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軍神第975章 喜得周瑜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軍神 >>三國軍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975章 喜得周瑜

第975章 喜得周瑜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30日  作者:冰雪塵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冰雪塵 | 三國軍神 
(求推薦)

更新時間:20160730

對于自家主公招攬周瑜的心思,賈詡、李儒可是知之甚詳。

周瑜現在新敗,而且有些心灰意冷,此時送給周瑜一個美人,也可以分散周瑜的注意力。

只有將周瑜穩住,讓他在關中多待一段時間,才有機會招降周瑜。

當然,李儒也曾經向陳旭建議,故意放出消息說周瑜已經投降,而后引得孫權震怒斬殺周瑜家眷。

如此一來,周瑜必定對于孫權恨之入骨,很有可能投降。

只不過這條計策,卻被陳旭毫不猶豫的反駁了,并且將李儒斥責一番。

先不說憑借周瑜的智慧,這種計策很容易被識破,單單是這條計策的惡毒,陳旭都不愿意采納。

若是對待敵人,縱然李儒獻上毒計,陳旭也不會有此此反應,只不過他真心想要得到周瑜,準備以德服人,也就不會在周瑜心中埋下怨恨的種子了。

卻說周瑜被俘以后,陳旭并沒能將其招降,只是將周瑜留在長安,每天都要去與他談論天下大勢。

至于關中軍與聯軍的交戰,卻是互有勝負,哪怕周瑜已經被俘虜,孫權仍舊沒有竭盡全力與關中軍交戰。

饒是如此,在正面戰場上,關中軍仍舊沒有辦法擊潰聯軍,戰局一時間陷入了僵持之中。

這一日,陳旭來到了周瑜的庭院之內,說道:“公瑾,我準備將伯符的死因告知天下,如此東吳必定內亂。”

“東吳若亂,僅僅憑借曹孟德以及劉玄德,吾何懼之有?”

周瑜聞言臉色一窒,繼而說道:“秦王并無證據,縱然將此事公布于天下,恐怕也不會有人相信吧。”

如今雙方處于敵對方,除了像周瑜這種早有懷疑的人,任何人聽見了陳旭的話,可能都會覺得這是離間計。

陳旭大笑兩聲,道:“我可以鑄造祭壇,向上蒼發下誓言,以證明所言非虛。”

周瑜臉色頓時就變了,這個時代的人們,對于誓言極其看重,對于上蒼更是有著敬畏之心。

陳旭如果空口白話,說孫策乃是被孫權害死,肯定不會有人相信。

可是一旦陳旭鑄造祭壇,并且向上蒼發誓所言非虛,也就可以證明他話語的真實性。

那個時候,東吳士卒不想相信都難,孫權的名聲肯定一落千丈,以前那些跟隨孫策征戰天下的舊部,也會離心離德。

如此一來,東吳士卒必定不戰自潰,陳旭橫掃聯軍將指日可待。

陳旭悄悄打量著周瑜的臉色,看到周瑜臉上青紅交加,不由心中暗喜。

其實陳旭很早以前,就能使用這個殺招,好使得東吳產生內亂,只不過由于各個方面的考慮,卻一直拖延至今。

畢竟,孫策之死與陳旭有著很大關系,一旦公布孫策真正的死因,對于陳旭名聲也不太好。

兩者交鋒勝負各憑天命,可是派人刺殺、下毒,就有些下三濫,肯定會被人所不齒。

若非迫不得已,陳旭也不愿將這件事情公布天下,這也是為什么,他僅僅將事情告知周瑜了。

可是就在今日,賈詡卻給陳旭獻上了一條計策,并且信誓旦旦只要陳旭照著做,就能招降周瑜。

賈詡說道:“周瑜雖然對于孫權恨之入骨,卻也不想讓孫氏一脈,因為孫權的緣故而被抹黑。”

“這也是為什么,周瑜明明肯定孫策真正死因,仍舊沒有將之公布于眾,僅僅是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少量幾個人了。”

“因為,一旦孫權謀害兄長的事情被揭露出來,不僅孫權名聲盡毀,孫氏內亂、為了權利兄弟相殘的丑聞,對于孫氏的名望,也是一種沉重的打擊。”

“而且孫策英武過人,若死于敵人之手雖然讓人覺得遺憾,卻也沒有什么。假如天下人都知道,孫策乃是被自己胞弟所害,對于孫策的形象,也是一種抹黑。”

陳旭思量許久,覺得賈詡之言非常有理。

孫策對于孫權的寵溺天下皆知,假如最終孫權謀害孫策的消息傳了出去,那么孫策就好像成了一個跳梁小丑。

畢竟,孫策一直疼愛、寵溺的弟弟,最終卻將自己害死,世人在感嘆孫權心狠手辣的同時,也會對于孫策的識人之能不屑一顧。

而沒有識人之能,最終又被自己親手培養的人害了性命,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一種無能的體現。

賈詡告訴陳旭,周瑜絕對不愿看到孫策在死了以后,仍舊落得一個識人不明的名聲,更不愿意看到孫氏名聲盡毀。

賈詡講到這里的時候,陳旭就知道了賈詡的打算。

所以,他才故意在周瑜面前提起此事,表露自己準備將孫權謀害親兄弟的事情,公布天下。

如此一來,周瑜若是不愿看到孫策以及孫氏名聲有損,就會盡力阻止陳旭。

可現在的周瑜,只不過是一介俘虜罷了,又有什么資格阻止陳旭呢?若他真想維護孫策以及孫氏名聲,就會以投降關中作為條件,好讓陳旭將此事壓下。

周瑜臉色一變再變,而后忽然說道:“秦王如此行事,恐怕有些不妥吧?”

陳旭故作驚訝的道:“有何不可?”

周瑜侃侃而談:“雖說兄長之死,乃是孫權一手策劃,只不過此事秦王也脫不開干系。”

“假如秦王將此事公布天下,孫權固然名聲盡毀,東吳固然將會動蕩不安,可是秦王也會背負罵名,會被天下百姓指責為小人行徑。”

“畢竟,利用刺殺、下毒的手段背后謀害一方豪杰,這種手段怎么也光彩。”

有些事情可以做卻不能夠說出來,刺殺孫策、諸葛亮這兩件事情正是如此,否則絕對會是陳旭一生之中的污點。

陳旭在心中暗贊周瑜才思敏捷,不過臉上卻露出一副無奈的神情,道:“并非我愿如此行事,奈何諸侯混戰不休,關中境內民不聊生。”

“若不早日擊敗聯軍,百姓們將會受到更多戰亂之苦,這并不是我愿意看到的事情。”

“為了境內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為了早日擊潰聯軍,縱然因為公布此事導致我名聲有損,吾也愿一力擔當。”

周瑜聽著陳旭大義凜然的話,臉色不由抽動了幾下,而后苦笑道:“秦王可否告知,這是何人獻上的計策?”

陳旭心中一凜,卻是裝傻充愣道:“恕我愚鈍,不知公瑾言下何意,還請公瑾明言。”

周瑜苦笑道:“秦王若是想要公布此事,恐怕不會等到現在,想必是關中哪位大才向秦王獻上此計,有所圖謀吧。”

被人說中心思,哪怕陳旭臉皮已經變得很厚,仍舊有些尷尬。

只不過,他仍舊正氣凜然的說道:“公瑾此言差矣,以前不公布此事,乃是因為時機不成熟。”

“若是現在公布此事,吳軍必定大亂,諸侯聯軍旦夕可破。”

“諸侯聯軍若破,我就可以趁勝追擊,先滅楚國再亡燕國,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與整個天下相比,與結束亂世相比,個人區區名聲又算得了什么?”

陳旭說的慷慨激昂,倒也不是在說假話。

如果周瑜真不愿投降,陳旭絕對會毫不猶豫將此事公布天下,好引起東吳內亂。

周瑜心中一凜,看著陳旭臉上的堅定之色,知道陳旭沒有說假話,也為陳旭的豪氣所感染。

結束亂世,統一天下,是多么偉大的理想啊,想想就讓人感覺熱血沸騰。

“自從袁譚撤兵開始,聯軍敗局已定,陳文昭一統天下之勢已經形成,孫氏的未來又當何去何從?”

這個時候,周瑜有些迷茫了。

孫策還在的時候,曾經拜托過周瑜,若是有可能,就盡量保得孫氏一脈能夠長存下去。

可是現在,東吳其實已經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早晚必被秦國所滅。

周瑜在擔心,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孫氏一脈會被會被斬盡殺絕?

“嘎吱!”

就在周瑜心中惆悵的時候,賈詡卻是推開了房門,輕輕走到周瑜身旁。

“公瑾為何還是看不開呢?”

周瑜看到賈詡,急忙作揖行禮道:“原來是賈尚書!”

賈詡年齡比周瑜大上一輪,而且本人更是聞名天下的名士,周瑜在面對賈詡的時候,自然不會失了禮數。

賈詡還禮,而后說道:“吾主橫掃天下之勢早已形成,否則諸侯也不會聯合在一起,屢次攻打關中了。”

“只不過經此一役,相信公瑾也能夠看出來,諸侯再也休想掣肘吾主。”

說到這里,賈詡忽然向著周瑜問道:“我心中有個疑問,不知公瑾可愿為我解惑?”

周瑜道:“賈尚書但問無妨。”

賈詡死死盯住周瑜的雙眼,道:“公瑾到底忠于孫伯符、忠于孫氏,還是忠于孫權?”

周瑜沉默許久,才說道:“忠于伯符兄長,忠于孫氏。”

賈詡臉上浮現出了笑意,道:“既然如此,公瑾何不輔佐吾主?”

周瑜眉頭微皺,道:“賈尚書此言,瑜卻是有些不太明白。”

賈詡笑著說道:“既然秦王橫掃天下勢不可抵擋,孫氏早晚都會成為階下之囚,那個時候孫氏一脈能否保全,尚未可知也。”

“若是公瑾降了秦王,并且以此為條件,讓主公保證護得孫氏一脈不滅,而后又有公瑾在朝中照應,豈不正是忠于孫氏?”

周瑜聽到這里,不由身體一震,卻是閉口不語。

賈詡卻是繼續說道:“只要公瑾投奔關中,憑借公瑾對于東吳諸將的熟悉,率領關中軍擊破吳軍易如反掌。”

“如此一來,主公又何必再費盡心機,將孫權毒殺孫伯符之事告知天下?那么,孫伯符以及孫氏的名聲,也能夠得以保全。”

賈詡看了看周瑜越來越蒼白的臉色,捋了捋自己的胡須,繼續說道:“而且公瑾還可以此事為條件,從孫權那里換回自己家眷,何樂而不為?”

賈詡不愧老謀深算,孫權現在最害怕的事情,恐怕就是自己毒殺孫策的事情曝光。

如果周瑜以此為條件,告知孫權只要將自己家眷放回來,并且保證孫紹性命無虞,就不會將此事公布于眾。

孫權為了守住那個驚天秘密,肯定會答應周瑜的要求,周瑜家眷以及孫紹性命也能保全,可謂是一舉兩得。

看著周瑜臉色越來越蒼白,卻始終沒有說話,賈詡忍不住嘆了一口氣。

“說到底,公瑾還是看不穿‘名聲’二字。”

周瑜聞言身體不由搖晃了幾下,差點摔倒在地,卻被陳旭扶住了。

賈詡雖然沒有明說,周瑜卻已經明白了賈詡的言下之意。

賈詡方才的謀劃雖然一舉數得,卻有一個最大的漏洞,那就是將會把周瑜置于不忠不義之地。

周瑜現在縱然被俘,對于他的名聲卻也沒有絲毫損毀。

假如周瑜不愿投降,寧死表明忠于孫氏的氣節,也只會得到天下人的敬仰。

縱然周瑜想要投降,也大可將孫權謀害孫策的事情公之于眾,如此一來,周瑜投降也就有了借口,不會被天下人口誅筆伐。

只不過周瑜真要那樣行事,對于孫策以及孫氏的名聲,絕對有著毀滅性的打擊。

以周瑜的為人,他絕對不會那么做,所以周瑜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一死以證氣節。

可是賈詡,卻將周瑜逼入了絕境。

周瑜到底是背負賣主求榮、不忠不義的名聲,卻默默守護孫氏一脈,守護孫策以及孫氏的名聲。

還是保全自己的氣節,一死以證忠義?

周瑜,陷入了迷茫之中。

永遠不要小瞧古人對于名聲的看重,如果周瑜真的選擇了前者,那么孫策的死因就不會公布于眾。

眾人不知道事情真相,看到周瑜投降陳旭以后,自然會認為周瑜貪生怕死,從此以后周瑜名聲盡毀。

掙扎許久,周瑜忽然苦笑幾聲,轉頭對著陳旭說道:“秦王若能答應我三件事情,則周瑜愿意投降。”

陳旭聞言大喜,急忙道:“莫說三件,即便是三十件,三百件我也答應。”

周瑜道:“第一件事,秦王不可將伯符兄長真正的死因公布于眾。”

“第二件事,若是秦王日后覆滅東吳,還請能夠保留孫氏一脈,并且讓他們得享福貴。”

“第三件事,東吳百姓都是無辜之人,秦王真有橫掃天下那一日,還望善待東吳百姓。”

聽見了周瑜的三個條件,陳旭當即肅然起敬,斬釘截鐵的說道:“公瑾但請放心,這三件事情,我全都答應了。”

周瑜斂容下拜,道:“瑜,拜見主公!”


上一章  |  三國軍神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