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中進入漢中,一直有六條古道,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谷道、武關道。
這些古道在軍事戰略上而言,全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然而在古往今來的戰爭之中,其中五條古道仍然許多次或被攻破,或被偷渡。
這其中只有子午谷里的子午道,卻是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謀劃偷渡,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險峻要塞。
故此,后世才有了‘秦嶺六道,子午為王’的說法。
真正讓子午谷揚名后世的事情,還是因為三國時期,魏延曾經向諸葛亮獻子午谷奇謀。
當時正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覺得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愿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魏延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
這樣一來,就可以輕易占據長安。
結果諸葛亮認為這條計策太過冒險,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
卻不想,事后司馬懿得知這條消息以后,就感嘆著說道:“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
正是因為諸葛亮五次北伐全都失敗,而且死在了北伐的過程中。再加上司馬懿的一番話,才使得許多人暗自嘆息:假如當時諸葛亮用魏延子午谷奇謀,會不會早就滅掉了魏國?
人們讀《三國演義》大多都會偏愛蜀國,故此對于諸葛亮幾次北伐無功而返,許多人都忍不住捶胸頓足,仰天長嘆,心中遺憾不已。
也正是因為這遺憾,才使得人們更加懷念子午谷奇謀,子午谷的名聲也因此越來越大。
然而,先不說關于子午谷奇謀的真實性,也不管司馬懿是否說過那番話。若是細細分析,才發現魏延的計謀經不起推敲,諸葛亮拒絕這條計策倒也并無過錯。
首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的首要目的不是攻入關中,占據長安。相反,他卻是準備占據整個涼州。
諸葛亮之所以迫不及待的北伐,乃是因為蜀國只占據一州之地,發展潛力比起曹魏相差甚遠。
若是北伐能夠占據涼州,那么蜀國不僅能夠極大擴充地盤,還可以增加許多人口。如此一來,日后再與魏國比消耗,也就不至于太落入下風。
故此,諸葛亮這一次的既定戰略,乃是先從陽平關往西挺近涼州的武都郡,而后再越過岐山一直往北占據蕭關,奪取安定郡。
事實上,這一次諸葛亮占據涼州的目的,幾乎已經快要達成。只不過因為馬謖失了街亭,蜀軍糧道被斷,諸葛亮才不得不放棄已經占據的廣大領地,反而開始撤兵。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根本沒有弄清楚諸葛亮的戰略目標。諸葛亮不是想要攻入關中滅亡魏國,而是為了奪取涼州。
故此,縱然魏延的計策最后能夠成功,也早已與諸葛亮的戰略背道而馳。這也是為什么,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的建議。
然而,若是不考慮諸葛亮的大戰略,單單談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會發現這其實是個非常可笑的計策。
正如前面說言:秦嶺六道,子午為王。自古以來,奇襲子午谷的戰例不在少數,卻從來沒有一次成功的事跡。
東晉名將桓溫伐前秦,進攻長安,命司馬勛由漢中出子午谷,未出谷道就被秦軍擊敗。
南北朝時期西魏派賀若敦等發兵子午道,前去鎮壓樂熾。樂熾等燒子午棧道,據守直谷,使賀若敦的部隊不能前進。
五代后蜀從子午道北進的軍隊,被后漢王景崇擊敗。
明末闖王高迎祥欲自漢中進攻西安,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卻被孫傳庭卻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雙方激戰四天后,闖王高迎祥兵敗被俘。
以上的記載,無一不顯示出了從子午谷進兵的困難。
退一步來講,就算魏延當時能夠通過子午谷,出其不意攻下長安,又沒有考慮后果呢?
長安一帶無險可守,縱然魏延領兵五千進入關中,卻無疑成為了一支孤軍,蜀國大軍想要再從子午谷通過,勢必難比登天。
而長安的西部、北部、東部,全都是魏國領地,要不了幾日,魏國就可以調集大軍圍困長安。
所以說,縱然魏延果真打下長安,也免不了敗亡的結局。
還有司馬懿所說的那句話,其實根本無從考究。就算他真的說過這話,也很有可能是挑撥離間罷了。
魏延此人性格高傲、性情極惡,自五虎上將先后去世以后,就常以蜀國第一大將自居。
每次隨軍北伐,魏延都自比為前漢的韓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后與諸葛亮會師于潼關。
諸葛亮對于魏延的請求,自然是不會應允,故此魏延常恨自己之才不能盡其用。
假設一下,若是司馬懿的那番話傳到魏延耳中,會不會更加堅定了魏延的心思。使他覺得自己對了,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不對,而懷恨在心?
自古以來,國家不懼外敵,而懼內患。若是諸葛亮、魏延不合,就好使戰國時期的藺相如、廉頗不睦一般,對于蜀國的危害不言而喻。
若司馬懿果真說過那句話,則他挑撥離間的功夫,已經練得爐火純青了。
子午谷雖然險峻無比,大軍通行不易。然而由于這是漢中與關中之間,距離最近的一條路,故此平常十分也有不少商販從這里通過。
以前董卓、李傕、郭汜亂政,就有許多百姓從此地逃往漢中。
當然,由于這條古道的重要性,漢中張魯在險峻的位置,也派有一些軍士把守。只不過他們對于那些商販,以及前往漢中的百姓,卻是從來不會阻攔。
這一日,一行二十余人從這里經過,他們雖然風塵仆仆、滿臉憔悴,卻也掩飾不住身上非同尋常的氣質。
除了領頭那人有些書卷氣息以外,其余的二十余人,都是孔武有力之輩。他們身上,也都帶著武器。
當然,在亂世之中出門攜帶武器,已經成為了慣例,故此這些人倒也沒有特別引人注意。
(歷史上諸葛亮五出岐山,演義中六出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