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第127章 試炮選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英雄 >>明末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7章 試炮選型

第127章 試炮選型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6日  作者:女俠獨孤雯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女俠獨孤雯 | 明末英雄 
»歷史小說»»文/女俠獨孤雯本章字數:2402:

出武安后從東昌打到鄒縣再從淄川一路走來直到攻克青州,張家隊伍相對于自身需求,并不缺錢。

這七十多門青銅炮雖然花費的銅錢原料就將近兩萬貫,為了在試制選型中也能最大限度的保證質量,兩千多人八萬個工作日的工錢采用按每半個時辰一結根據工作進度及質量實時監督評價的原則支付。按照平均每半個時辰十六文錢的報酬掌握,折合除了基本的食宿外每月接近四貫錢的報酬,這比這時代一般群體出工的工匠收入高了至少一倍左右。平均每門試制炮的成本就高達四百貫左右。

為了節約成本,在試制階段沒有大規模的制造相應的火炮車架和彈藥車。所有的各類青銅炮在鑄造完畢后都是安裝在簡單木塊架上進行發射準備。每種彈重口徑的炮只準備一種制車坊新趕制的鐵輪帶架炮車。

什么樣炮彈最有效?這往往也需要長巨額投入的實踐,然而張海卻通過印象中的歷史經驗確定了五種火炮做為主力火炮的備選方案:84毫米口徑的四磅炮或“三斤炮”、95毫米口徑的6磅炮四斤半炮、106毫米的8磅炮或“六斤炮”、113毫米口徑的10磅炮或“七斤半炮”、121毫米口徑的12磅炮或“九斤炮”。身管標準確定為口徑的二十倍徑左右。

早在進攻青州之前的行軍實踐中,張海就對火炮重量原則有了初步考量。重量標準也選取了相對有意義的重量級別:三斤炮和四斤半炮都選擇250公斤重的身管,以火炮身管的一般長度,這是六個人抬行長途越野的最大重量。92Ks六斤炮和七斤半炮選擇400公斤左右的身管重量,這是普通的三匹馬可以挽載并長途行軍最大重量限制。12磅炮的身管確定為550公斤,連同車架就更重,對馬匹的要求比較可靠。但是張海有信心選訓出幾百匹能夠有效協作拉炮的馬匹。為了在制造中精確的控制規格,負責在工匠中的各班監造的學塾弟子們很是花了一翻功夫。

青州府衙前橫貫東西開辟出的一條大道上,七十門試制出的火炮分成七組輪流按照規定可以達到盡可能大速度的裝藥量開炮測試。街道兩旁建筑內的居民都已經被集中遷移到別的里坊內。

火炮的標靶則是部署火炮發射出一里距離以內二十多排四百多長六尺高五尺寬的一寸厚度左右的木板靶。按照一般的經驗一寸厚的木板大致相當于一個只擁有中等防護的亞洲冷兵器士兵。

接連不斷的巨大炮聲在冬季的空氣中直傳到城外數里之遠,引的那些冬日的清晨中剛剛醒來的明軍城西營大營中的軍兵一陣陣恐慌。青州之戰中從投石雷到不知用什么方法打到很遠距離上的鉛彈帶來的印象還很深刻,直到沒有發現四周的人有傷亡的跡象才逐步按下心來。

“是不是城內的賊人發生了內訌?”

“也有可能是想引我們上當吃虧的‘假內訌’。”軍議中,各副將參將們紛紛議論道。

楊國柱此前一直有些緊張的心卻在接到昨天的消息后有些底氣的舒緩下來,安慰眾人道:“我們不用管它城內的賊人發生了什么如何打算。南方戰場早已傳來大捷,三個月前從南方起程的大軍、陜西軍、加上我們北方邊軍的后續部隊將于一個月后云集于青州會剿這股強賊!”

若是以往聽到楊國柱這樣說,下面的軍官肯定會對外省的大軍抱以輕視、埋怨,擔心那些人搶功。可經歷過青州城頭下的交戰后做為先鋒趕來的眾將只盼望那些友軍能夠早點兒到達,也在這青州城下吃吃虧才會理解自身的苦衷。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這臨近會剿的時候加強巡邏,不要再讓城內的大股敵人逃出成為流寇。即可,實在不行,就算吃不下也要跟蹤和纏住這伙強賊!”楊國柱見諸將的神色也不由的暗自搖頭,畢竟很多人都已經清楚這根本就是難以做到的事兒。

可當東昌府趕來的輜重隊冒著寒風把第一批新仿制出來的四千多門臼銃及幾百門大小臼炮及其配套的彈藥送來的時候引來城西大營中諸將不由的贊嘆,心也放下來很多。

“諸位!我們其實還是要感謝東昌府的盧大人,感謝圣上和廠公爺!早在武安之戰以前,對這些簡單卻又實用的火器仿制就早已在進行之中了。”虎大威也欣慰的向眾將講道。

按照以往的歷史和經驗,一件犀利的火器從傳入到推廣,時間進度那是以年為單位來進行的。然而遠非崇禎時代可比強力且有效的皇權外加危機帶來不少優秀人才的作用,使得這一時代整個朝廷的運作顯然比以往要快而有效了許多。

整整一個白天的火炮測試中七十門各型火炮分為十批累計發射了一百多批次近七百發炮彈,直到把準備的木拔打的千創百孔才算結束。

每一輪火炮射擊之后,街道兩旁的測驗員還要以最快的速度對彈孔進行標注,以區分哪些彈孔是哪一門火炮造成的,并對不能再承受炮擊的木板進行更換。所有的工作都要在大約四分鐘以內的時間完成。

因為一些青銅炮的鉛錫含量過高,再加上往往是以要求中理想的火炮裝藥進行測試,七百多炮的試射中竟然發生了九次炸膛事故,當然更多的情況是幾十次鼓包和裂口等險情,若是鐵炮恐怕就是幾十次炸膛了。當然因為在試炮場所建立了可以快速躲入的工事堡壘。在繁重的試炮過程中由李峰劉洪濤等人親自監督,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這些事故的代價終究考驗出了最佳合適比例的高銅分比例介于黃銅和青銅之間的炮銅。

白天的試炮之后參與試驗的一百多弟子們并沒有休息,而是連夜進行分析進行總結。張海也親自參與凌晨時進行的最終總結討論。

“毫無疑問,三寸六分六的九斤炮是最合適的選擇,我們以前覺得四磅炮或三斤炮更好的想象并不正確。”結論顯而易見,劉洪濤直言不諱的說道。

“就是五百公斤的身管太重了,我看只要不是對火炮壽命有太高的要求,使用二百五十公斤身管不知道會如何。”李峰并不懷疑白天試驗得出的結論,只是覺得這炮的重量有些過重,會給幾千人隊伍將來的戰術靈活性帶來影響。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


上一章  |  明末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