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毀滅計劃第983章 看懂暗物質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科幻>> 地球毀滅計劃 >>地球毀滅計劃最新章節列表 >> 第983章 看懂暗物質

第983章 看懂暗物質


更新時間:2017年01月02日  作者:妙文  分類: 科幻 | 末世危機 | 妙文 | 地球毀滅計劃 

甲星星際文明的開發,首先也是從附近星域的探索中展開的。m.600000

從宇航規模上來說,甲星文明由于有地球文明作為基礎,又本來就駕駛著血月文明的戰艦,加上地球末日時代以前接收到的羽人文明的諸多知識,造成了他們自文明開化時代起,就擁有近程星域探索能力。

同羽人文明一開始就步入飛行比起來,這就不簡單是一個等級的差異了。

甲星文明的超快速發展是建立在三大文明技術知識的基礎上就展開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還擁有超級智囊王琰珂,以及從地球帶出來的一份寶貴的資源。

那就是呂方歷經七十年時間,窮盡地國人力全面搜集到的十二顆水晶頭骨!

那是地球上古文明留下的寶貴知識財富,其中包含著宏大繁雜的理論知識,分化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哲學、社會、自然、空間、時間、思維、意識、文明和宇宙十三個門類。

然而,可惜的是水晶頭骨在億萬年的歷史傳承過程中,有一部分出現了裂痕和損傷,其中的知識儲備已經有所流失。

更可惜的是當初龍四挖出來的那一枚,也是王琰珂留給郝志的那一枚,被郝志隨身攜帶在身上,隨著郝志被卷入黑洞消失,也永遠地失去了。

而那一枚恰恰是王琰珂最為關心的,包含著宇宙學終極知識的關鍵的一顆。

不過,作為文明根基的這十二枚水晶頭骨中所蘊含的知識儲備,已經足夠王琰珂帶領甲星文明踏上不斷飛躍之路了。

王琰珂像一塊海綿一般不斷地從水晶頭骨中汲取著豐富的知識,打開了眼界,并結合自己的知識框架,創立了宏觀分形學、基因生物學、理論空間物理、基礎時空學、意識能分析與研究、高級文明心理學等六大創新學科,成為一代學術鴻儒。

其中,作為整個甲星星際艦隊的技術根基的理論空間物理學,奠定了星空文明發展的方向,從絕對速度的探索,轉移到了空間躍遷技術的開發。

王琰珂深入研究了宇宙的組成部分,在前人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實現了反物質以及暗物質的發掘。

反物質湮滅的強大能源輸出,成為了甲星星空艦隊推進器和武器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反物質推進器的精良改進,使人類星空航行速度在三十年內突破了時速一億公里以上。

而反物質武器作為一種高效能的戰略武器的研發,也逐漸完善起來,以往反物質武器無法全部投入使用的最大技術瓶頸是反物質的開發和儲存。

反物質這東西只有在極其苛刻的實驗室條件下才能少量生產出來,并且非常的難以保存,首先在正物質世界,反物質具有極快的衰變周期,幾乎是還沒等你儲存起來就已經自我消亡了。

并且,一旦在存儲過程中有任何的不慎,遇到正物質湮滅的幾率很大,爆炸能量也會危機到實驗者自身的安全。

不過,幸運的是王琰珂解決了反物質生產和存儲兩個大的技術難題。

首先就是從絕對真空中分離反物質的技術,這來源于宇宙創始學的根基,也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傳統宇宙學認為宇宙出現之前,這個世界是處在一個絕對“無”的狀態之下的,也就是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更沒有物質存在。

那是一個質量無限大,密度也無限大,卻不存在任何體積的狀態,宇宙大爆炸學說認為是一次爆炸之后,從這個什么都沒有的世界里,衍生出了目前的宇宙。

而從“無”產生出組成萬物的物質,就相應地要遵守質量守恒定律,世界多一個氫原子,就相應地會多出一個負氫原子。

就好像世界本來就是不存在的,是個“0”,而要從0里面變出個“1”來,就必然對應產生一個“1”,也就是物質與反物質之間的對應關系。

所以反物質從來都不是匱乏資源,而是可以憑空生產出來的資源,即使什么都沒有,也可以通過能量轟擊空間,產生出反物質,并同時誕生出新的正物質。

有人說,這是王琰珂窺探到了宇宙真相的第一步。

反物質批量生產技術的推廣,從根本上壯大了甲星文明的能源等級,使甲星文明從利用化學能、核能、意識能三大能源的魔級文明,一躍成為了掌握反物質能的超級文明。

反物質炸彈的開發,大大加強了軍隊的武器裝備力量,反物質武器的小型化和威力指數級的飛躍,使甲星文明擁有了超越羽人文明科技的能力。

并且,利用正反物質湮滅產生的強大能源,甲星戰艦也擁有了可以無限制強化的護盾技術,甲星星空戰艦幾乎可以稱之為牢不可破。

但是,比較惋惜的一點就是無論王琰珂怎么冥思苦想,始終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沖破空間壁壘的技術難題。

即使使用極大的能源轟擊空間中的一個夸克,也無法借由爆炸的巨大力量來沖破空間壁壘,她覺得自己可能從研發方向上出了問題,于是重新測試了很多遍,也沒有找到問題出在哪里。

后來,王琰珂索性不再走近路,而是老老實實地不斷推進戰艦高速飛行的能力。

結果,卻意外地在空間高速飛行的時候,發現了空間的可辨識結構。

以往,人類只能在思想實驗中幻想出宇宙三維空間的樣子,大概猜測它可能是一個什么形態,直到戰艦速度達到每小時一億五千萬公里以上的時候,存在于宇宙間無處不在的暗物質,才勾勒出了一副三維空間的具體形態來。

在觀測到它以前,暗物質,一直都是一種為了解釋現有理論無法成立的奇特現象而假想出的物質。

科學家認為它比電子和光子還要小,不帶電荷,不與電子發生干擾,能夠穿越電磁波和引力場,是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

暗物質的密度非常小,但是數量龐大,因此它的總質量很大,它們代表了宇宙中26的物質含量,其中人類可觀測和感知的世界,比如恒星系和行星等等一切,加起來只占宇宙總物質量的5不到。

暗物質以前一直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

暗物質存在的最早證據來源于對矮橢球星系旋轉速度的觀測,直到甲星最新開發的宇航戰艦在反物質推進器的作用下,達到了每小時一億五千萬公里以上的時候,才發現暗物質竟然發出了明亮的光斑,并且密布于宇宙的各個角落。

就好像一張漆黑的畫紙上,白色的光點勾勒出的空間形態一樣。

科學家推測,暗物質無法觀測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過分稀薄,所以無法組成宏觀形象,而人類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太慢,也就無法看到暗物質組成的空間形象。

就好像,人類過去就等于是一只超級近視眼的螞蟻,只能看到自己的鼻子尖兒,暗物質就好像身邊的一根電線桿,我們能感覺到它的存在,卻無法想象它全部的形狀,更無法感知一長串的電線桿統一觀測起來的時候,形成的筆直或者彎曲的道路的形狀。

而如果這只螞蟻的視力變得清晰起來,又置身在一列超高速的列車上,就能看到電線桿連成一片從眼前飛過,有了一個宏觀的體驗。

看到了空間的結構,也就提供了穿越它的可能!

王琰珂覺得,自己離跟郝志重逢的時間,已經不遠了……


上一章  |  地球毀滅計劃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