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第91章 陸軍水戰(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英雄 >>明末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91章 陸軍水戰(三)

第91章 陸軍水戰(三)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6日  作者:女俠獨孤雯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女俠獨孤雯 | 明末英雄 
»歷史小說»»文/女俠獨孤雯本章字數:2755:

從約莫陽歷10月5日東昌失守開始算,直到兩天臨時駐守東昌府的殘兵“先鋒”抵達濟寧的時候還是在臨時任山東總兵楊肇基那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來襲的賊兵約莫有多少人?”楊肇基見到盧象升的時候語氣嚴肅的問。雖然這個年輕進士的來頭不小,又有文人的身份,但是犯了這么大的錯還是使楊肇基理直氣壯的責問道。

“回楊總兵,最多不過千余人。”盧象升很奇怪的如實回答道。一般來說這種敗仗都是將敵人的兵力往大里說撇清責任,而盧象升卻沒有如此。

“你率領一個營幾千兵馬駐守在東昌府城,居然能被對手一千人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破城,還損兵近半?我沒有責權罷你的官,但必將此時上奏朝廷!你可有何話說?”

“東昌之敗是我用人不當、治軍無方、守城不利。但我還是想請大人相信:這伙人人數雖少,然而箭彈之猛戰術之犀利前所未見,強橫遠在同等人數的東虜之上,萬不可輕視這張家賊寇啊!”盧象升急切而認真的說道。

楊肇基在山東民變之前曾是山西總兵,自然知道盧象升所言非虛。但在他看來,館陶山寨之戰不過是這伙賊人當初在山地防御中占有極大的地利而已。若是在有充足準備的情況下攻城或者平原野戰,萬余精兵當可破之。

楊肇基又詢問在山西時的摯友,同時也是負責督師山東境內圍剿行動的趙彥。趙彥沒有參加過直隸與武安境內針對這股流寇的作戰,但在他的常識認知中:強兵就算是強如關外建奴的白甲,在雙方都無騎兵優勢的情況下正面與官軍正規戰兵對敵也不過是一以當十而已:“鄒縣之敵早已呈茍延殘喘之勢。我看已經用不著我們大軍在這里長期圍困。當務之急是以最快的速度拖住東昌之悍賊防止其流竄,先以六營水師及輜船協載火器營六千兵力在東昌之東安營軋寨占穩腳跟,再迅速往返以水路增兵以兩萬左右的主力協水師首先解決東昌之敵。”

楊肇基這才想起來:雖然臨近北方運河枯水之期,但**月以來連降的幾場罕見的大雨使得運河水位仍然維持在正常狀態,這導致從江淮一帶調來不少水營的大船,這些大船雖然比不得海上的福船船體的厚度卻也完全可以抵擋尋常箭彈。

“告訴水師的人,如果遇到強敵不要輕兵上岸。他們要做的只是在東昌城外扎營而已,聽到沒有?”趙彥最后向負責向濟寧府傳令的人叮囑道。

沿淮而來的水師六個營十二哨戰船擁有二十多艘長過四丈,寬過丈余的大船三十多艘。七十斤以上二百五十斤以下的各種銃炮三百余門以及各船多達幾百支之多的鳥槍,這讓接到敵情后的水師統領信心十足。

在早已被官軍所控制的廣闊水面上,三四百艘鷹船、網梭船等小型船只以及三十余艘裝滿銃炮的大船似乎猶如那海上龐大的船隊一般。而且在這內河湖泊上也無風浪之憂。

“那些海上的海主大盜若是沒有船支的優勢,在內河上與我們交所能用的招術怕也只是堵河了吧?”

“還有就是安置水底龍王炮?這么淺的水,埋伏水手都會被我們的船壓死。傳令各船:在進入梁山水泊以北的河道的時候讓小船先過。如岸上沒有發現大股敵人就排人偵察打探敵情!”

這些抽調來的江南水師不是沒有同內河上的賊寇交手的經驗,還是謹慎的做著部署。

負責查探的人剛剛登上梁山水泊與運河的北段交匯處的岸邊,就遭遇了土壘里早已恭候多時的冷箭,凡是踏上河口岸邊半里附近的人都不明不白的被穿過蘆葦從的強箭所殺傷,余下的人不得不退了回來。

“敵人會不會放棄船只從陸上進攻我們?”在作戰討論會上曾經有位核心弟子向張海問道。的確,如果是在成熟火炮與燧發槍的年代,船支與陸上的堡壘對抗是不智之舉。通常的選擇都是上陸進行進攻,可在這剛剛進入火器時代水戰的東方卻遠無這種概念。哪怕是小船,船體的防護力也堪比陸上的尋常盾牌,所能夠依托的火器火力也不是陸上能比的,真遇到陸上強敵,在船上對抗遠強于下船。

果不其然,明軍船隊開始逐步以鷹船,網梭船等約莫幾噸排量、最多不過可攜載十余人、吃水不過尺余的小船展向河口展開了試探性的沖擊。

部署在河口兩岸半里范圍內的張家隊伍臨時陣地上卻是沉默無聲,只有少數幾名箭手負責向敵船零星放箭。

這無疑讓船上時刻處于緊張狀態的明軍大為松口了氣。

“小股賊寇的探子在襲擾而已!大家不要理,所有人進船艙掌舵。順水流前進即可!”幾個水師的軍官下令道。

與此同時,小船上的射口內不斷向外噴吐著火光。

雖然這些火器當中除了少數精制的鳥槍威力不大,卻也打的打的岸邊如同暴風驟雨襲過一般草木皆動。

早已做好戰斗準備的五個戰斗連隊中各小隊除了個別人負責時不時從土壘間的缺口觀望著開始開進河道的兩路敵船。

約莫經過幾分鐘的時間,八十多艘兩丈長一人寬左右的水師小船分成左右兩路已經擁進河道進半里左右的寬度。

此時,無需張海親自下令,各弓箭中隊紛紛點燃了插滿了箭支或是裝滿了不到一寸直徑鐵彈的“噴火筒”

這些鐵皮臨時彎成的噴火筒直徑大多在兩三寸左右,長約一米左右。每個都鑿上了至少二百個小眼并把箭支的箭頭部分插堵在上面。噴筒的一端裝著猛火油,點燃之后可以持續燃燒數秒到十秒的時間。短時間內的旺盛的火苗可以在瞬間將這些箭頭插入小孔的一段燒紅卻不讓高溫過多的影響連接箭桿的一段。

帶著燒紅箭頭前端的箭雨瞬間就從小河岸的兩邊射了過來。

二十個弓箭小隊包括張海在內的二百多名箭手在距離河道三十步內的極近距離上打出大約每秒平均四五十支箭的密集箭羽。

更靠后的位置上,三十個火器小隊的三百多名銃手將早已裝好火藥的幾千支火銃擺在工事之后,臨時射擊的時候將燒紅后依然略小于口徑的鐵彈以鐵鉗置于銃口之中,銃口稍上抬以望山瞄準遠處目標只到鐵彈遇到火藥后被射出口中。

這些加熱后的箭頭或彈丸對抗金屬防護的能力素大大下降了,但是對付簡單木制防護目標的能力卻大大加強了。

每分鐘至少七八十發帶著數百度高溫的箭彈在半里多的河道上將敵船打的接二連三的燃爆起不小的火光沉入齊腰深的河中或是燃燒起滾滾濃煙。那是船內火器的火藥被穿入的箭彈點燃了,更多的人被穿入船艙中動能不算很大的箭彈燙傷。還有不少反應迅速的人迅速逃出了小船的船艙卻被應面而來的密集箭羽所射殺。

短短半分鐘的時間,打頭的船還沒有沖出火力封鎖射程的情況下八十多艘小船滿載著的近千敵軍的就被殺傷殆盡。只有末尾鄰近河口的一些小船上的人迅速棄船逃了出去。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


上一章  |  明末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