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轉1906第84章 地主和模范(求收藏、推薦)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逆轉1906 >>大逆轉1906最新章節列表 >> 第84章 地主和模范(求收藏、推薦)

第84章 地主和模范(求收藏、推薦)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9日  作者:神圣智狼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神圣智狼 | 大逆轉1906 
熱門小說標簽

小說排行榜:···········

第84章地主和模范(求收藏、...

全本小說吧:千萬別記錯哦!手機訪問m.qbxs8

“新村”是三農革命的重點,每個新村的布局都是經過了仔細的考證和規劃,根據各個地區實際情況不同,其人數規模下限至少不低于一千人,上限不超過一萬人。每個村除了農業公寓、農村別墅這些居住區,都設有都有幼兒園、小學、衛生所、供銷社、農技站、倉庫、磨房、運動場、食堂、機電維修所、廣播電影室等等公共設施。當然還有村公所、治安聯防、民兵等政府權力機構。

“集村并寨”是個很大的工程,需要新建相當數量的建筑,所以現在整個解放區都成了個大工地,水泥廠、砂石廠和建材廠增加了數百個。盡管現在看起來,這項工程花費巨大,但是比起今后,因為村寨布局不合理而浪費的各種資源,就省得太多了。更加不要說,因為“集村并寨”而減少的基層行政人員和行政成本,以及提高的管理效率。

最重要的是,“集村并寨”之后,才最有利于打破封建宗族關系,徹底粉碎鄉村的族權體系。因為“集村并寨”并不是整村整村的遷移,而是以小家庭為單位的遷移,同一個自然村的村民有可能被分到多個不同新村,尤其是那些大姓、大家族都會被拆散,跨村分配,甚至跨鄉、跨縣、跨府乃在跨省分配都有可能。

而且,這種分配還會按照階級進行拆分,那些自然村寨的原宗族族長、長老、原士紳以及勢力大的家族,都會被拆散后,再集中分配到某新村,使其與原宗族、同鄉隔離開,因此就形成了一些“族長村”、“地主村”。這些“地主村”、“族長村”的村民全都是原來的基層統治階級,這下子把他們丟在一起,這些老爺們都傻眼了,沒了可以調動的人手,他們就是個屁,左鄰右舍以前都是老爺,誰又能比誰有面子不成?

就算他們想在互相間斗出個什么名堂,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這種“地主村”、“族長村”的管理可要嚴得多,“平民新村”里只有民兵,這里卻是駐扎了正規軍,當然以后會換成武警,專政鐵拳可不會允許他們為所欲為的。再說,能分到“地主村”里住的,都是平時沒有大惡的“良紳”和能配合革命的,識時務的地主,這些人都比較好管理。

那些劣跡斑斑的“土豪劣紳”和不識時務的家伙,可沒資格住進來,這些人都是在各個工地或者“勞改農場”里面,即使他們沒犯事的親戚也是提心吊膽,唯恐被清算,分在里面也很老實,不敢再來嘗試科社黨的底線了。在科社黨可沒有“法不責眾”這一說,像那些臭名昭著的土匪村、山賊村,可是整村整村的被處決、被判刑。文德嗣領導的科社黨確實不喜歡殺戮,但那只是他們認為這種做法沒什么利益也很沒效率,并不是說他們不敢或不會殺戮。

雖然“地主村”這些人大都是“良紳”,但也不會讓他們繼續呆在原籍,這不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而是必要的制度。這種集中安置的做法一方面是隔斷其社會關系,使其影響力在原住地完全消失;另一方面是方便控制,并進行洗腦轉化。還有一個不便說的目的,就是給其他的“平民新村”起個示范作用。

說句大實話,比起普通的農民,這些原統治階級的素質確實要高得多,他們多少都是讀了點書,其中大多數人在頭腦靈活、知識水平以及經營能力上,要比普通農民要強得多,也更能接受新事物。

當然最主要的是,這些人的本錢多,土改的時候政府都是給了補償的。能住進“地主村”哪家沒有幾百畝土地?按照每畝耕地10到50元,每畝山林1到10元的補償,家家都至少有上萬元的補償金,雖然按照拆分戶口的原則,大家族被拆成了小家庭,但每家分到幾百元也是起碼的。而且,土改只是強制贖買土地,牲畜、浮財并沒有動他們的。

這些人都是養尊處優慣了的,要他們像下層農民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老實實勞作,那是絕對不情愿的,但現在身邊再也找不到使喚的人了,這可咋辦呢?于是,其中很多頭腦靈活的家伙,就不再搞農業了,索性把資產拿出來去投資工商業,這些人都申請更換了城市戶口,全都進城辦廠經商去了,科社黨對于民族工業一向很扶持,在政策上都有優惠。

不過,還是有很多對工商業不熟悉的,抱有疑慮的,或這輩子就只想搞農業的人。這部分人繼續呆在農村,但也讓他們想出了偷懶的法子,那就是科技。

既然他們有較多的本錢,自然可以購買更多先進的科技產品,比如汽車、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脫粒機、插秧機、自動飲水機、投料機等等各種交通工具、農業機械和畜牧養殖機械。一家人當然不夠買齊所有的東西,也沒有這個必要,畢竟現在一家子最多也就十幾畝地。但他們很快就接受了科社黨推出的“合作組”制度,十幾家或幾十家組成“合作組”,湊份子買齊所需的機械、車輛。

于是,這么一來二去的,這些“地主村”居然成了國營農場之外最先實現機械化農業的地方,而這些人也很快嘗到了科技的好處。在農技站的指導下,無論是田間作業,還是畜禽養殖,全都大獲豐收。雖然現在自己的土地比過去少了,但算下來居然收入還比以前高。這讓他們大感驚訝之余,也不由對科社黨越發信服和認同了。

其實,這并不奇怪,以前的畝產普遍都只有幾十斤到兩百斤的程度,靠收地租又能收多少?就算一畝地收二百斤,一千畝地也才收二十萬斤,就算收一半的地租也才十萬斤,而這些收入還不是全都能拿到手的,一大家子人要養活不說,還有應付清廷官府的各種苛捐雜稅和攤派。要知道,稅吏們收稅攤派的時候,首先找的就是這些地主,除了極少數奢遮的大地主,可以不買地方官吏的帳,一般的中小地主根本跑不了。這么七折八扣下來,雖然他們比普通農民過得滋潤,但要說有多好,那恐怕也不見得。

尤其是“攤派”,這玩意兒可是專為士紳地主們準備,一般的屁民可沒資格“享受”。被攤到破產的地主,可不在少數。還有“官役”,也就是把各種差事,諸如徭役、收稅等差事“承包”給地主們,讓他們去收稅和組織勞役,要是搞不好就得自己貼錢。

這活聽起來不難,但農民可不并都像某些宣傳資料上說的那么純良質樸,抗租抗稅的從來就沒少過,并不是每家地主都養了武裝家丁、職業打手的。遇到這種事情大多數就只能抓瞎,更別說那些實在交不上的,或者逃稅逃役的,那就更沒辦法了。被“官役”逼得破產的地主士紳,也是毫不少見。當然這種“官役”對于那些沒節操的“土豪劣紳”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反而是發財的手段。這也是清末以來,“劣幣驅逐良幣”,鄉村士紳逐漸劣化的重要原因。

但現在就不一樣,科社黨取消了所有的苛捐雜稅,以及最讓地主士紳們害怕的攤派和勞役。農業稅只有三成,雖然名義上稅率比清廷的正稅高(俺大清從來就不是靠正稅過日子的),但其他稀奇古怪的苛捐雜稅、攤派都沒了,就連幾千年一貫制的徭役都被廢除了,負擔反而要少得多。

加上各種科社黨政府提供的良種、化肥、農藥,現在一畝地輕輕松松就能產出千斤,要是再用心點,畝產一千四五百都不在話下,就算一家只有十幾畝地,可收個二萬斤不在話下,交了正稅也有萬多斤歸自家,這完全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

當然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畜禽、水產養殖等各種副業,這些都是有各種良種,又有現代化的養殖方式,以及營養豐富的混合飼料,和防止疫病的藥物。再加上各種科技產品的運用,一年下來收入是種田的幾倍還多。

所以,在最早就行三農革命的川東、湖北一帶,十個模范村里面起碼有七個是“地主村”,就一點不奇怪了。當然在宣傳的時候,對于他們的身份自然就忽略了,只是著重強調了他們對先進生產方式的運用,以及文化知識帶來的好處。

把自然村按階級拆分重組后,因為沒了以前的族長、士紳等頭面人物,又是很多互相陌生的家庭組合在一起,想抱團都不容易,所以“平民村”也變得好管了許多。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到了陌生的環境中,總是更容易服從權威,新村的最大權威自然就是掌握了行政力量和武裝力量的村政府了。

沒了宗族的掣肘,各項政策、各種措施執行起來都非常順利。科社黨搞三農革命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全國的農村徹底廢除小農經濟的模式,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的工業化生產,最終把傳統的農民變成“農業工人”,把農村變成現代化農場。

現在每個新村都分為若干個“合作組”,由基層干部和骨干們(主要是退伍軍人)帶領著從事生產,等他們嘗到“規模化”甜頭之后,就不用人帶了。利益會驅動他們自覺自愿的去干,當然開始這幾年,基層干部們是很辛苦的。

看完記得:方便下次看,或者。

全本小說吧(qbxs8)全部小說為已完結小說、全本小說,我們不接受連載小說的上傳,希望理解!

全本小說吧—打造最出色的網絡小說閱讀網站!


上一章  |  大逆轉1906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