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歷史軍事作者:風之清揚書名:
ps:稍后更正………………………………………………………………………………………………………………………………………………………………………………………………………………………………
羊祜帶來了多少的人馬?不過才區區的十萬,無論從那個角度上來講,他都無法撼動擁有四郡之地百座城池擁兵近二十萬的鐘氏王國,當羊祜領軍前來出征的時候,鐘會還嗤之以鼻,當年他叱咤風云縱橫天下之時,羊祜還不過是擔任一個小小的秘書監。
當時鐘會深得司馬昭的器重和寵信,羊祜見了鐘會都得繞道走,生怕惹上鐘會,引來無妄之災。
在鐘會的記憶中,羊祜就是那么一位膽小怕事,蛇鼠兩端的人物,鐘會當初就正眼都沒瞧過他,沒想到山中無老虎,猴子也能稱霸王,羊祜居然能成為統帥天下兵馬的大都督,直讓鐘會感嘆:“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但就是這么一位鐘會當初正眼都瞧不上的羊祜,剛一出場,就給了鐘會致命的一擊。而且這一擊并不是堂堂正正地在戰場上打贏的,羊祜用了特別陰的一個手段,用赦免令來蠱惑鐘會的軍心,誘使胡烈及一部分心志不堅的將領叛逃反水,并設下陷井,在新野將鐘會打了一個一敗涂地。
如何凝重軍心一直以來就是讓鐘會比較頭疼的問題,鐘會的兵員十之*來自中原和關隴,也就是說這些士兵的思鄉情結尤為深重,尤其是與晉國決裂之后,鐘會的軍心一直處于一種極不穩定的狀態。
為了鞏固軍心,鐘會想了很多的辦法,投名狀就是其一,逼胡烈殺掉司馬亮,讓普通的士兵斬殺叛逃者,盡可能的讓他們手上沾滿了晉國一方的鮮血,這樣便可以徹底地割裂他們逃回晉國的想法。其二就是連坐制度,一人叛逃,一伍受誅,一伍叛逃,一隊人統統處斬,通過相互監視,相互制約的手段,將整個軍隊的軍心壓制住,不出現炸營的危機。
但羊祜摸清了叛軍的軟肋,用一道赦免之令就輕易地將鐘會苦心孤詣經營了這么多年的軍心給離散掉了。鐘會治軍,尤如鯀治水,不疏直堵,堤壩越筑越高,羊祜之策,就如蟻穴盜堤,千里之堤,一旦出現一個缺口,便會一發不可收拾,鐘會辛苦多年的成果,便毀于一旦。
死守襄陽,只能是坐以待斃,但如果放棄襄陽的話,鐘會又不知將何去何從。一時之間,鐘會是彷徨無措。
“弋陽離此不遠,東吳大都督陸抗便統兵在彼,大王何不向其求援,若得陸抗相助,羊祜之圍可解。”后將軍王買給鐘會出主意道。
胡烈叛變之后,鐘會所能信任的人也只剩下了夏侯咸、句安、王買、鐘邕等廖廖數人了,其余田續、皇甫闿、爰青這些將領,鐘會再也不敢相信了,生怕他們會成為第二個胡烈,回到襄陽之后,鐘會就將田續等人解職并軟禁了起來。
王買提議向東吳求援,鐘會不禁是暗皺眉頭,當初叛亂之時,鐘會和東吳的關系倒是相當和睦,那時候鐘會式微,不得不引東吳為奧援,對東吳又是俯首稱臣,又是刻意巴結,姿態放得很低,自然很得東吳的歡心。
不過后來鐘會的實力壯大了,來自晉國的威脅也變小了,鐘會態度也就變得傲慢起來,對東吳也就不太恭敬了,甚至在與東吳接壤的邊界地區,為了爭奪土地,還發生過一些流血沖突,雖然沒有釀成全面開戰的后果,但雙方關系交惡,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這個時候向東吳求援,鐘會心中不禁有些打鼓,之前的許多事情做的有些太絕了,讓東吳人心生怨恨,再想讓東吳出兵,恐怕已經是很難了。
王買看出鐘會的為難之處,便道:“大王勿慮,雖然我們現在和東吳不睦,但畢竟是唇亡齒寒,東吳還需要我們為他們抵擋晉國,我們滅亡對他們而言,并沒有什么好處。大王,末將愿親往弋陽走一趟,力爭勸說陸抗出兵相救。”
鐘會大喜,立刻派委派王買為特使,并給陸抗奉上許多貴重的禮物,王買連夜離了襄陽城,趕往了弋陽。
吳軍占弋陽,已經有好些個年頭了,與晉軍隔河相對,雖然也少不了發生一些沖突,但總體上來說,雙方邊境上還是比較平靜,沒有大規模的戰事發生。
不過隨著羊祜征討荊州,晉國為了牽制在弋陽的吳軍,還是增加了汝南方向的駐守,擺出了一付積極進攻的姿態。
陸抗久戍邊關,但朝中之事,他卻也不能充耳不聞,孫皓荒淫殘暴,胡作非為,擅殺大臣,暴虐無道,致使朝政混亂,整個建業是烏煙瘴氣,陸抗深為憂慮,多次上書勸諫,但孫皓置若罔聞,不予理睬,陸抗也是鞭長莫及,只能是恪盡職守,固守邊陲。
中原戰局的天翻地覆,陸抗就處于淮河邊上,不可能不知曉,在陸抗看來,中原大亂,正是東吳進軍的最好時機,這個時候如果興兵北伐的話,孫氏幾代人的問鼎中原的夢想很有機會變為現實。
如果功成,那么孫皓必將超越大帝孫權,成為吳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君主。但很可惜孫皓對此并沒有多大的興趣,陸抗幾次上書,都被他以國庫空虛,民貧兵疲為由推托掉了,讓陸抗一顆火熱的壯志雄心也漸漸地變冷變淡了。
由于憂慮過甚加上操勞過度,積勞成疾,陸抗的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陸抗常常嘆息,時不待我啊!
隨著匈奴戰亂的平定,晉國又重新變得強勢起來,此番對盤距在荊州的鐘會用兵,就明顯地表現出這一點,同時整個南線的局勢也變得緊張起來,陸抗不得不拖著病軀,操持弋陽的防務,以應對晉國可能隨時會發起的進攻。(未完待續。)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