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第973章說服曾瑞光
第973章說服曾瑞光
散會后,郭小洲有意靠近曾瑞光,低聲道:“曾市長,聽說您哪兒有上好的西湖龍井,不知我有沒有這個榮幸去品品。
曾瑞光微微一愣,呵呵笑著說:“小洲市長也有喝茶的嗜好,沒聽說呀?”
郭小洲心里尷尬,他那懂得品茶呀,甚至連附庸風雅都算不上,純屬牛飲。特別是后來和小碗老板接觸的幾次,就沒少被小碗老板嘲笑,浪費了她的好茶。
“主要是有些工作要向瑞光同志請教。”
“客氣,一起到我辦公室坐會?”曾瑞光見逃不掉,只得開口邀請。
“一起走。”郭小洲立即招來秘書胡君逸,低聲交代幾聲,然后跟上曾瑞光。
曾瑞光的辦公室距離郭小洲的辦公室其實不到一百米,但這一百米卻不是物理距離,而是無形的距離。道了一定高度的領導,誰去誰辦公室,得有個講究。
比如劉長裕,最近去郭小洲的辦公室就比較頻繁,這就透漏一個信號,他和郭小洲走得比較近。
郭小洲走進曾瑞光辦公室的消息,很快在市政府傳開。
田紅兵聽秘書說了這件事情,他不置可否點點頭,沒有說任何話。
賈石聽到這個消息,他一顆煩躁的心更加煩躁了。在市長辦公會議上,剛被逼上了“重工業產業鏈”的絞架,然后組長和副組長又拋開他私下進行“親密”交流,對他來說,這可不是個好消息。
按他的打算,就算趕鴨子上架進了這個重工業領導小組,但他完全可以掛名不管事,有什么事情讓郭小洲自己去操作。一旦郭小洲要出什么幺蛾子,他完全可以和曾瑞光這個副組長聯手,架空郭小洲。
但是,沒等他和曾瑞光有交流的機會,郭小洲卻下了一手“先手棋”。
在這個重工業領導小組,核心成員只有三人,郭小洲和賈石,以及曾瑞光。至于小組成員的言權就等于無。
這個架構表明,核心小組三人中的任何兩人聯手,第三個人就要吃癟。
賈石擔心被兩人給賣了,比如讓他去承擔鋼重等大型國企的兼并重組工作,然后曾瑞光或者郭小洲選擇去效益好的東豐汽車等企業。
見賈石煩躁不安的在辦公室走來走去,他的秘書小心翼翼道:“要不我去打聽打聽……”
賈石抬起頭,盯著他。
秘書小聲說:“我和曾市長的秘書霍兵關系不錯……”
賈石這才微微點點頭。
曾瑞光和郭小洲對面而坐。
單看兩人的年齡和外表,壓根看不出郭小洲是曾瑞光的領導,看上去倒像是父與侄子輩。
曾瑞光今年五十五歲,距離六十退休的大限還有五年,屬于沒有什么大追求的階段。單看外表,曾瑞光看起來像個老頭子,他安排秘書泡好西湖龍井,但兩人壓根就沒談茶。
曾瑞光了解過郭小洲,包括他的習慣和喜好。他曾私下里評價郭小洲,說他不貪財,工作能力強,性格驕傲但有自己的底線,沒有不良嗜好,唯一的弱點是女色。郭小洲從政以來,唯一反向的傳聞都和女色有關。
加上趙衛國對曾瑞光多次談論過郭小洲,曾瑞光應該說是武江市領導層中最了解郭小洲的人。郭小洲主動到他辦公室拜訪的意圖他心里也多少有點譜。畢竟,他也是從基層一步步爬上來的,對這個圈子里的爭斗需要什么,什么才是關鍵點,自然有著其獨到的眼力。
“衛國和我說過,你是他最看重的人。”曾瑞光開門見山提到趙衛國。
“謝謝趙書記的看重。他是個好領導,也是個好的合作者。可惜,我沒能繼續和他搭班子的榮幸。”郭小洲說客氣話的同時,也切入主題,兩個字,合作。
“衛國不錯。云河現在的底子也打得好。”
“主要是國家的政策好,加上云河黨政班子的和諧努力……”
兩人閑聊一會,氣氛便轉輕松。
曾瑞光找了個切入點,語重心長說:“小洲市長,你既然瞧得起我這個老頭子,我不妨說句實話。你選我市重工業產業整合的出點固然好,但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的確有困難度,但也有許多優勢。”郭小洲微笑著說:“瑞光市長,武江市有產業轉型的前提條件,有全國最好的重工業基礎,有我的前輩武江市政府領導們含辛茹苦,十年如一日的推進著我國經濟展中最重要的工作:重工業向精細化升級的成果。”
曾瑞光不解的輕“哦”一聲,“我只說其中一點,鋼,你想管也管不了。”
的確,鋼屬于國資委垂直管理的副部級大型央企,其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都為副省級,區區武江副市長人家根本不放在眼里。別說去管理,插手的資格都沒有。
郭小洲笑著說:“對鋼這樣的大型央企,作為企業所在地政府,有引導合作共享的職能。如果是十幾年前,鋼自然不會理睬我們,但今時今日,鋼求我們的地方多,它的腰桿子硬不起來,他們有索求,我們就有平等對話的基礎。當然,對付鋼,我們要多管齊下,上層力,中層推動,下層驅動。這樣,我表個態,涉及到鋼方面,我來對口聯系。”
曾瑞光感覺郭小洲像是玩真的嗎,不是喊口號,他半信半疑的點點頭。
郭小洲繼續說:“東北地區自改革開放之后,基本上處于凝固狀態,s陽堅持搞了三十多年的傻大黑粗的重工業,最后的結果,就是被這個越來越講究精細化的時代所淘汰,h北t山基于相同的原因墜入了深淵。但是武江卻是個異類。先,在我國的過剩產能問題還沒有爆的時刻,武江就開始了主動縮減產能。2o13年武江鋼材產量達到1812萬噸的峰值,2o15年就降到了1588萬噸,減幅高達12.4;同期全國的鋼材產量則從1o.68億噸上升到11.23億噸,增幅5.1。”
曾瑞光暗暗驚訝,這個年輕人的數據拈手即來,足見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紡織領域同樣如此。2o13年武江的布匹產量達到1.49億米的峰值,到2o15年,就降到了8412萬米,降幅高達43.5!而同期全國的布匹產量則從683億米上升到71o億米,增幅4。武江在三年前,就開始了主動去產能,而其它城市在此期間,卻在拼命的擴大這些垃圾產能規模。即便c慶這樣所謂的經濟明星城市,鋼材產量也從2o13年的1323萬噸上升到2o15年的1411萬噸,增幅6.7,增幅甚至比全國同期的增幅還高了1.6。”
郭小洲今天必須說服曾瑞光,他雙眼迸出熱浪,“武江從2ooo年開始布局光纜產業,展得如火如荼,到現在幾乎占據了國內的壟斷性地位,武江市的產量占全國的比值為12.1。而光纜這種東西,講究就是精細化的金屬加工,這正好是武江的金屬冶煉行業的延伸,算是重工業產業鏈的拓展。從這個角度上看,武江其實從2ooo年開始,就已經走上了精細化生產的道路。此外,從重型化工延伸出去的化學制藥,同樣表現出良好的展勢頭。”
“當然,從重工業展到汽車行業,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武江目前是我國汽車品牌最豐富的城市,擁有東豐、x鐵龍、b志、b田和l諾五大品牌。汽車產業自此展成為武江的支柱型產業,年產值過25oo億。”
曾瑞光不知道,武江在郭小洲語言下居然有如此大的優勢。
“最重要的是,武江經濟沒有絲毫的固定資產投資依賴。我翻閱過武江十幾年來關于重工業產業的報告,不管我的前任領導們是有意還是無意,武江一直從根子上重視實業,它真正的在嘗試精細化生產,只是缺乏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和政府引導,而我的前任領導們給我們留下如此好的條件,我們不利用,就太對不起他們的努力了。所以我希望瑞光同志給予我支持。完成武江重工業向精細化轉型的升級使命。”
郭小洲這一席話,讓性格沉穩的曾瑞光也禁不住有些激動。對他來說,最后這五年他希望能平穩地度過。有時候,禍福之間,也不過是一念之間的事情。郭小洲所展示的宏圖使得他動了心,如果武江這座城市能成為中部甚至我國最重要的新型產業集中地,他這個重工業領導小組副組長功不可沒。那么,他是不是能趕上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趟末班車,在退休前或者退休后進入省部級序列。
想到這里,曾瑞光覺得為什么不能試試,也許成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