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第170章 前景夜談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英雄 >>明末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170章 前景夜談

第170章 前景夜談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6日  作者:女俠獨孤雯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女俠獨孤雯 | 明末英雄 
»歷史小說»»文/女俠獨孤雯本章字數:2175:

見劉洪濤聽到十倍這個規模的時候有些驚訝,張海一邊思考算計著,講起來很多:“海內的人口以我們這些時日以來繳獲的的資料乃至隱戶的大致比例估算,應當在一億三千萬人口左右,略多于宋末。nt千说网可在我們以不長的時間和較小的人口代價統一天下后,承平盛世時期人口必然會大量增長,以千分之十二來推斷,三四十年的時間人口就會近兩億,六十余載會翻倍至兩億六七千萬。”

劉洪濤少年的時候在張宅聽師傅講過許多天界關于異世的傳說,因此并沒有天下能不能養活這么多人的疑問,但還是饒有興趣的問:“我聽師傅講過另一世界當年東虜入關主宰天下后人口曾經達到過四億?”

“四億還是官方戶口上所載的人口,攤丁入畝的情況下隱戶雖少但還是存在的。此外:東虜還曾經把關外當作自己的退路之地,禁止漢人向那里移民。東虜失天下后的三四十年后,依靠相比現在相去不大條件,海內養活的人口已近六億。這大概就是海內農業潛力的一個極限了。”

“一百幾十年后耕地不夠用了怎樣辦?”劉洪濤又問道

“如果自我們一統天下一百幾十年時間若還是在原有的圈子里打轉,不能讓新的城鎮生活成為主流,自然的遏止過度生育。在這期間也不能大舉向海外及西域遷徙人口,那就是我們的事業失敗了。至少說明我們沒有革新成功的資格。”張海有思考的說道。

劉洪濤似乎又想到了什么:“五畝養活一口人不奇怪,可這三畝地養活一口人是怎樣做到的?記得當年說是靠外來的番薯?”

張海仔細的回憶了很久,才詳細談起了清季農業進步的主要原因,并非簡單依靠番薯那樣簡單:“現時我們北方的農民犁地十分粗放,旱田耕作普遍不過幾寸而已。如果徹底解決了北方問題而無需要在平時的農耕地區承擔大量的養馬負擔,廣用牛力,則可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來深耕和更密集的種植,一般的旱地當以七寸左右為宜。行據和株距依據作物面積的多寡來有效的分配,連片越多株距越密。此外:還有選種,有清一代人們十分重視選種:選種:農家經常選育新種。以稻而論,不下數百種。此外現在我們北方的農民很少復種農田,而那一世界山東、河北、陜西的關中地區,已比較普遍地實行三年四顆或二年三熟。蘇北、皖北亦行二年三熟。即:每年種一季秋糧,隔年種一季越冬作物,隔年冬休。越冬作物多種小麥、大麥,夏收后種豆類、玉米、晚谷等,冬閑地來春種高粱、玉米或春谷等。當然這種輪作,須要注意天氣。現在江浙有些地方已經開始稻一年兩熟制,即水旱輪作,在那時,這些耕作制度已經推廣到湖光江西等很多地方。種稻時日地域還加以改進,普遍開始更早時日的耕種和更多的向北耕種。此外是對精耕細作的重視,遏止北方地區現有普遍的廣種薄收的現象。此外,人口牲畜增加的情況肥料也會增加,那時還普遍推廣了餅肥、綠肥等現在已有的農加肥。上述種種單項算起來的改進同新作物的引進一樣不大,但累計起來就相當可觀了。但對于我們來說要在這個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還是要最大限度的精良農人們耕作的工具,提高鐵的質量。我們此世的條件還很寬余,終六十余年,包括肉食牲畜的消耗人口均五百斤左右的成品糧是可以達到的目標。”

張海繼續說到:“我們最大限度的遏止農村田地分配的不平等,減少浪費的情況下。完全脫離農業勞動在城鎮從事工商的人口應站到整個人口的兩成,比現在的比例至少提升一倍,總量增加為三倍。再加上婦女普遍參加社會勞動,城鎮之中的可用勞力至少相當于現在的四五倍。在完善培訓、標準化、管理方面再有巨大的進步提升的話。六十年工商規模十倍于現在是可以預期的。”

劉洪濤是有自己思索的人,他覺得師傅如今似乎是想要在建國后有意扶持這些人,覺得并不妥當:“官商勾結,為禍最甚。我們真的要在新朝之初就這樣搞么?”

“我們只做我們力所能急的事,當然不會在人手不夠的情況下就好高騖遠。幾十年后條件具備,這些不過是順理成章的事。”張海繼續算道:“我們的一百幾十個弟子在南下的任務完成之后就不可能再擔任戰兵中隊一級的管理了,至少要退到連一級的主官位置上。除六十四個步兵連及十六個炮兵連的軍事主官外除了你和李峰還有師傅身邊的幾個人都要投入到‘火炬學校的構建中去,四十多個弟子至少可以負責二十個班一千四百名學生。至少在建國的五年之內,我們都只能利用軍隊中涌現出來的優秀分子對天下進行軍事管理。核心只能放在都城以及少數地方:如果那些讀書人沒有太多識時務的不給我們面子的話。但在五年之后,我們至少可以有七百個可以從事文職工作的少年官員了。排除可能的戰病亡及可能的**清理,剩下的至少四百人留做種子,在十數年大概一代人左右的時間后才可接替舊的統治層所有核心與重要的職位。少則二十多年,多則三十年,經過三輪教育繁衍,我們才會有一個新的知識分子階層用以接替舊的讀數人階層,主導鄉以上的基層政權。在我們人手最不夠用的初期,我們能夠管好一些大事乃至都城里的事兒,就已經算是難能可貴了。激烈的斗爭,包括不會停歇的文斗與武斗,在今后整整一代人的時間里都不會停歇。其他各行各業新一批的人才,則至少也要十年的時間才能成才出師。傳統的師徒模式還難以取代、也不可能留太多的人做種子的情況下,每十年以行業中一成二三左右的人做種子,翻出五成左右的人才;那么六十年的時間當可提升為原來的十倍。”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


上一章  |  明末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