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袁公路第63章 揚州農業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袁公路 >>三國袁公路最新章節列表 >> 第63章 揚州農業

第63章 揚州農業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7日  作者:豆瓣蘭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豆瓣蘭 | 三國袁公路 
_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豆瓣蘭書名:

說起揚州的政治局勢,就不得不提揚州的世家豪族勢力。

揚州本就是偏遠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各類情況完全比不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中原地區。因此,揚州的世家豪族多是大漢的中層世家,沒有那種傳世幾百年,在一地根深蒂固的大家族。出了揚州,這些家族的影響力可以說微乎其微。

知道揚州世家底細的袁術在初步控制揚州后便開始對揚州世家進行政治逼迫。嚴格限定世家所占土地與耕牛等重要資源,同時嚴懲州中不法分子。

由于袁術本人出身極高,同時整頓世家又是輕車熟路,揚州的世家除卻個別行事特別惡劣的起兵造反,一部分搬離外,大多都接受了袁術的統治。那些起兵造反的大部分還是與王獒一同,剝削鄉里,刮民脂民膏的地主豪強。

搬離揚州的世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孫家。孫家乃是漢光武時期才到吳郡富春的豪族,族人一直都不能位列揚州世家之一,只能算是地方豪強。因此孫家眾人大多都希望積累錢財,增加家族底蘊,因而用粗陋手段聚攏田地便成了首選。

袁術整頓揚州世家,極大侵害了孫家的利益,孫家在揚州又沒有多少話語權,與袁術拼勢力也拼不過,因此接受時任張溫部下別部司馬的孫堅建議,大部分搬去了荊州南郡當陽縣。少部分本就與孫堅與其余直系關系不好的則是留在富春,接受袁術的安排,代表人物便有孫賁。

整個揚州的上層世家多是傳世百多年,已經積累幾代人,對于家財等物重視不多,欲求的是政治影響力,因而最有代表力的陸家、顧家、朱家、張家都留在揚州擁護袁術。袁術當然也投桃報李,對各家才俊相繼安排到州內各地為官。

由于揚州上不了臺面的豪強發展遭到限制,揚州各郡土地兼并得到緩解,加上袁術每年必推行的墾荒免稅三年的政策,揚州農民土地持有量急劇上升,極大緩解了州中貧民與豪強地主的階級矛盾,這使得揚州的農業生產一直穩步上升。

因為揚州越見富足,加上袁術主張的大力剿賊措施,揚州治安也在大漢首屈一指。這吸引了很多不愿遭受戰亂的中原之民前來。

袁術剛到人時,揚州總人口剛超過二百萬,經過四年不斷修養生息,由中原流民的填補加上山中避亂人民的回歸,整個揚州人口已經超過三百萬。

新加入揚州的人口給本就缺乏勞動力的揚州注入了一劑強心劑。揚州廣博的荒蠻之地上又出現了很多的城鎮。最為顯著的便是鄱陽湖一帶的環湖產糧區,僅僅經過兩年的開發,每年所產糧食都位列前矛,成了名副其實的大糧倉。

除卻人均占地增長帶來的好處外,袁術還大力推行如今不太盛行的堆肥肥田法。古老的堆肥法在21世紀的中國農村都是增產利器,到這東漢威力更為顯著。堆肥顧名思義便是將豬羊牛圈內牲口棲息的長久沾染排泄物的草料堆成一堆,上面潑上糞水,等個一兩月后,草堆內部便會因微生物活動產生大量的銨鹽與鉀等農作物急需物質,此時將糞草埋入田地家,然后中上糧食作物,就能達到增肥目的。

大漢農作物多是靠著大火焚燒枯葉等以聚集肥料,每種幾年田地邊會逐漸失去肥力變成劣田。推廣堆肥后,地里的肥力得到補充,莊稼長勢極好,每年的產量都從原先畝產80120斤左右提升到了平均180斤。

除此之外,袁術還在那些失去肥力的土地上,按照戶口補貼糧食讓農民種植大豆,用大豆的生物特性與堆肥技術,使原先缺失肥料的土地重新煥發活力。

至于劣田產出的在這個時候產量還算好但不受歡迎的大豆也都被袁術一一收購。要知道東漢時期,最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栗,也就是后世的小米。味道好是好,營養也很高,但其產量簡直讓人頭疼,即便使用精耕細作的方式,每年所產不過一畝150斤左右,而且這東西極易受病蟲害,常常顆粒無收。

袁術收購來大豆,便將大豆秘密運到丹陽郡內交給袁渙,用來榨油。東漢時期,大豆多是用作戰馬飼料,還沒有人發現這大豆富含油脂,能用來榨油。于是袁術便命那幫襄城俘獲的鐵匠與四處尋來的工匠,用土膜鑄造了一批每兩個相互嚙合的巨達齒輪柱,然后人工啄磨,再用簡易的絞盤固定方式相互嚙合固定,外部裝上木箱與鐵皮溝槽用來進料與出油。整個摸索過程耗費半年有余,終于形成最早的榨油工具。榨油時只要將事先炒到焦黃的大豆灌入進料口,黃豆便會卡入齒輪柱中間,隨著畜力轉動齒輪柱,大豆就被碾壓粉碎,油料便順著齒輪柱流出,雖然出油率不是很高,但在這東漢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剩下的豆餅豆粉富含脂肪,也能做戰馬的精良飼料。

榨出的油料一部分被袁術賜給州內官員與返還給那些種植大豆的農民,一部分流入市場。因大豆油與其他動物油明顯不同的性狀,加上口味獨特,很受州內外的上層人士歡迎,這讓袁術著實發了一筆財。

除卻推行耕種適應性好的大豆外,袁術還著力推行了作為此種作物的小麥與水稻。因此時小麥與水稻具有除殼困難的緣故,大漢除了那些生存困頓的百姓,都不喜歡種這種東西。袁術小時候家住農村,見過農村里的脫粒機與碾米機,這些東西結構看似復雜,其實往細里講都是簡單的機械運動。于是袁術便提出了以現下水碓為例的用凸輪帶動旋轉的木制脫粒機與由齒輪帶動的水碾。

本來揚州工匠就有了打造齒輪的經驗,經過幾個月的摸索,水碾碾米機研發成功,相繼的便是水磨同樣也研發出來。于是袁術便動用自己的權利,在揚州這個多水的地方大肆修建水磨坊。

水磨的出現使得原來不受歡迎的小麥與水稻身價暴增,揚州街頭巷尾也相繼出現各種面餅,給單一的食譜增加了新的東西。

由于有了推廣種植小麥與水稻的前提條件,袁術在揚州推廣兩種作物很成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植小麥與水稻后,袁術又拋出了水稻拋秧插秧法。所謂拋秧插秧法,就是在種植水稻之前,在田間地頭先用糞肥草木灰整出一塊肥料充足的地,然后在這塊地上密集的撒上稻種,等稻種發芽生長,此時便能看出出牙率高低,出牙少便補種。等稻苗長到三寸,立刻將稻苗從土里起出來,帶去田里插下。

經過這一系列有別于其余地方的種植技藝,本來產量在150200斤范圍的水稻平均畝產到達驚人的200斤以上。

經過時間的考驗,袁術的一系列措施都可行可取,袁術便又提出了梯田建設方法。梯田的建設其實極為簡單,只要處理好滲水情況與暴雨下山體的穩固情況便可。揚州許多地方都是粘性很大的細土,滲水很好解決,剩下的山體情況,袁術都是選取那些基底是石料的山體來墾殖。

除了這些種植技藝上的改進之外,袁術還專門派人沿著河流前往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野外的稻種,然后篩選出根莖發達的與結實多的進行雜交。當然這種技術活就不是大漢老百姓能搞得定的,為此袁術專門找了十來個機靈的人,手把手教了一年,這才把這件長遠的工作安排下去。

好在進行了三年的種子培育工作,揚州州府已經找到了一種產量與抗災能力都還差不多的小麥與水稻,只是限于種子的數量,這些種子還在培育中,而且以后如何避免被其余人偷去也懸而未決。

注:如你看到本章節內容是防盜錯誤內容、本書斷更等問題請登錄后→→

其他書友在看:


上一章  |  三國袁公路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