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軍神第439章 祭天祈雨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軍神 >>三國軍神最新章節列表 >> 第439章 祭天祈雨

第439章 祭天祈雨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22日  作者:冰雪塵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冰雪塵 | 三國軍神 
您現在的位置:歷史軍事第四百三十九章

第四百三十九章

小說名:

作者:冰雪塵

得知自己家族與東郡陳氏的淵源以后,陳群不再猶豫,拿著文昭的征辟文書,星夜奔赴蒲坂。

也許在后世之人看來,經過幾百年的分離,縱然他們祖上有些淵源,也不可能再有絲毫親戚關系。

然而,華夏古代對于宗族的概念,卻是非常濃烈。

何為宗族?擁有共同祖先、共同姓氏人群的集合,就是宗族。

宗族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一個是宗祠,一個是家譜。宗祠指的是宗族祠堂,里面供奉著一個家族的歷代祖先。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一般來講,族長行使權力都在祠堂之中;族內后輩子孫的教育,也大多都在這里。

華夏古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最能體現這種等級差距的,就是對于祖先的祭祀了。

宗祠是宗家血脈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標志。歷代帝王將相,都將宗祠看作國家權利的象征,統治人民的支柱。

祠堂的出現,與家廟,神廟有極大的聯系。上古先民時期,只有天子、神靈才有資格擁有祠堂。

《周禮》規定:最大的家廟當屬天子家的太廟,其次是各諸侯,王公的宗廟,這一級一級區分下來,才輪到了士大夫。

至于普通庶民,根本沒有沒資格建造祠堂,只能路祭。

民間祠堂,是從西漢開始出現并逐漸興起的,漢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場所,祠堂多為石質,又稱石室。

西漢乃是華夏封建社會的初期,風氣還是極其開放的,哪怕民間百姓建造祠堂不合禮法,朝廷仍舊沒有過多的干涉。

然而,此后數代由于等級制度的禁錮。天子以及王公貴族,為了彰顯自己身份的顯赫,就開始禁止民間私立祠堂。

那些有資格擁有宗祠的家族,卻是變得越來越少。直到明代嘉靖皇帝,頒布了允許民間‘聯宗立廟’詔令,民間建立宗祠才獲得合法的地位。

可以說,在漢代是否擁有家族祠堂,亦可看出這個家族的底蘊是否深厚。

若是潁川陳氏,能與東郡陳氏聯合在一起,就可以重建家族祠堂。這對于每個陳氏族人來講,都是一件值得讓人期待的事情。

于宗族來講,第二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族譜。

然而,萬物有陰就有陽,有興就有衰。哪怕一個家族再如何強盛,也終究有敗落的時候。

樹倒猢猻散,隨著家族的敗落以及族人的出走,族譜經過一代又一代改變,終究還會變得面目全非。

就好像現在潁川陳氏的族譜,濮陽陳氏的族譜,以及東武陽陳氏的族譜,除了祖先幾代以外,其余都沒有絲毫記載過對方。

一個宗族的族譜是否完善,以及記載族人數量的多寡。亦是衡量一個宗族,是否顯赫非常重要的標準。

若是三地陳氏的族譜能夠合而為一,對于完善陳氏族譜,卻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古時候的宗族之中,本來就有許多人相隔很多代,血緣關系極其淡薄。他們更加在乎的是家族的傳承,以及是否擁有相同的祖先。

哪怕是從未走動的族人,當本族之人有了出息以后,他們也會紛紛來投。一則,是為了謀個更好地差事,另一方面也未嘗沒有幫助宗族壯大的意思。

任人唯親聽起來好像是個不好的名詞,但是在華夏古代,卻也能彰顯一個人的品德高尚。

試想一下,若是連自己宗族之人都不能用,也未免有些太薄情寡義了。

這也是為什么,陳旭與陳宮以前關系那么疏遠,最終卻走在了一起。文昭還認了陳宮為叔父,并且放心將整個并州都交給陳宮了。

綜上所述,當陳群得知自己與陳旭的關系后,沒有絲毫猶豫就前去投奔了文昭,倒也是在情理之中。

陳群的到來,自然使得文昭大喜過望。當陳群拿出族譜以后,文昭亦是呆立當場。

雖然文昭沒有見過自家的族譜,卻也聽說陳家村人們的祖先都是陳平。假如陳群手中的族譜為真的話,文昭與長文都會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不敢有絲毫怠慢,文昭當即前去求見族老,希望能夠借族譜一看。對比過后,陳群果真是文昭的族兄。

“吾此次前來,乃是奉了家翁的命令,一則過來輔佐大將軍,二則希望大將軍能夠為陳氏完善族譜、建立祠堂。”

文昭思考半晌,說道:“族中之事,多由族老管理,我甚少插手。而且,就算要完善族譜、建立祠堂,也應該召回晉陽的陳宮叔父,一同商議此事。”

“甚至連伯父,也應過來一起商議才行。”

陳群自然知道茲事體大,當即派人前去接陳紀前來蒲坂。另一方面,文昭則是寫了一封書信,召陳宮回來。

鐘繇得知陳群前來投奔陳旭以后,自然是欣喜異常,每日前來與陳群相會。

直到十幾日以后,陳紀與陳宮才先后來到蒲坂。他們與陳家村的族長商議之后,對于合并族譜、建立祠堂之事,都是舉雙手贊成。

不管是對一個家族的發展來講,還是對于文昭而言,建立祠堂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有了家族祠堂,陳氏子弟就有了歸屬感,陳旭也能徹底擺脫平民的身份,成為名門之后。如此一來,天下的士族也不會對他太過抵觸了。

如今關東諸侯互相攻伐,勝負難分,只有陳旭治下,以及益州才顯得有些平靜。

陳紀、陳宮都認為,正好可以趁著現在建立宗族祠堂。只是文昭怕勞民傷財,有些猶豫。

“此事無需擔憂,建立祠堂所需的一切花費,當然是有我們陳氏擔當。更何況,建立祠堂乃是天大的事情,很多環節都要陳氏子弟親自操作才行。”

“這樣一來,亦可省下許多錢糧。”

文昭深以為然,就讓張裕選定了良辰吉日,準備動工建立宗族祠堂。

建安元年,真是個多事之秋。

袁紹中了陳旭的離間之計,率領大軍攻打徐州,卻與曹操僵持了大半年不分勝負。

兩人俱為當世豪杰,手下兵多將廣,謀士如云。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打得難分難舍。

這場戰爭持續了大半年以后,袁紹見奈何不得曹操。再加上遼東公孫瓚蠢蠢欲動,這才借口冀州缺糧,率領大軍撤退。

半年下來,袁紹唯一的戰果,就是打下了泰山郡,得到了整個兗州。

回到冀州以后,許攸趁著晚上無人悄悄來到袁紹住處,小聲說道:“主公既然早就知道,那封書信乃是偽造,為何不早點退兵?”

原來,袁紹起兵攻打曹操,曹操自然派遣使者質問袁紹何意。待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曹操才知道是陳旭在后面使壞,拼命派人前去袁紹處解釋。

謊言終有被拆穿的時候,更何況袁紹麾下的謀士,也都不是浪得虛名之輩。沒過多久,袁紹就已經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袁紹聽見許攸的話沒有回答,只是揮手讓許攸離開。

見許攸的身影慢慢消失以后,袁紹才嘆息著自言自語說道:“吾盡起三州之兵攻打孟德,后來才得知那封書信乃是偽造。”

“然而,若寸土未得就帶領大軍撤退,天下人又會怎么看待我?”

心中帶著淡淡的愁緒,袁紹起身眺望著布滿繁星的天空。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卻說袁紹讓出了豫州以后,劉備領兵進駐汝南。孫策自是心中不忿,領兵攻打劉備。

劉備雖然兵少,卻占據城池的便利,又有關羽、張飛這兩個絕世猛將。

孫策、太史慈和關羽、張飛交過手以后,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四人亦是有些惺惺相惜。

與此同時,劉表盡起荊州之兵攻打江東,卻被周瑜死死擋住不得寸進。

及至袁紹、曹操兩人罷兵以后,空耗錢糧、兵馬的劉表等人,也都很有默契的罷兵休戰。

一時間,整個大漢再次重歸平靜。

五方混戰的諸侯之所以罷兵,也是因為實在支撐不下去了。建安元年仍舊干旱不休,許多地方再次顆粒無收。

經歷過三年的干旱以后,這一年來被餓死的百姓更是數以萬計。甚至連陳旭治下,以及荊州、江東都有些難以繼續支撐下去。

蒲坂城,皇宮大殿之內,群臣紛紛諫道:“陛下,如今干旱連年,饑荒四起,民不聊生。還請陛下沐浴更衣,祭拜天地,好讓這場災禍早早過去。”

天子亦是有些慌了神,如今大漢本就風雨飄搖。若干旱真的再持續下去,恐怕天下所有人都會以為,大漢乃是氣數已盡,上蒼這才降下責罰。

連續三日,天子都是焚香、沐浴、素食。

三日以后,劉協率領百官,前往蒲坂南方的雷首山上祭天。祭天完畢,天子以及百官盡皆跪伏于地,懇請上蒼憐憫天下百姓。

當時正好將近年關,天寒地凍,不少朝中公卿直接跪到昏迷。

是日,風聲大作,寒氣逼人,天空飄起了鵝毛大雪。天子以及百官見狀,全都忍不住抱頭痛哭起來。

瑞雪兆豐年,鵝毛大雪傾瀉而下,正是預兆了干旱的結束。

<<看書啦文字,歡迎讀者登錄www.kanshu.la閱讀全文最新章節。

聲明:小說《》所有的章節、圖片、評論等,均由網友發表或上傳并維護或收集自網絡,屬個人行為,與看書啦立場無關。


上一章  |  三國軍神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