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第507章 又是俗套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英雄 >>明末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507章 又是俗套

第507章 又是俗套


更新時間:2015年11月13日  作者:女俠獨孤雯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女俠獨孤雯 | 明末英雄 

字體:

字號:


作者:女俠獨孤雯

這一次,張海等一行人沒有假扮什么私鹽販子之類。

經過在江南等地的不少實踐,張海等人也發現傳統社會下一個很大的問題:此時代的人家族本位的傳統遠遠超過想象。陌生人之間,只要是成年人,想要有效的溝通打交道那難比登天,至少是要花費很長時間,最多也只能是同孩子打交道了解些情況而已。口音有差別的外地人之間就更不用多說。

但如果是雙方有上下級或者尊卑之別,那就大不一樣了。想來周朝或者舊時那套封建等級制度,也不是脫離實際需求杜撰出來的制度,而是在整個社會的溝通方面確實有這種要求。因此張海以及親衛連的戰士們直接以公安軍吏員的身份上岸。

而且公安軍的吏員有一點很不好假冒,十分容易得到民眾的確信:那就是新朝縣及以下的公安軍輔兵往往都配有從明軍或后金軍隊那里繳獲而來的包鐵鎧甲。這內趁了鐵甲,尤其是上面有彈孔或布丁的鎧甲幾乎就是公安軍各營的專利。而不要說是土匪,就是傳統軍隊當中鎧甲也只是在臨戰之前才發到一般官兵手中,平時日常的時候那是絕對不敢發到士兵手中的。否則,士兵手里有了鎧甲,整個隊伍也就不好約束了,什么狀況都有可能發生。

再加上張海以及身邊的人那種獨特的身材,面色還有氣質,更加讓人無法懷疑是什么不三不四的人冒充的。

有了這身“官服”,隊伍在鄉間行走的時候再也沒有像上一次“微服私訪”那樣,只能同孩子們打交道,一入鄉就遭到各種警惕的目光。張海并不歧視農民本身,可上千年的封建社會磨練下讓中國底層百姓養成了一種畏懼權威,遠離“外人”,利用憐憫,冷漠弱小的處世習慣。使得只有以強勢的身份才能在民間順利的打交道并了解情況。

江西一帶的百姓并不傻,見到一隊身材氣質甚至外在的衣甲都比正常“縣里大軍”由水路前來,就想到這可能是什么州府里下來的大人物,更上面下來的也說不定。

靠著當年在夏季作戰時第二旅的隊伍偵察人員繪制的臨時兵備要圖,張海來到饒州府余干縣一處看似比較富余的地方,一個看似稍微寬余些小小自然村村落。在來之前,張海及戰士們還翻了翻這里隊伍中一些人的名冊。在管理體系上幾乎沒有什么舊王朝可以對上做到這一步,因此當張海等人開口的時候,這村里面的人就知道:這些講“官話”的人很可能并不是“上邊兒下來的”。

張海在進村之前對身邊的幾個親衛連戰士嘀咕了幾句,之后似乎如進自己家們一般的走了過去。

果真同尋常沒有“官服”的路人大不一樣,見到張海等人遠道而來的時候。就連地里干活的人也都早早的回到了屋中做好了準備。

幾十戶的小自然村落里的村民們絲毫不感怠慢的自覺從自己的屋子里走了出來,來迎接新的“上差”

舊時吏員乃至賤業,為了在官民之間有可緩和的余地,官府中的人們很少插手鄉間實務。相比鄉間有勢力的大戶,官府中人大概也只有在收錢糧的時候才要同民眾多少打一些交道,有的時候甚至還不需要差役直接來做事。

可在舊有的不少“頑固勢力”被吃掉之后,新朝以公安軍和地方輔兵接管了整個縣里的政權,甚至還要求“義務役”之后,縣里的營長就成了各地名副其實的“青天大老爺”,即是縣官,也能“現管”,公安軍步兵營中最低層的班長排長,甚至并非當地人出身的“老兵”在民眾面前的威勢絕不亞于過去的正七品。

“去年因為戰禍加清理敵對分子,夏天的丁銀很多村都沒有地方賣糧,沒有收上來。今年的丁銀和大家議議價吧,由此,火耗銀也可定個大概。”張海笑道。

丁銀和火耗銀是歷史上滿清初期也沒有取消的稅賦,甚至有些地方三餉加派都收到了清朝初期,清朝入關后為了免除北方各路農民起義之憂與民間的抵抗,也僅僅是在名義上減少了不少雜派而已。丁銀和火耗銀直到雍正時代才被取消。即便是歷史上的清時,因為地方勢力受到明末清初戰亂的打壓,官府在民間的地位也比以前強化了。康熙時個別地方的丁銀超過規定十倍也不希奇,更別說這丁銀的背后其他方面的利益了。

張海的目標雖然是建立一個擁有雄厚財力的大政府,但在至少十年之內,并不需要從農民身上獲得多少銀錢。東南核心地區之外的地方計劃從今年開始的秋糧,也不過是為了養活地方治安力量和基本的行政能力而已。至于所謂“去年開始的丁銀”在要求上當然也是沒有的事情。

不過張海不用看那些奏報就有一種感覺:這樣倉促建立起來的帶有一定軍管色彩的地方政權,不出問題就有鬼了。公安軍隊伍是有新軍主力部隊分出去的人做為靈魂的核心,但張海不相信就連當年20世紀建政初期的革命政權都不可避免的問題,在自己的隊伍里就真能像某些后世架空小說里主角勢力那樣免俗?

這樣的話剛剛問完不久,張海見這個稍微寬裕一點兒的小村落里村民們的臉色就知道自己猜想的恐怕**不離十。

還是一位老者苦笑道:“上差這是抬舉我們了.這事哪兒輪到到我們呢?上面怎么說,我們就怎么做,至少盡可能的做到就可以了。”

“每斗銀三分,如何?”張海試探著說道。

折算每石三錢銀,在張海看來這個糧價可以算是比較低的了,至少在現今的東南一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低價。可卻發現這里的人卻有忽然有種如釋重負的欣喜之感。而且還有幾個老者對此多有些疑惑:“上差說的可是真的?火耗銀和丁銀大概是多少?我們也好準備準備”

滬ICP備11016960號9


上一章  |  明末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