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軍神第487章 博浪沙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軍神 >>三國軍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487章 博浪沙

第487章 博浪沙


更新時間:2015年11月06日  作者:冰雪塵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冰雪塵 | 三國軍神 
章節目錄第487章

小竅門:按左右鍵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最新章節

章節目錄第487章

文昭昨日不知不覺,就剽竊了明代楊慎《說秦漢》的開場詞,使得陳宮、甘寧頗覺驚奇。

好在文昭當時尚存一絲理智,將‘滾滾長江東逝水’,改成了‘滾滾黃河東逝水’。不然的話,真的有些不應景。

詞并不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文昭剽竊的這首詞雖然不錯,然而在正統的漢代士大夫眼中,仍舊有些上不了臺面。

故此,陳宮倒也沒有刻意吹捧文昭。

第二次下午,船隊果真如同甘寧預料的那般,按時到達了陽武。

而此時,一身素裝的陳群,早已和陽武縣令以及縣中官吏,在黃河渡口等待文昭的到來。

由于陽武與兗州相鄰,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文昭過來之時不會平靜。若此時袁紹譴麾下大將奇襲陽武,后果將不堪設想。

故此,河南尹早就在文昭到達之前,就已經令幾千之眾駐守在陽武附近,負責文昭及其家人的安全。

可以說,文昭此次東行有些勞民傷財,然而作為族父的陳紀去世,他卻不得不走上一遭。

如今天色已晚,再加上眾人舟車勞頓,極其辛苦。是以宴席過后,文昭就帶著家人早早前去休息。

第二日一大早,陳氏族人都身著素服,前往祭拜陳紀以及陳平。由于陳平在大漢的特殊地位,是以哪怕陳氏曾經沒落了,陳平祠堂仍舊屹立不倒。

當濮陽陳氏、東武陽陳氏、潁川陳氏認祖歸宗以后,宗族祠堂就修建在這里。陳紀去世,自然也進了宗族祠堂之中。

陽武乃是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多如牛毛。

文昭等人祭拜完了祖先、陳紀以后,就在當地官吏的帶領下,開始參觀陽武的名勝古地,以及百姓的生活。

說起了陽武這個地方,就不得不提兩個大漢的開國丞相。其中一個乃是陳平,眾人自然大都知曉。

然而有另外一人,他的名氣雖然不如陳平那么大,卻也經歷個幾個朝代的興亡,擔任過大漢丞相一職。

這個人,正是陳平的同鄉張蒼。

張蒼亦是陽武人氏,他自幼就非常喜歡圖書、樂律及歷法。戰國末期,張蒼曾在荀子門下學習,與李斯、韓非等人乃是同門師兄弟。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張蒼擔任了御史一職,掌管宮中的各種文書檔案。

及至后來,張蒼因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等到劉邦起義,攻城略地經過陽武的時候,張蒼就以賓客的身份跟隨高祖攻打南陽。

燕王臧荼謀反的時候,高祖帶兵前去攻打,張蒼以代國相國的身份跟隨高祖征討臧荼,因功被封為北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戶。

后來,張蒼當過管理財政的計相;在蕭何擔任相國之時,以列侯的爵位在相府辦公,幫忙蕭何管理各郡國交上來的會計帳簿。

高祖去世以后,張蒼和絳侯周勃等人,共同尊立代王為孝文皇帝。在文帝四年擔任丞相的職位。

自漢朝建立到孝文帝已有二十多年時間,當時天下剛剛平定,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是軍人出身,而唯獨張蒼從擔任計相時起,就致力于探討、訂正音律和歷法的工作。

他不僅為西漢王朝制定了律法與度量衡,制訂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關于度、量、衡方面的理論;還輔助校正了《九章算術》。

前后算起來,張蒼一共做了十五年的丞相,為西漢王朝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蒼去世以后,就埋葬在故鄉陽武縣內,陽武縣領也帶著文昭,前去吊唁了一下這個西漢名相。

聽完了張蒼的事跡,文昭對其人肅然起敬。不談論其他的功績,單是張蒼修正《九章算術》,都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事。

吊唁完了張蒼以后,陽武縣令見文昭興致頗高,當即說道:“主公,陽武還有一個位置,卻是不得不參觀一下。”

陳旭眉頭一挑,倒是來了興致,問道:“何地?”

陽武縣領答道:“!”

“?”

文昭聽著這個頗為熟悉的名字,卻感到有些疑惑。

陳宮見狀,急忙說道:“乃張子房擊秦之處是也。”

“張子房擊秦之處?”

陳旭聞言,臉上依舊帶著疑惑不解的神色。陳宮見狀,卻為自家這個侄子而感到臉紅。

不得不說,文昭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對于很多古史、典故都不太理解,自然不知道‘張良刺秦’的典故。

陽武縣令頗為機靈,看到自家主公的樣子,就知道他并不知曉這個典故。為了不上他難堪,當即開始敘述這個典故。

原來,張良出身于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兩朝的宰相。

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

故此,張良一直心存亡國亡家之恨,并且致力于推翻秦朝。

張良先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刺殺秦始皇的計劃。

哪怕他的弟弟不幸死去,張良也沒有花錢將其下葬,反而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制一只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

張良打聽到消息,確定秦始皇會經過以后,就與大力士埋伏在附近。

秦始皇的車隊果真經過此地,但所有車輦全為四駕,張良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只看到車隊最中間的那輛車,極度奢華。

于是乎,張良指揮大力士以大鐵錘擊向該車。

一百二十斤斤的大鐵錘,將乘車者全部擊斃倒地,張良趁亂鉆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而張良找到的那個大力士,卻被秦軍殺死。

然而,被大力士擊斃命者為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

秦始皇幸免于難,當即龍顏大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然而大力士已經被殺,又不知道另一位刺客是誰,后來只得不了了之。

,也因此聞名天下。后世詩人以為題材,所做的有名詩詞都不下四十首。

然而,文昭畢竟對于這些詩詞不太熟悉,故此聽著的地名有些耳熟,卻也沒有想起的事跡。

聽完縣令的敘述以后,文昭才恍然大悟。他凝望著這個地方,卻久久未語。

后人說起,大多都驚嘆張良對于故國的忠誠,對于張良敢于與暴秦作斗爭而大聲喝彩。

然而,作為一個對于秦國比較有好感的穿越人士,文昭前世查過大量史料,才發現史書歪曲了秦國,歪曲了這段歷史。

與其說秦國亡于暴政,倒不如說秦國亡于仁慈,亡于依法治國。

與其說秦國被農民起義軍所亡,倒不如說被一群野心家,一群妄圖復辟的六國余孽,為了自己的私欲,而攪亂了整個天下。

史書將秦始皇,刻畫成了一個不擇不扣的暴君。然而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卻沒有妄殺一位將軍大臣。

縱觀整個華夏的歷史,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事情。卻只有秦始皇與李世民,至始至終沒有妄殺麾下有功之臣。

在壽宴之上,齊國博士淳于越直言勸諫秦始皇,讓他使用分封制。他的言辭極其激烈,說道‘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的王朝若是不遵循古制,勢必不能長久,終有亡國的時候。若是一般的皇帝,有臣下敢說他的江山不能長久,恐怕早就被誅連九族了。

然而,秦始皇終究還是有著博大、寬廣的胸襟,雖然沒有采納淳于越的建議,卻也沒有治罪他,反對對其委以重用。

縱觀秦始皇的一生,他雖然南征北戰,橫掃列國一統天下。

然而當他統一天下之后,對于那些頑固的六國貴族,以及宗室,卻并沒有屠戮一空,反而將他們遷入咸陽好生供養。

不僅如此,哪怕對于燕太子派人刺殺自己,秦始皇非常憤怒。但是滅掉燕國以后,也沒有將這種憤怒發泄在百姓身上。

養六國宗室、貴族,不遷怒百姓,這既可以表現出秦始皇心胸的寬廣,也能從側面反映出秦國律法的深入人心。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后,就堅定不移執行‘依法治國’的路線。這種律法,打破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鐵律。

面對帝國的律法,哪怕一國之主與太子都不能觸犯。

就好像商鞅變法時期,秦孝公與商鞅縱然知道帝國的老士族,將會是變法最大的阻礙。甚至秦孝公,有好幾次都想要殺掉那些老士族,以絕后患。

然而商鞅卻認為:這些人雖然會是變法的最大阻礙,但是他們沒有觸犯秦法,你身為君王卻不能為了剪除后患,就主動破壞秦國的法律。這樣的話,他們沒罪,你反而有罪。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哪怕秦孝公死的時候放不下秦國新法,仍舊沒有妄動那些對新法虎視淡淡的老士族。

由此可見,秦法對于國君的約束能力。

秦國正是秉承了商鞅之法,一直依法治國,才能從一個偏僻、野蠻、落后的諸侯國,一躍成為戰國時期強大的霸主。

也許秦始皇不殺六國宗室、貴族,是為了表示自己的寬宏大量,其中也未嘗沒有秦法的影響。

可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對待六國宗室、貴族寬宏大量,他們卻想著國仇家恨,一直密謀推翻這個統一的帝國。

及至后來,待秦國滅亡以后,秦國宗室卻被六國余孽屠戮一空。到底誰殘暴,誰仁慈,卻是引人深思。

至于秦國因為暴政被農民起義推翻,這個在后世看來,更是一些無稽之談。

秦國的律法雖然苛刻,但是從秦國歷史就可以看出,秦法對于普通百姓卻是有著極大的益處。秦法觸犯的,只不過是老貴族的利益罷了。

廢除奴隸、軍功授爵、獎勵耕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廢除貴族的分封世襲制度,這一切的一些,對于百姓來講都只有好處。

這些秦法,剝奪的只是貴族的權益。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歷史上六國才一直如此敵視秦國。在士大夫以及貴族看來,哪怕其實他國家統一天下,他們作為貴族的權益也能保留。

唯獨秦國統一天下,他們卻會因為秦法,而喪失自己的特權。

秦國推崇法家,一直致力于依法治國,自然是天下儒生的敵人。為此,不少儒生可以歪曲秦國律法,講訴秦法的苛刻、殘暴。

但是戰國的歷史卻證明,秦國使用秦法,卻讓國家越來越強大。幾百年來秦人能適應秦法,不覺得殘暴、苛刻,唯獨六國貴族覺得苛刻么?

歷史記載那場聞名后世的大澤鄉起義,其原因居然是:陳勝、吳廣等人,因為朝廷征發徭役,遇到大雨不能按時到達漁陽,按照秦國法津規定,眾人都要被殺頭。

這些可憐的百姓,因為被逼無奈,這才起義反秦。

《史記》上面如此記載,后世之人讀到這段史料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憤憤不平,大罵秦國律法沒有人性,逼迫百姓不得不造反。

可以說,這道記載卻是坐實了秦法苛刻,秦人統治殘暴的事實。

然而,后世考古學家出土的文書,卻發現了秦國當時的律法,居然與史書完全不同。

出土的秦國《徭律》中明文規定: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意思就是:為朝廷征發徭役,如耽擱不加征發,應罰二甲(2副鎧甲的錢)。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遇到降雨之類不可抗力,可以免責。

由此可見,史書記載陳勝、吳廣起義的動機,完全與事實不符。若他們果真是因為大雨耽誤了行程,根本不會受到責罰。

文昭在后世看到這個出土的《徭律》以后,心中暗暗為秦國喊冤。背負了幾千年暴政的秦國,終于在被考古學家發現一些端倪。

一葉而知秋,《史記》在大澤鄉起義就刻意黑化了秦國,整個歷史書中的記載,又有多少值得相信?

儒生代表了儒家的思想,這些儒生就是秦國,在全境推行依法治國最大的阻礙。儒生與秦國之間,也正是一種不死不休的結局。

更何況,六國文字多有不一樣,一個字也許就有幾十種寫法。這種狀況,對于已經統一的帝國,對于百姓們的交流,自然有害無益。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秦始皇才下令焚書坑儒。

而焚書坑儒的出現,更讓天下儒士視秦始皇為妖魔鬼怪,為天下暴君。及至后來,儒家把持天下以后,對于排斥自家學說的秦國,自然會刻意丑化。

其實,后世的法律幾乎也與秦法一樣,細致到了百姓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作為一個在社會主義國家長大,從小接受法制教育的文昭來講,對于秦國的施政方針,還是有著極大好感的。

儒家有儒家的風骨,法家有法家的魅力。文昭并不排斥儒家,至少有儒家思想統治,使得華夏歷史上出現數個強大的王朝,這就證明了儒家有他自己的優點。

然而,對于那個大一統,曾經曇花一現強盛帝國的消逝,文昭心中多少還有一些遺憾。

特別是儒生們對于秦國的刻意抹黑,更是讓文昭心中有著淡淡的反感。

他在心中暗嘆:“依法治國,乃富民強國之根本。然而在這個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時代,想要做到這點,卻是跟整個天下為敵。”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假如我日后執意如此行事,可能被儒生們斗爭失敗以后,也會留下千秋萬載的罵名吧。”

盡信書,不如無書。

來自于后世的文昭相信,世上沒有永恒的真理,哪怕史書上白紙黑字記載的東西,也可能是經過勝利者粉飾、抹黑后的產品。

收回了思緒,文昭忽然自嘲的笑了一下,暗暗想到:“秦國早已逝去,我在這里發什么感嘆呢?”

六月的陽光,已經非常曬人,站外太陽底下的時間太長,文昭也感覺身上有些燥熱。

瞇著眼睛抬頭看了看太陽,文昭見眾人都在抹著臉上細密的汗珠,當即說道:“果真名不虛傳,今日真是不虛此行啊。”

“然而,如今天氣十分炎熱,我等還是先回去吧。”

眾人聽見文昭之言,自然不會反對。一大隊人馬往往城中趕去,他們剛前行沒有多久,忽有人飛馬沖了過來。

典韋急忙護在文昭等人身前,待來人驗明正身,乃是軍中使者以后,才將此人放了過來。

“啟稟主公,劉豫州聽聞主公前來,帶著關羽、張飛前來面見主公。”

陳旭聞言大喜過望,說道:“不曾想玄德在百忙之中,還抽空前來見我,我心甚慰啊。”

劉備現在待在潁川,距離陽武非常近。

因此,他得知文昭前來陽武的消息以后,就提前寫信說要過來相見。

陳旭得到書信,自然是滿口答應。他沒想到,劉備三兄弟居然會來得這么快。

(5000字的章節,今天就一章)

贊助商鏈接

本書互動

版權所有執行時間:0.394447秒

ICP備案號:湘B2201000813互聯網出版資質證:新出網證(湘)字11號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文網文[2010]129號


上一章  |  三國軍神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