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亂臣賊子第109章 誰的糧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之亂臣賊子 >>三國之亂臣賊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9章 誰的糧隊

第109章 誰的糧隊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9日  作者:秀才會武術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秀才會武術 | 三國之亂臣賊子 
免費小說


北上都昌,成功為孔融解圍,李賢不但收獲了戰無不勝的名頭,更從管亥手中敲來了一萬斤的錢貨。

雖說敲來的一萬斤錢貨上繳了五千斤,換來了管亥的好感,可算上之前繳獲私留的,湊足一萬斤也還是綽綽有余。

一萬斤錢貨不可能全部帶在身上,李賢將其大部分交給了糜氏保管,此番南下赴任,李賢只帶著千余斤錢貨,一千斤錢貨是什么概念?

就算錢貨全是銅錢,這也是一千貫,如果其中有金銀等硬通貨,價值就更得翻倍了,所以說,李賢不差錢,這時候別說三十五貫銅錢,就算是三百五十貫他也墊付的起。

只不過,有些事情過猶不及,若是李賢表現的太過無謂,反而會給人額外的遐想。

為鄉民墊付七日的漲資,這七日之約已經足夠使人感激了,倘若李賢墊付一年半載的,別人肯定會想,這李縣尉手里怎么會有這么多的錢……

夷安縣衙,縣令莊文七竅生煙,他沒想到李賢竟然把鄉民的仇恨轉嫁到自己身上,而他卻堂而皇之的收買人心。

換言之,這漲城門稅的計策非但沒能起到離間的效果,反而給了李賢進一步拉攏人心的機會,想一想就覺得可恨。

不過,這時候木已成舟,莊文不可能再去否認提升城門稅的決定,那樣的話,他這個縣令就一點威嚴也沒有了。

可就這么便宜李賢,讓他聲望陡升?莊文怎么也咽不下這口氣,“來人吶,去告訴庫房,一粒米、一粒糧都不要給李賢,再拿我名刺去各家糧店,告訴他們,七日之內,不準賣糧給李賢,誰要是敢賣,就是我莊文的對頭”。

仆役應諾離去。

從日升守到日落,一整日的時間很快過去,夕陽西沉的時候,李賢終于等到了他等來的人。

糧隊來了,胡庸在前頭縱馬狂奔,臉色的得意勁兒甭提了。

李賢松了口氣,只要有糧,他這個縣尉就保全了顏面,不必去莊文那兒卑躬屈膝。

城內各家糧店關門歇業的消息李賢已經聽說了,他心里明白,這定然是莊文的餿主意,不過好在他根本沒打算從城內購糧,他要進一步展現自己的實力。

莊文不是打算用糧秣來控制李賢嗎?李賢要用足夠的糧秣來告訴夷安百姓,他這個縣尉不是白給的!

胡庸此番前來,不但帶來了自家的糧秣,還稍待著拐來了其余兩家鄉堡的糧食。

這支糧隊規模不大,但押運的糧食也有五十石。

要知道,李賢之前出征的時候,胡家堡已經出過一次血了,再讓他大出血,那可就傷筋動骨了。

因而,對李賢來說,胡家堡的糧秣更多的是象征意義,他真正寄予厚望的是介亭的糧隊。

大軍剛從都昌離開的時候,李賢便未雨綢繆,他讓李得壽帶人快馬先行,回到介亭去調糧,算算日子也差不多該到了。

“報,縣尉,幸不辱命”,隔著老遠胡庸便縱身下馬,單膝跪地,向李賢行禮。

“此行來去匆匆,倒是辛苦你了”

胡庸齜牙笑道:“不辛苦,為縣尉做事,怎么著都行”。

李賢又道:“令尊兩次助我,等到局勢穩定之后我一定登門拜謝”。

胡庸正色道:“縣尉這么說就見外了,之前若不是縣尉及時出手,我胡家堡便會生靈涂炭,這等救命之恩,便是舍命報答也不足為惜,不過是些糧秣罷了,何足掛齒?”

李賢知道胡庸認死理,當下不再糾結于此話題,轉而問道:“之前留在堡內養傷的軍卒們沒有隨你一同回轉嗎?”

胡庸笑道:“回來了,這些家伙生龍活虎的,聽說我們北上跟管亥狠狠地干了幾場之后都很是羨慕,非嚷嚷著說,下次有這樣的差事,一定不要把他們拉下了”。

聽到傷卒傷愈歸隊,李賢心情很好,這些軍卒都是見過血的老卒,放在戰場上那就是主心骨。

比起死亡折損的那些,這些傷卒顯然運氣絕佳。

想到這里,李賢不由得盤算起來,過段時間一定要回轉介亭,讓那些亡者能夠落葉歸根。

跟隨李賢南征北戰的一千兩百名介亭軍卒,已經死去了三百多人,其中多數人都沒來得及收斂尸首,他們可供后人憑吊的,只有顯示他們身份的軍牌,剩下來的少數人,尸首得以焚化,放入壇中,只等時間妥當便運回家鄉安葬。

正在思量間,糧隊由遠及近,緩緩而至。

冷不丁的,李賢看到幾個熟人,好像是介亭的鄉民。

那幾人也看到了城門口的李賢,俱是大喜。

“少主!”

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回介亭搬運糧秣的李得壽。

如今,隨著李賢地位的高升,李家鹽場在介亭縣內也成了獨一無二的所在。

李家所產的美酒供不應求,賺取了大量銀錢。

至于介亭空缺下來的游繳一職,暫時空額。

介亭縣令打算以此來交好李賢,賣他一個人情。

畢竟,介亭與夷安轄境接壤,李賢的產業又在介亭,而如今的李賢兵強馬壯,以后說不定有什么地方要用得著他,這時候結一個善緣,自然是極好的。

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其中的優劣,介亭縣令自然分的很清楚。

當日,張饒部眾高升兵寇介亭的時候,若不是李賢出城死戰,說不定介亭早就破了。

此番,李得壽回轉介亭搬運糧秣,介亭縣令也是出了大力氣的。

在縣令的號召下,介亭縣內大戶人人踴躍,湊足了一百五十石糧秣,算上李家鹽場原本積攢的五十石,這就是兩百石。

如果不是糧秣太多,無法一次運完,李賢見到的糧隊就遠遠不止這些了。

不過,即便是眼下運來的糧秣,也超過了一百石,這就是一萬二千斤糧秣呀。

城門口依舊有些進出城門的鄉民,他們都被糧隊的規模驚呆了。

看那黑壓壓的人群,只怕運糧的隊伍起碼在千人開外。

是誰有這樣的大手筆?

不少人已經開始猜測,莫非是糜氏的商隊?如若不然,誰能有這樣的實力?

竊竊私語聲不絕于耳。

任誰也不會想到,李賢不急不緩的就能搞來這么多糧食。

看本書最新精彩章節請:若看小說)


上一章  |  三國之亂臣賊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