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
選擇:
754.
寒風凜冽,諸葛亮心中一萬只草泥馬奔騰而過。百度搜索给 力 文 学 网 WGeiLixOM..
放任魏延離去?
開什么玩笑,此時中軍足有三千軍士,如果因為魏延的緣故任由軍士離開,諸葛亮起碼要折損兩千名軍卒。
此風斷不可漲,否則的話一旦軍卒有樣學樣,跟隨諸葛亮一條道走到黑的人馬定會大幅折損。
這兵荒馬亂的年月,兵馬才是最要緊的財產,諸葛亮念頭千轉,無論如何也不能讓魏延離開。
只是,軍中大將都隨著關羽設伏去了,此時,留在營中的人馬多是廖化這種有傷在身的軍將,指望他們擊敗魏延,無異于癡人說夢。
如何行事?
諸葛亮略一琢磨便有了想法:“魏延,你想離開,可以,我給你兩個選擇,第一,你自己離開,我可以在此保證,絕不派人追殺”。
魏延笑著搖頭:“第二選擇呢?”
“你可以帶著他們離開,但是,你們必須交出盔甲、武器,白身離開,否則的話,縱使戰至一兵一卒,我也不會放你離去”
魏延心中一跳,道:“軍師,何必如此呢?”
“山中軍械補給困難,你們投奔李賢也好,卸甲歸田也罷,甲胄、武器對你們而言可有可無,可是,對于我們來說就不同了,一身甲胄,說不定可以置換幾頭牛羊,這要是讓你們帶走了,剩下的人馬吃什么,喝什么?”
諸葛亮所言,征得留守軍卒的大為贊同,“想離開可以,脫下盔甲,交出武器,否則免談!”
魏延絕不會交出武器,任人宰割,如果真像諸葛亮所言,大軍交出武器,日后即便得到李賢收留,也會為人恥笑。
魏延可不傻!
“軍師,如此以來,我們便手底下見真章吧,兒郎們,愿意隨我搏一場大富貴的,殺!”
說罷,魏延打馬直取廖化。
廖化破口大罵,“賊子好膽!”
魏延不屑一顧,“殺!”
主將發威,魏延心腹當即緊隨其后,接著便是蠢蠢欲動的離去之人。
諸葛亮空有滿腹經綸,卻手無縛雞之力,這時候只能避到一邊。
“鏗鏗鏗”,電光火石間,魏延便與廖化交手了幾十個回合。
廖化畢竟身上有傷,魏延大占上風,“去!你不是我的對手!”
話音剛落,魏延一擊便將廖化抽落下馬。
魏延目視諸葛亮,道:“軍師,你雖不仁,我卻不能不義,兄弟們,咱們走!”
說罷,魏延殺透敵陣,帶領軍卒呼嘯而去。
廖化都敗了,魏延手下再無一合之眾。
諸葛亮渾身顫抖,待到魏延遠處之際,他噴出一口血霧。
若是關羽關云長在此,魏延何至于如此猖狂?
離開中軍之后,魏延小心查探了一番,確認身后確無追兵,這時候他才放下心來。
一番清點,跟隨魏延離開的人馬足有一千六百人,也就是說,如今,諸葛亮身邊只有兩千人馬!
就算關羽大獲全勝,劉氏殘軍也不過五千人左右。
魏延的離開,給了聯軍最后一擊。
若無外力相助,諸葛亮再想東山再起,顯然困難至極。
之前的半個多月,劉氏軍卒一直過的不甚如意,無論是吃食還是衣物,都堪堪果腹保暖,根本算不上充裕。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如果統帥不是諸葛亮、關羽,兵卒們早已經逃走了,他們留下來,他們苦苦忍受,只因為他們相信關羽、諸葛亮能為他們帶來勝利。
如今,諸葛亮失策了,中軍大亂,魏延的離開使得軍心浮動,而關羽呢?
三路伏兵盡出,看上去攻勢凌厲,可是,時間一久,青州軍的韌性便顯現出來。
胡車兒大呼酣戰,他雖然不是關羽的對手,可是,四周的青州軍卻完全占盡了上風。
“披鐵甲兮,挎長刀。與子征戰兮,路漫長。同敵愾兮,共死生。與子征戰兮,心不怠。踏長白兮,滅賊寇。與子征戰兮,歌無畏”,一曲流傳數百年的戰歌蒼涼而古樸,回蕩在無盡的山谷中,給奮戰中的青州軍帶來了無窮盡的力量。
張繡將追剿殘敵的任務交給了胡車兒、沙摩柯,卻沒想到他們遇到了伏擊。
當張繡驚聞戰報,派出兵馬援助的時候,戰事已經接近了尾聲。
關羽、關興、李嚴三人所向披靡,在將領層面上,他們無人能敵。
然而,劉氏軍馬卻不是青州軍的對手。
關羽一刀劈腿來犯之敵,瞇縫著雙眸,陰沉地說道:“兒郎們,打起精神,讓荊州軍瞧瞧我們的厲害。”
“萬勝!”
“萬勝!”
軍卒強打起精神,高呼萬勝。
腹腔中的心臟“嘭嘭嘭”有力地跳動著,關羽怒目巡視,他在找尋胡車兒的位置。
為今之計只有斬殺敵將,否則的話,戰事不可挽回。
就在關羽發現的目標的時候,身后一名軍卒狂奔而來,“將軍,大事不妙,魏延領著人馬殺過來了”。
關羽皺起眉頭,“魏延?他不是在中軍嗎?為何至此?”
“將軍,魏延反了”
關羽大怒,“啊呀呀,賊子可恨,我誓要取他性命!”
“殺!”
恰在關羽咬牙發狠的時候,從大山伸出陡然傳出一陣殺賊的吶喊聲。
劉氏軍馬腹背受敵,一下子陣腳大亂。
關羽雖然第一時間擋住了魏延,然而,徹底緩過神來的青州軍卻趁勢掩殺,徹底擾亂了劉軍的陣腳。
軍心一亂,胡車兒的主力便得寸進尺,徹底壓住了劉軍的風頭。
關羽再也顧不得魏延,他竭力維持住陣腳,然而,驚惶失措的部眾卻完全喪失了戰心。
萬人敵也有力竭之時,廝殺到現在,關羽已經有些乏了,只是戰事不利,他無法休整,只能咬牙硬撐。
青州軍猙獰的面目若隱若現,關羽早已經縱馬廝殺了一陣子,然而,在潮水般襲來的軍卒沖擊下,劉軍的慘敗就在眼前。
“關將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帶著兄弟們撤吧!”
不知何時,李嚴披散著頭發,來到了關羽跟前。
“撤?往那里扯?來時三千人,去時幾人歸?我關羽還有何面目茍活于世?”
接連敗給了張繡兩次,關羽敗的一次比一次要慘。
想當初,坐擁數萬兵馬在手,他關羽何等的意氣風發,現在呢?數萬部眾分崩離析,便是埋伏下來都不是胡車兒的對手。
胡車兒是誰?只不過是張繡座下一員裨將而已!
關羽心灰意冷,了無生意。
李嚴心叫不好,他果斷出手,阻止了關羽自裁的動作。
巨大的打擊下,聞名天下的關羽關云長竟然想自刎以謝天下!
“為什么要攔著我?”關羽大聲咆哮。
李嚴這時候大聲呵斥:“死只是弱者的行徑,不是大丈夫所為,若是你還想尋死,這一次,我不會再攔你!”
關興這時候拍馬上前,他驚呼道:“父親!”
關羽嘆了口氣,目光猶豫起來。
“父親,少主還要你看顧呀!”
提起劉阿斗,關羽終于打起精神,“撤!記住今日,他日我必有所賜!”
魏延無心阻攔,關羽一行很快便離開了。
魏延一行是敵是友?
敵情不明,胡車兒沒敢下令追擊。
這時候,魏延打馬上前,自報家門,“我是義陽魏延,聽聞朝廷大軍開赴至此,特來投靠,不知前方是哪位將軍在此?”
胡車兒渾身鮮血淋漓,他卻不以為意,“我是荊州牧張繡帳下胡車兒,魏延,我且問你,你在諸葛亮軍中擔任何種職務?”
“牙門軍將”
胡車兒頗為訝異,“這可是心腹軍將,也罷,我不多問,一切等你見了州牧再說”。
魏延微微頜首。
又過了一炷香的功夫,張繡親領兵馬抵達。
甫一見面,張繡便叫道:“胡車兒、沙摩柯何在?”
“末將在此”
“關羽在此設伏,你們可有折損?”
“有勞將軍費心了,我等并無大礙”
張繡微微頜首,這時,胡車兒將魏延引來,道:“將軍,這是義陽魏延,從諸葛亮軍中而來。”
張繡并不意外:“諸葛亮軍中還有多少人馬?”
“中軍兩千,后軍兩千,四千人馬左右”
“軍心士氣如何?”
“連番落敗,士氣低落”
“軍械輜重如何?”
“軍械富裕,只是糧秣不多了”
“依你之見,諸葛亮要去哪里?”
“諸葛亮頗為謹慎,只與關羽商議去向,至于他們到底藏身何處,末將不知”
張繡微微頜首,“也罷,武陵蠻族實力大損,諸葛亮沒了依靠,必定會離開,山中補給不易,大隊人馬長期留守消耗極大,袁忠,我給你三千兵馬,務必盯緊諸葛亮的一舉一動,若有可能,將其擊殺!”
“喏!”
“切記,不可以與關羽斗將,你不是他的對手,切記,諸葛亮陰險狡詐,你一定要慎之又慎”
“喏!”
袁忠接下軍令,正要離去,這時候,魏延開口了,“將軍,我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張繡饒有興致:“但說無妨!”
“劉軍雖是殘軍,可是,關羽卻有萬夫不當之勇,非上將不能敵也,加上一個智謀無雙的諸葛亮,四千兵馬絕非等閑視之”
“那你倒是說說,我該如何行事?”
“山中糧秣不多,與其一味追蹤,損兵折將,倒不如放他離去”
胡車兒瞪大了眼睛,“你這廝莫不是諸葛亮派來的奸細?不然怎么會為他開脫?”
袁忠更是破口大罵,“賊子,其心可誅!”
魏延倒是不動聲色,他仔細盯著張繡的一舉一動。
張繡微微一笑,道:“魏延,你一定知道諸葛亮的去向!”
魏延遲疑片刻,方才微微頜首,“不錯”。
袁忠大怒,“還不速速道來”。
魏延不發一言。
張繡斥住袁忠,道:“不必逼他,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也,魏延既然懸崖勒馬,我便信他”。
魏延很是感動,“將軍!”
“好了,無需多言,收兵回程吧”
袁忠瞋目結舌:“將軍!”
“你也一道回去吧,不必追逐了,我相信,魏延不會騙我們”
“可是他只是新降之人,疑點重重呀”
張繡提高音量,“我說了,我信他!”
眾人再不敢言。
張繡又道:“只要拔掉向**這根釘子,我們便回轉荊州”。
眾將大為意動。
出來這么久,嘴里都快淡出鳥了。
若能打道回府,倒也是樁美事。
想到這里,眾人看向魏延的眼神也不是那么討厭了。
最起碼,若不是魏延主動投效,說不定大家伙兒還得在山中轉悠幾個月。
沒酒沒肉沒女人的日子,只是想一想就覺得難受的很……
河東郡,曹操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上黨郡的失守,意味著冀州軍可以自北南下,長驅直入,最新戰報傳來,韓遂、田楷已經派兵圍住了函谷關。
函谷關地處地處“兩京古道”(長安、洛陽),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此地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都是發生在函谷關的戰事。
章武三年,函谷關注定不會平靜。
冀州軍出現的太過突然,曹軍雖然有所防備,然而,守軍卻嚴重不足。
當冀州軍大軍抵達之際,關城守軍只有三千人。
幸好,關內糧秣寬裕、軍械完備,這才讓守軍有了堅持的底氣。
如何奪關?
田楷苦思冥想。
如今函谷關有三處關墻,一處為秦關,另外一處便是漢關,也就是樓船將軍楊仆建造的新關。
新關的建造有一個典故,大漢建國之處,人人以關內人為榮。
如何區分關內關外呢,函谷關便是界限,樓船將軍楊仆,原籍函谷關以東的新安縣,別人說他是關外人,他深感不快,就盡捐家資,于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新安縣城東也修起了一座雄偉的城池,人們稱它為漢函谷關。有了這座新關,楊仆也就成了關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