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1262章 新章10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62章 新章10

第1262章 新章10


更新時間:2017年06月25日  作者:貓疲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貓疲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1262.

1262.

河南,都亟道境內,已經是一片分忙碌碌的備戰情形,不斷有打著各色旗幟的隊伍,匯集到了河陽橋關當;又有裝著甲械、輜重的車馬,不斷的往來梁軍所據有的各處城塞、據點之。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小說

而在依舊一片殘破而頗為清冷的洛都城內,北地四鎮總管府的所在地,卻是一片詭譎和沉寂的氛圍。

“端帥,如今事情已經完全不可為了”

而王端臣面前,嚴襟正坐著來自廣府的最新一位秘密使臣,仍舊在軟硬兼施的勸說厲害。

“為今之計還請盡快隨某等路才是。。”

“君的殷切之心,已是情急如火,實在不容在拖延下去了。。”

“不然非但我等沒法交代,是君那兒的體面也說過不去了”

“哪怕這一路有所艱險,我輩定當竭力護得端帥的一應周全。。”

但是,真要拋下這兩萬多人馬和十余萬收聚的地方屯民戶口只身南歸么?現在也終于到了他不得不做出決定的時候了,王端臣愈發嘆息著卻依舊搖頭不說話了。

而負責勸說他的朝廷密使,卻是越發的憂急和迫切起來,都到了這個時候難道還不能坐下決斷么,這還是那位在北伐當力挽狂瀾,帶著一眾殘旅敗師轉戰南下流砥柱“王端帥”么;怎么在這種當斷則斷的事情,這么的遲暮沉沉和做婦人態呢。

要知道,自己然身負朝廷的使命而有破格便宜行事的權宜,但是卻是不敢在這位面前拿捏和端持什么,因為他這次使命當所代表的的身家性命前程,都已經維系在了這位的身;

如果未能夠勸說這位一同南下歸朝的話,算是他自己能夠安然歸來,也是被視若臨陣脫逃的重罪,身死莫贖還要株連家族的慘痛后果。

然而,雖然有密旨在手也有身懷絕技的扈從,更有軍為之呼應的內應,但是他甚至不敢采取更加激烈一些的嚴詞,或是較激進的權宜手段,而只能用曉以利害的水磨功夫與之周旋。

一方面是身在北地大軍之,行事一不小心有覆亡之虞;另一方面則是參與和主持了兩度北伐的王端臣,在那些北伐舊部當的威望和號召力實在太高,也幾乎無可動搖。以至于他一旦離開之后再沒有合適的人選,能夠與強勢崛起的那位淮鎮之主,呈現出分庭抗禮之態了。

因此,迅速敗壞的前方局勢對于這位使臣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和潛在的助力;相已經走在無可挽回的懸崖邊緣和崩壞之路的北地局勢,顯然是他切身相關的身家性命更要緊一些才是。

然而,他口繼續以為對方著想的角度和立場,不停地痛陳和分析厲害道:

“端帥難道覺得自己留在這里,還能有所裨益和作為么。”

“南邊的朝堂和新編大軍之,才是您重整旗鼓大張拳腳的所在啊。”

“而不是拘于這一隅一地的得失進退啊。。”

“既然朝廷一再相招,為人臣者豈有不從之理”

王端臣最后嘆了口氣,像是被他打動有所決定道。

“只是且容我多做些準備才好。。”

“理當如此,我這去籌備隨后事宜”

這位使臣不由松了一口氣,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來。

“還請大帳下,繼續把好口風才是”

對他而言只要王端臣這里一松口,軍剩下的其他人好辦多了,相信愿意放下眼下這些已經難有作為的局面,暫時遠離險地而回歸國朝,重獲功名利祿的人還是占據了大多數的,

這樣他帶回來的將帥官佐越多,日后朝廷追認的保全之功越大,至于那些普通將士和地方百姓可能的遭遇和結果,不再他的考慮當;畢竟,國朝富有四海而雄踞大半天下,算在這里有所缺失,也是為了顧全大局著想,而迫不得已的些許犧牲而已。

在一系列名面和私底下的交代和布置之后,王端臣最后叫來的是他最為信賴的心腹親兵;而這位老卒的任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淮鎮隱藏在麾下軍的代表和信使給給找出來,然后帶到自己的面前進行一番權盡人事的最后交涉。

雖然從法理和大義說,叛徒敵人更加可恨,但無論如何好歹是昔日協作過的友軍淵源,總那些非我族類的西軍,或是北朝余孽們,更加值得嘗試和努力一下。

雖然這樣做很可能給自己的仕途和軍旅生涯,留下隱隱的污點和潛在的把柄;但是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做輕易離開的話,他根本無法原諒和放過自己的。

雖然已經穿了代表使君和樞臣的金紫冠帶,但他的內心還依舊殘留著那個,從不肯輕易放棄部下的“王端臣”。

與此同時,

夷州東南方的海面,大片的海浪翻涌滾滾而天色陰郁,呼嘯的刺骨海風吹的船帆和人身衣衫,都不約而同的發出獵獵的拍響聲。

“左轉二三點。。”

“抬角四寸。。”

“打更多的海水來。。”

“清理艙下,繼續排水。。”

“左舷二十三區需要補漏,木工,木工在哪里。。”

“來人,快把傷者清理下去。。”

人聲鼎沸而奔忙祿祿的甲板至,滿是汗臭、煙火和血腥、燒焦的混雜氣味。

在火爐燒紅的球形鐵彈,被特制的鉗子架起來,放進墊好濕泥木板的炮膛,頓時蒸出一大團灰白煙氣來;然后又在拉響發火繩的炮管當轟然飛射出去,拖出一條細而白的煙跡而在遠處搖曳的敵船船舷邊,一頭墜濺開一大蓬細碎的水花。

但是緊接著繼續發射出去的十數枚燒紅球彈,至少四五枚沒在了目標身,只見在對面的船幫、舷欄還有堆聚的帆纜之間,霎那間炸裂開大蓬的碎片與迸濺開來的大團火花星點;

然后又在這些彈著點和缺口當,噴涌演變城轟然蔓延開來的大蓬火焰與濃煙,片刻之后在整片被點燃燒著起來的大幅風帆背景下,對方船如同蟻散般,已經滿是開始爭相跳船逃生的人影了。

已經是南洋水師副都監的源九郎,也不由摸了摸額頭橫流的汗水,只覺得臉被崩開的木屑所傷的創口,也不是那么刺痛了。

他們這批最早追隨那位幺小姐麾下的老家臣,如今也各有際遇而前程不可限量了;因為海路往來的多年生涯和資歷,他最終成為重建的南洋水師僅次于都管、副管的第三號人物。

像是家臣兼遠房族親宇拔都,已經成為宇藩的藩軍統帶和夷州善后處置副使,。

另一位家將兼義從首領平將門,如今也帶領一支用火器武裝起來的藩軍,以淮義從的身份和名義,加入到了扶桑列島諸藩之間的南北朝征戰當,去扶助正處于劣勢的南朝和東國陣營。

這一切因為夷州發生的叛亂。

在淮北道發動大軍攻打平盧道之前,位于夷州南方濁水溪以東的幾家本地諸侯,不知道吃錯了什么藥或是得到了什么支持和保證,居然突然舉旗反亂號稱要驅除竊據夷州的叛賊,替朝廷光復故土,而在南屏之地聚眾兩三萬誓師北進,號稱“五萬大軍”。。

一時之間舉洲震動而人心惶惶、觀望者無數,連原本淮鎮直管的諸多安置地當,都出現了規模不等的逃亡和騷動事件。

但是隨后這些僭稱的討逆軍,被宇藩的現任統帶官宇拔都,所率領的八千藩軍在濁水溪北岸,以逸待勞的輕松伏擊于半渡打個溜丟大敗,而丟光了幾乎所有的甲杖和輜重等物,在各自當家人的帶頭下星散作數路敗逃回本藩去。

但是相這些散布在夷州大島負隅頑抗的叛藩殘余,較棘手的反而是這些來自還路的援軍;他們不但有足夠堅固的大船提供橫渡東海的運力,甚至還有南朝殘余的地方水師提供護送。

但是好在這些隸屬地方水師的船只和裝備,都已經是老舊不堪了,連裝載船的火炮也是老式粗苯轉向不易的前膛鐵管炮,和少許用來對付人員的小口徑子母炮而已;

算是一時在海以數艘巡航小隊,遭遇十數艘戰船的以寡敵眾之下,也完全不是淮鎮配備的船用轉軸炮架和后裝長管夾膛火炮的對手,更別說在船只的堅固和操縱性,同樣也無法相提并論。

僅僅幾個照面下來,在海多出了數團燃燒的火堆,但是剩下的戰船并沒有因此放棄,反而接著風帆和海流努力調整著航向,再次向著源九郎所在的座艦橫沖直撞過來;竟然是要做出一副同歸于盡或是跳幫接戰的態勢來。

但是源九郎反而大大的松了一口氣,對方若是乘勢四散敗逃而走的話,自己還真不好追擊下去,但是反過來糾纏下去的話,那正他的下懷了。

至少按照南洋水師的近期方略,在確保航路的同時,一定要盡可能的多多消滅和削弱,南朝在海面的力量。雖然不大可能封鎖江東到嶺外漫長的海岸線,但是截斷幾條固定的北航路還是可以輕松做到的。

而只要這些海輸送的力量不被打斷、打殘的話,夷州之地產生反亂和騷動的禍患,始終是存在而屢禁不絕的。

“穩住。。一定要穩住。。”

“靠近,讓它再靠近一些。。”

“準備裝開花彈和爆散彈。。”

“數量有限,一定要足夠抵近了再打。。”

一些圓柱狀的炮彈被抬了來,小心翼翼的解開密封防潮的頂蓋,而點燃延時的發火管再蓋好壓進炮膛塞填充物,然后對著緩緩斜錯著船體逼近過來的敵船,

打在了對方尾樓下方的舵倉位置,片刻的延遲和等待之后,霎那間轟然炸裂噴濺出無數的碎片和肢體來,而在原本的位置只剩下一個大大的豁口。

而失去了尾舵的導流之后,這艘大型戰船也像是徹底失去了對方向的控制,開始順著慣性在海面大者轉子隨波逐流起來。

然而另一艘緊接而至的稍小敵船,也已經沖破海浪排起的大片水花,而相當靠近了源九郎的座船了,而面子母炮所發射小型彈丸,也接二連三的擊墜在船舷和甲板,炸濺起一蓬蓬的碎片和木屑,又掃倒了好些奔走期間躲閃不及的身影。

“準備迎擊。。”

“做好防止沖撞。。”

在船此起彼伏的叫喊聲,對面端著弓弩和火銃的船兵、握持著砍刀與手斧的船工、水夫,已經隨著散去的煙霧而呈現在清晰可見的距離之內了。

而這時,位于船舷下的諸多長短炮門,卻還沒有來得及稍稍側轉過來,而只能靠設在甲板的少數露天炮位來應敵了。

只聽得尾樓和船艏準備已久的輕炮終于開始轟鳴了,首先是一波在對方頭頂錐狀迸射開來,將甲板的一切都打得百孔千瘡的散彈;然后是數枚擊破了艙下擋板和遮護的開花彈,在炮門和舷窗里噴濺出許多血跡斑斑的碎片和血肉模糊的尸塊來。

最后,又變成敵船正突然被撕裂。掀飛起來的甲板之下,如同小小火山噴涌一般巨大殉爆的火團和煙云,以及高高拋灑、散布開來的氣浪和殘片。

本書來自/html/book/16/16820/index.html


上一章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