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唐第92章 吐蕃底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燎唐 >>燎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92章 吐蕃底細

第92章 吐蕃底細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8日  作者:那一片白樺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那一片白樺 | 燎唐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那一片白樺書名:

張元方奇怪地問:“封常清是何許人,可信否?”

“他是一個游民,但向唐之心很是可嘉。[燃文書庫][]請訪問”皇甫惟明解釋了一下。

張元方聞言不以為然地說:“荒唐,一個無名之輩妄話何足為憑?”

“唉,我當初也是如此想,所以就沒放在心上,也沒跟你說。想必安西軍方也是這樣的心思,結果封常清自行組織行動,人手稀缺,被人打了個反伏擊。如今看來,真是我等有所懈怠了,白白浪費了一個抓住吐蕃把柄的大好機會。”皇甫惟明婉惜道。

高漢眼神一閃:“封常清可有事?”

“沒事,被人打斷了一只腳,修養些日子就好了。”皇甫惟明雖驚訝高漢對封常清的關心,但還是耐心地解釋了一下。

“沒事便好。”高漢放下了心。都說封常清跛足,想來也是因此而來。這可是個有實才的人物,高漢不想因為自己的因素而讓他過早折損。

張元方不虧是宮里的人,這心思轉的極快:“大食和突厥施的使者已經在吐蕃的看護之下了,再動他們沒什么益處,公子此來想必是另有原故吧?”

高漢一點頭,“我為大唐社稷安穩而來。”

“哦?說來聽聽。”兩人一震,同時開口道。

“武周時吐蕃強并吐谷渾致使大唐痛失安西,才讓其國力飆升如斯。后來安西重歸大唐,吐蕃安能死心?現在極力圖謀侵占河西用意還在安西四鎮。如安西再失,等過些年你們想他們會不會向東用兵?”

張元方不以為然道:“吐蕃地廣人稀之地,哪有與我大唐爭搶河西、安西的本錢?武周失安西不過是吐蕃趁虛而入罷了。”

高漢知道這時的唐人豪邁、自信,但也自傲的很,總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覺,這也是百年來征戰不休、且戰而多勝才滋生的驕毛。卻很少有如太宗皇帝那樣胸懷寬廣的人物,肯包容異族,要知道好虎架不住群狼,鋼柔并濟才是治國之道。

高漢鄙視道:“吐蕃東南疆自古就是農耕之地,青稞和小麥是吐蕃人的主要農作物,也是吐蕃農業地區的主要食物,除外還有水稻、谷子、豆類等,每年所產頗豐,足可供養百萬人。牧區廣闊,牛羊等肉食、奶品除日常民需也足供蕃軍。

本來吐蕃就馬匹眾多,吞并吐谷渾、白蘭、黨項之后所產良馬更多。加上金城公主下嫁時,吐蕃以她的名義取得河曲所謂“湯淋”實為養馬之寶地,青海龍駒、西域天馬、大宛汗血等良馬也雜交繁殖堪多。

吐蕃連年寇唐,先期是為獲得造紙、印刷、鍛造、典籍等技術,以促進自身開化,后期則是為了人口。

自吐蕃興起滅唐旄,所合之眾已有八十萬余。松贊干布之后又并尼婆羅得十萬、北天竺十萬人,兼孫波三十余萬、大羊同五十萬,侵六昭得三十萬,征服多彌、白蘭、黨項、西山八國、吐谷渾共計四十余萬。

這還不算,自松贊干布以后,吐蕃頻掠劍南、河西、河南、北方突厥、回鶻等地雜民,每回少則幾十多則幾百戶,近些年來每次劫掠更是以千計。積累到現在,已經不可計數。

綜合計算,吐蕃現在最少有民三百萬人。如此,大唐還認為吐蕃地廣人稀嗎?”

“這么多!”張元方再不淡定了,三百萬對大唐來說還不算多,但吐蕃民風彪悍,幾乎個個騎得快馬拉得強弓。

這還多?高漢撇了撇嘴,要按估算,安史之亂時吐蕃甚至有千萬人,那不把你嚇死?

“這還是以前占領區的數量,要是算上后來生養的,那這個數字可能還得多出幾成,暫時按四百萬計。五人一戶就得八十萬戶,一戶出一兵那就是……”皇甫惟明簡單推算了一下,自己也被這個數字嚇到了。

吐蕃平常可用不了這么多的軍隊,征兵也不是這簡單來算的,可在戰時也不是一戶出一兵,而是一戶兩兵,甚至有的部族全體參戰,所以吐藩軍的數量不好估量,但平時至少四五十萬是有的。

“怪不得我等與吐蕃交戰多年,吐蕃人反而越打越強,搞了半天它的人口基礎竟如此雄厚。”皇甫惟明失神地自語道。

高漢又說:“吐蕃的精兵裝備上雖不如唐軍,但其身體素質不次于唐兵精銳,甚至要高于唐兵,概因其從小在高原食肉長大,一下到平原力氣更是大了幾分。反觀唐軍卻極不適宜高原作戰,每每病死者多過戰損。

吐蕃也不是什么窮鄉僻壤之地,高山雖多,但金銀銅鐵等優質礦產比比皆是,有時一段河床便是一座礦脈,開采起來極為方便。而且因所掠工匠增多吐蕃近來的鑄造技術有了很大提高,用不了多久,武器裝備就能趕上唐兵。大唐再不想辦法扼制吐蕃,恐怕久必生禍。”

“此言當真?”皇甫惟明一把抓住高漢的胳膊急問。

高漢看了他手一眼,“你覺得我是在開玩笑嗎?”

皇甫惟明不好意思地松開手,退到一邊深思不語。

張元方上前朝高漢深了一躬:“公子大義,以實相告,否則我等還懵懂不知,險些誤了大事。”

高漢瞅著他笑了笑:“人言內侍多奸佞,張內侍倒是開明、忠誠的很。”

“公子說笑了,不管怎樣咱家都是唐人,忠君愛國不敢有忘。”張元方誠肯地說道。

高漢忽然想起了一個妙人,“跟你打聽一下,高力士,高內侍如今怎樣了?”

張元方一凜:“高太保安好,現已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

高漢點點頭,高力士人稱千古第一賢宦,一生對李隆基忠心耿耿,雖然也壓制了不少人,但總體上來對大唐來說還是功大于過的。

“公子與高太保相識?”張元方小心地打聽著。

高漢一笑:“不相識,只是見到張內侍忠貞一時想起了他而已。”

半天沒吭聲的皇甫惟明走過來對高漢一抱拳:“公子深夜來訪必有所教,還請公子指點一二。”

“指點不敢當,就是向你們提個醒兒,聽說此次會盟大唐不但劃定以赤嶺為界,還要向吐蕃納絹,每年五萬匹,此喪權辱國之舉無異于資敵啊!”

皇甫惟明和張元方有些傻眼了,這正是大唐談判的底線,不明白高漢是如何得知的。

“唉。”良久之后,皇甫惟明長嘆了一聲,“公子大義,皇甫佩服,但大唐有些事難辦啊,就說這些真實情況朝堂之上又能有幾人相信呢?即便相信,以如今大唐的國力也不好輕言毀約、重啟戰端了。”

“呵呵,不用毀約,只拖著不定就行了。”

兩人面露喜色道:“公子可有良策?”

“我暫且把事情說一下,你們來判斷可行否。”高漢當下便把飛鳳國欲復出抗衡吐蕃一事說了一遍。“眼下飛鳳國暫弱,孤立無援,但其基礎還在,號令一出,孫波舊部必竟相投靠,也許力量稍薄,但也足夠讓吐蕃頭痛的了。

如果大唐加以配合,飛鳳、象雄聯手,那對吐蕃來說更是個沉重的打擊,弄不好白蘭、吐谷渾、黨項等部也會復叛,到時大唐只需接納飛鳳等國內附,妥善相待便可。”

“當真!”兩人驚異地追問道。

“不日我便趕回飛鳳,可取其國書和秘信各一封交與二位,還可派一人隨二位同回大唐向唐皇稟明一切。此人的身份特殊,現在不好相告,但不防先告訴二位,此人去唐定會引起唐皇重視,你們一定要保障他的安全,他要出了事,弄不好會禍及你們的宗族。”

見高漢把事情說的如此嚴重,兩人不敢輕視,驚喜地向高漢保證一定會妥善安排。

這可是糾正過失的好機會,皇甫惟明當即拍板道,“我看這樣,不如兵分兩路。我繼續前往吐蕃和談,穩住他們,請張內侍帶人回京面圣以呈利弊。”

張元方歉意地說:“咱家自當盡力,明天便請將軍通告沒廬,就說我水土不服染病不起,需派人護送回唐。我們在回程之時等候公子,這樣時間也可快些,只是勞累公子奔波,張某心中不安。”

“無妨。”高漢走前再三說道:“請張內侍奏明天子,只要拖延一些時日吐蕃必然會妥協應允的。”

高漢走后,皇甫惟明和張元方驚詫地互相瞅了又瞅。良久后,張元方開口道:“此人如此年輕就有此等本事,又肯為我大唐奔勞,當真難得。”

皇甫惟明點點頭沒說話,內心卻有些起疑,總覺得在什么地方見過高漢,這種感覺乍一見高漢時就有,就是想不起來了。

不提他們如何唬弄吐蕃人,高漢星夜兼程趕往飛鳳。大白神駿,五天后便回到了飛鳳國附近。

遠遠地便看到一大堆骷髏堆在路邊,慘白的骨頭,黑洞洞的眼眶很是嚇人。旁邊還立有一塊兩人高的牌子,上面寫著一行大字:“犯我飛鳳者請看此處!”

高漢啞然一笑,認出那是馮遠的手筆,“您老怎么不寫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呢?”

高漢不知道的是,在他追殺前德木尼這段時間里,雪域可是開了鍋了。飛鳳軍一戰成名,被雪域人譽為神兵。

飛鳳國抓住時機派出了一些人到處制造輿論,無數流言在雪域人中流傳,加上先前獒神回歸的傳言讓飛鳳國的名聲也徹底傳揚開了。

新鮮的治國理念和傳奇的戰績在雪域引起了軒然大波,特別是孫波舊地孫波如的不少年輕人偷偷地繞過吐蕃人的哨卡紛紛投奔飛鳳,此時的飛鳳就象一塊磁石吸引著各方的目光。

吐蕃也是剛剛有所聽聞,派遣了密探也混到投奔的人群里打探虛實,可有墨志子和馮遠把關,吐蕃的密探都成了骷髏冢里的一員。

來到谷口,守衛的內衛軍給高漢舉行了簡單而莊重的歡迎儀式,當知道前德木尼變成蛇糞后,大家對高漢愈加尊崇,更有人偷偷地問高漢他們飛鳳軍現在還要人不。

高漢拍拍他的肩膀:“不要說我們、你們、他們,內衛隊也是飛鳳軍的一員,大家不過是分工不同而已,為的都是保家衛國。”

一句話忽悠的在場的所有內衛隊不由自主地挺起了胸膛,以后逢人便說:“教官說了,我們也是飛鳳軍的一員,就是分工不同而已。”


上一章  |  燎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