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國第1279章 征倭準備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最后的三國 >>最后的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79章 征倭準備

第1279章 征倭準備


更新時間:2017年05月24日  作者:風之清揚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風之清揚 | 最后的三國 


征倭很快地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雖然有些將領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但劉胤還是力排眾議,堅持征倭。

但跨海作戰不同于陸上作戰,首先是船,三韓和倭國雖然有著往來,但所使用的船只都比較,根本無法用做戰船,漢軍想要征倭,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就是戰船的問題。

對馬海峽雖然并不太寬,但氣候復雜多變,洋流變幻莫測,平靜時,水波不興,風平浪靜,而一旦有變,則是狂風大作,巨浪滔天,或者是大霧迷漫,亂流激蕩。

普通的船渡河,其實就是全憑運氣,氣候條件好的時候,便可以順利地橫渡,而一旦遇到臺風和惡劣天氣,那只有聽天由命了。

不過在長期的渡海的過程之中,往來于兩岸之間的那些商旅還是能摸索出一些經驗來,相對來,冬季常刮大風,而夏秋常有臺風,只有春天的三、四月,氣候比較穩定,是渡海的最佳時期。

現在已經是深秋了,距離明年的適渡期也只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從時間上來講,還是相當地緊迫的。

劉胤立刻下令從幽州和青州一帶召集造船的工匠,前往三韓釜山港。

按照船的水平來講,季漢肯定是不如吳國的,不過青州和幽州一帶臨海,常有漁民下海捕魚,打造的這些漁船,卻是非常適合在海里航行的。

江船和海船的建造,還是有著不同的方法,象東吳建造的那種高達五層的大型樓船,在海上根本就無法使用,一陣大風吹來,立馬就傾覆了。海船一般都是底寬舷低帆高,這樣才可以在海上航行無阻。

這次從青州召集來的造船工匠,都沒有走陸路,直接就從青州膠東成山上船,橫渡黃海,直抵三韓。從海路走,至少要比走陸路節省三分之二的時間,同時也證明了現在的造船水平,完全可以適應渡海作戰的需求。

三韓地區多山,有著大片的原始森林,這顯然為造船提供了便利,限于交通運輸的不便,古代造船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優中選優,三韓和遼東氣候條件相近,樹種也大體相同,松樹、柏樹、榆樹、杉樹樣樣不缺,這也為造船提供了便利。

人多自然是好辦事,劉胤目前麾下有著漢軍的十余萬人馬,有著夫余國的軍隊五萬人,有高句麗的降軍五萬人,再加上隨時可以調動的三韓民夫,勞動力那是絕對富裕的,整整一個冬天進山伐木,堆集在釜山港口上的木材簡直就要一座山還雄偉。

而從幽州青州調集來的數千工匠,更是晝夜不停地打造船只,按劉胤的要求,此次建造的船只為大中三等,大船寬有三丈,長達十余丈,可以用來運輸馬匹和大型的器械,中等戰船寬約一丈,長五六丈,型戰船寬七尺,長三四丈,皆是用來載兵的。

總體數量上,劉胤并沒有要求多多益善,而是根據需求發建造,按劉胤的要求,一次渡海,只需能載萬人即可,象大型戰船一次可載三五百人,中型戰船可載百十人,型戰船可載五六十人。所以大型戰船的只建了十余艘,中型戰船和型戰船各分別建造了五十艘和八十艘,這些戰船基本上就能滿足漢軍的渡海所需了。

比戰船更重要的是后勤補給,跨海作戰,對后勤補給的要求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本身遠征倭國,就已經是創造了后勤補給最長距離的記錄,而且橫渡對馬海峽,對后勤運輸而言就如同是瓶頸一般,試想十幾萬甚至二十幾萬的大軍渡海登陸之后,所有糧草輜重補給都將需要通過對馬海峽來進行,如果趕上風平浪靜的季節還好點,可是一旦戰爭拖延下去,進入到了臺風多發的季節,再想要通過對馬海峽來運輸物資的話,將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任何軍事行動都必須首先要進行的前提條件,所以在打造戰船的同時,劉胤將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籌措糧草物資,保證后勤供應上來。

有著朝廷的全力支持,從冀州并州青州幽州調撥的糧草和物資源源不斷地向著三韓地區涌去。夫余國這次不光派兵五萬隨同劉胤出征,而且還資助了大量的糧草和物資。劉胤在樂浪郡和帶方郡以及三韓地區也募集到了不少的糧草,經過一個冬天的籌備,運送到前線的糧草物資已經可以滿足所有大軍半年的度支了。

隨著寒冬的過去,肆虐了一個冬天的海風終于減弱了,漢軍出征倭國的最后準備事宜已經是接近了尾聲,在釜山港口,已經打造完成的戰船也已經是陸續地下水,初具海軍規模。

由于劉胤的步騎軍以及高句麗軍夫余軍基本上都是旱鴨子,把這些陸軍訓練成水軍的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劉胤也就沒有在這方面去費力氣,而是從青州招募到了上千漁民來充當水手。

這些漁民都有很豐富的出海經驗,就算是漢軍打造的戰船要比他們平時所使用的漁船略大一些,但其原理都是大同異的,經過一個冬天的操練,這些新募來的水手已經可以熟練地操縱漢軍各個型號的戰船了。

這些戰船其實都屬于登陸型運輸船,只需要將漢軍步騎兵運送到對面倭國的九州島進行登陸即可,根本就無需進行海戰,這無形之中也就降低了水軍的訓練要求。這些水軍只要掌握好如何來操控船只,其余的事基本上就與他們無關了。

這次登陸作戰的軍隊,事先也進行了篩選,畢竟海上風浪較大,那些暈船的士兵將不會出現在第一輪攻擊波中。

第一攻擊梯隊都是盡可能挑選熟悉水性的士兵,完全可以勝任水陸兩棲的攻擊任務,第一波攻擊要搶占灘頭陣地,為續地部隊提供登陸的通道,所以是最為漢軍之中最為精銳的步兵來擔任的。


上一章  |  最后的三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