而言,忠義進諫而死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更是一種流芳百世的清名,李云天竟然質疑這種忠義之舉,在人們看來實乃不智,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朝中文臣的圍攻,也是在翰林院中樹敵。一
您的到來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喜歡就多多介紹朋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