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余修真第298章 印度神教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業余修真 >>業余修真最新章節列表 >> 第298章 印度神教

第298章 印度神教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9日  作者:一水寒江  分類: 都市 | 異術超能 | 一水寒江 | 業余修真 
歡迎訪問舞若,!

正文

作者:一水寒江

第二九九章印度神教

“印度神教?”葉余疑惑地看著苗人王,后者聽后點了點頭道:“是的,印度神教在印度周邊地區的地位就如同西方血族聚集區的光明教廷一般超然!”

看著葉余驚訝的表情,苗人王笑了笑,暗道:“看來實力強不代表知識廣,有一句話說的可真對,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舞若自己這半生可是執行過不少特殊任務,也去過不少地方,所以自己的見識與見聞不能說是組里第一人卻也差不多了。”

看到葉余微微急切的眼神,苗人王語氣頓了頓,掩飾了自己心里剛剛的小得意,開始解說了起來。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

而它也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也被稱為神教。

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復雜。

德里蘇丹國時期,伊斯蘭教傳入了印度。英國殖民后,將英屬印度分為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和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

印度教的組織形式比較松散,但也有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即所謂的“種姓制度”。這種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社會分隔、等級制度、飲食與社交限制、不同集團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權利、職業世襲以及內婚制和順婚制(即高等種姓的男子可娶較低種姓的女子,反之則被視為大逆不道)。

印度教的宗教儀式相當繁復。一個正統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經過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種圣禮。

而印度遠古的宗教形態在印度河文明(約公元前2500年至1750年左右)的一些遺址中能有所發現。

在這一文明的遺址中,可以見到許多神的雕像。但就文獻來說,現存印度最古老的有關材料是吠陀(時間范圍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

吠陀的最初形態是印度上古先民口頭創作的一大批贊歌或祭詞等。這之中包含大量宗教方面的內容。吠陀贊歌等中記述了當時印度人的種種宗教觀念,如關于神的觀念,關于超人或超自然的種種神奇力量的想象,關于祭祀等行為能給人們帶來結果的信念等等。

這類觀念最初是分散的,形態是多樣的,但后來逐步形成了影響較大的宗教派別的思想。這就是婆羅門教的思想。

婆羅門教的基本觀念是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

這一宗教并無最初的創教者或祖師。它是在吠陀中大量提及的宗教祭祀的基礎上形成的。

印度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種姓制的社會階層形態,人們的身份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從事的職業的類別。

從事祭祀的人在印度很多,主持這種活動的人通常被稱為婆羅門祭司。

祭祀活動被認為能夠對人產生重要的影響,帶來好的或不好的結果,是萬能的,因而被賦予很高的地位。

記述祭祀的最初主要文獻吠陀自然也被認為是圣典。

而主持祭祀的人婆羅門祭司也就因而具有極高的地位,被認為在社會各階層中是至上的。

婆羅門教主要反映了婆羅門種姓階層的利益和思想,在印度思想界通常占有主導地位。這種情況在印度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婆羅門教后來轉變為印度教,發展到近代,依然是印度思想界的主流宗教派別。

婆羅門教的哲學思想或核心理論是在奧義書時期(時間范圍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開始明確提出的。

如梵我同一的思想、輪回解脫的理論等都是在奧義書中得到重要闡述的。

奧義書的思想不僅對婆羅門教后來的哲學派別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婆羅門教派別之外的其他宗教派別也有影響。

如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印度思想界呈現出一種極為活躍的情形,進入了一個各類思潮蓬勃興起和爭鳴的歷史階段。

在此時的印度思想界,出現了一股很強的新思潮。新思潮也稱為沙門思潮,它主要指當時出現的一批反婆羅門教或非婆羅門教的思想。

新思潮的種類極多。有些材料說有數百種,有些材料說有數十種。但在眾多的新思潮中,后來得到持久發展并對印度后世產生重要影響的是佛教、耆那教Uaina)和順世論(Lokqyata)這三個派別。

這之中順世論是反各種宗教的哲學派別,而佛教和耆那教則是非婆羅門教的宗教派別。佛教是在批判和吸收改造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形成的,大約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

佛教在印度產生后經過了幾個主要發展階段:早期佛教(公元前6世紀中至公元前4世紀末)、小乘部派佛教主要形成時期(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后2世紀中)、大乘佛教的主要形成和發展時期(公元1世紀左右至公元7世紀左右)、后期佛教時期(公元7世紀至公元13世紀)。佛教后來成為世界性的影響較大的宗教。但在印度本土,它并不是影響最大的宗教,而且后來在印度本土衰落。佛教的理論極為豐富,它和婆羅門教都探討滅苦的方法,都有輪回與解脫的理論,思維方式也有不少相近之處。但早期佛教強調緣起的理論,認為事物是因緣和合的,否定有一個不變的實體,主張無常。這是它與婆羅門教的主要不同。耆那教的產生時間與佛教的產生時間接近,理論上也與早期佛教的某些觀念相似。此教重視對世間萬有構成要素的分析,也講輪回與解脫的理論,但具體內容與婆羅門教有差別,不承認婆羅門教主張的那種不變實體“梵”。

在公元4世紀至公元9世紀,婆羅門教有不少重要變化,開始逐步演化為印度教或“新婆羅門教”。從4世紀開始,婆羅門教大量吸收一些當時也已很發達的其他宗教及印度民間信仰的成分,對自身進行了許多改造。至89世紀,著名的吠檀多派思想家商羯羅(Shankara,788820)加大了對婆羅門教思想改造的力度,完善了傳統婆羅門教的基本學說,奠定了印度教的理論基礎。在宗教崇拜方面,新婆羅門教或印度教崇拜的大量神在此教中的地位也有變化,出現了一些信眾明顯較多,影響相對較大的神。

印度教中雖然還有多神崇拜,但主神崇拜已明顯占據主導地位,有所謂“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濕婆。后來在宗教崇拜方面還形成了所謂三大教派,即:毗濕奴派、濕婆派、性力派。

這些崇拜一直發展延續到印度近代。而印度近現代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印度教!

而現在光明教廷可能邀請的是主張毀滅與創造的主神濕婆(LordShiva)!

濕婆,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是毀滅之神,也擔當創造(轉化)的職能,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

其教派(濕婆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

佛教文獻稱其為大自在天(Mahevara,摩醯首羅),住****之頂,為三千界之主。后來成為密教護法神之中的大黑天(Mahākāla,摩訶迦羅)。在印度教中,濕婆被視為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后,成為居住在色究竟天(Akanistha,阿迦膩咤天)的圣者,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視為是位居法云地的圣者。

同時他也是舞蹈之神!

舞蹈是人類悠久燦爛的文化中獨具魅力的風情。在印度,一個十分常見的神像就是一尊舞神濕婆的雕像,舞王濕婆雕像歷來被認為是印度雕像藝術中最富有神秘哲學意味的藝術品。

舞蹈在印度被認為是神的創造物,既娛神又勸善。

舞神濕婆神(shiva),又名那塔拉加(Nataraj),是印度舞蹈的始祖,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被尊稱為“舞王“。

《舞王濕婆》是濕婆神銅在印度有成干上萬不同尺寸的販售,堪稱印度最受歡迎的記念品。這尊舞蹈中的濕婆神像寓意深刻,神像采用的是站姿,在班丹bandhan圈中正在翩翩起舞。

他的右上手拿著一面達莫和鼓,象征著創造,有的說象征各種聲音,聲音由以太〔空元素ether〕所乘載,代表太初創造之音;右下手象征神的保護和祝福;他的左手托起燃燒之火,象征可以毀滅一切(也有人說象征謬誤的毀滅和真理的傳播);左下手斜向下垂,與抬起的左腳相對,象征著不受一切綢絆的自由;右腳下踏一魔鬼(名叫莫亞卡拉),象征著善征服惡;左腳上抬,象征著超脫塵世,升騰不息。

舞蹈周圍裝飾,則是象征養育人類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僅其舞姿優美動人,引人人勝,其舉手投足間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體現了印度舞蹈的豐富內涵,可以說形象地啟示了印度舞蹈的宗旨。

濕婆神會跳108種舞蹈,他是節奏之神,在歡樂與或是在悲哀時都喜歡跳舞。舞蹈既象征著濕婆的榮耀,也象征著宇宙的永恒運動,運動是為了使宇宙不朽。

濕婆的宇宙之舞

在一個舊時代結束時,濕婆神通過坦達羅舞完成世界的毀滅并使之合并到世界的不朽精神之中。宇宙之舞這一高難度造型,其充滿激情的動作姿態和閃跳著熊熊火焰的光環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動作難度非常大,法國雕塑家羅丹為之嘆服,稱其平衡感絕世罕見;羅丹把印度朱羅銅像《舞王濕婆》譽為“藝術中有節奏的運動的最完美的表現”,盛贊為“充滿了命力,像生命的洪流,像空氣,像陽光,生機盎然”。

在遠古的年代里,舞蹈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通過它走向靈魂的救贖。印度的舞蹈歷史悠久,孕育了幾千年,記載中有2500年的歷史,源于古時候人們對神的崇拜。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印度舞中,絕大部分是祭神舞,講的都是神的傳說、人神關系和關于上天的寓言。

在印度,舞蹈也是信仰的一部分。經典的印度舞蹈傳統上被認為是向神明的獻祭貢舞,是娛神的,供神欣賞的。

在印度,凡是聚會、節日,都必須舉行舞蹈活動。印度舞蹈今天仍能保留古代的風姿和濃郁的人神色彩,是世界民族舞蹈中的瑰寶,它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南亞文化圈,還輻射到東南亞、中國等地區,在亞洲的表演藝術中堪稱是領頭羊。

濕婆的形象十分可怕,他頭長三只眼,頸繞眼鏡蛇,四只手分拿三叉戟、手鼓、水罐和念珠,坐騎一頭白牛,頭頂一彎新月。濕婆能降魔伏妖,額上第三只眼的神火威力無窮,曾把印度教中的愛神燒成灰燼,因而印度教中的愛神有“無形”之稱。

濕婆神善舞,傳說他創造了剛、柔舞蹈兩種,是人間舞蹈的開端,所以,印度人也奉他為舞神。

濕婆最強大的武器,就是在額頭上的第三只眼睛。這一只眼睛能發出消滅宇宙間所有東西的神火,在古印度的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記載,濕婆曾經用由第三只眼睛發出的神火毀滅三座在太空中的巨型城堡。在每一個宇宙期之末,濕婆就會張開他的第三只眼睛毀滅一切。

聽到苗人王的話,葉余心神一震,“難道這地球上真的有神靈?”

苗人王看到葉余巨變的臉色當即笑了笑道:“是不是真的有濕婆主神這等神經存在我不知道,也沒見過,不過我想就算是真的有也不會在我們這個宇宙時空。”

聽到苗人王的話,葉余疑惑道:“那印度神教的教徒擁有神力嗎?”

苗人王聽后眉頭一皺,搖了搖頭道:“印度神教我卻是沒有接觸過,所以對他們是怎樣修行以及有哪些能力,我還真不知道。”

他惋惜地搖了搖頭,不過卻語氣一轉地認真道:“不過想來他們的實力定然不會比教廷弱!”

版權聲明版權所有舞若皖ICP備11027355號1


上一章  |  業余修真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