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國第539章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最后的三國 >>最后的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539章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第539章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更新時間:2016年04月19日  作者:風之清揚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風之清揚 | 最后的三國 


“不知文先生如何安排?”司馬攸滿懷期待地看著劉胤。嵇喜也是一臉的緊張之色,不過司馬攸已經開了口,

劉胤微微一笑,道:“君侯莫要忘了自己的身份可是衛將軍,掌管著京師的兵馬大權,只要君侯能善用手中的權力,相信一切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不管那幫文人們如何聒噪,如何玩弄陰謀,在絕對的力量面前,都是只有被碾壓的份。

劉胤看重的,正是司馬攸衛將軍的權力。

衛將軍同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并列,皆是正二品的品階,魏國的大將軍由司馬昭兼領,所以衛將軍同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一樣,是第一等的將軍,皆開府,府屬有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御屬三十一人。

但衛將軍不同,衛將軍是掌握京師禁軍,負責京畿安全保衛的,是真正意義上手握重兵的將軍。司馬攸以十八歲的年齡就出任衛將軍,顯而易見司馬昭有將他培養為接班人的打算。

不過和東漢時衛將軍掌握南北禁軍的狀況相比,曹魏時代的衛將軍職權范圍則要小的多。只負責皇宮及京城內的禁衛,洛陽城外的駐軍則不再受其轄制,傳統意義上的北軍五校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并不受衛將軍的管轄,被譽為天下第一精騎的虎豹騎也不在衛將軍的指揮序列之中。

但衛將軍掌握著整個洛陽城內的的御林軍,并掌管著洛陽十二城門的防衛,這一點對于劉胤而言。就已經是足夠了,這已經是一支相當恐怖的力量了,如果利用的好,足以掌握整個整個形勢的主動權。

劉胤早已制定好了行動的計劃,如果晉王宮那邊出現異常的狀況,就必須要用武力來解決了,首先將會由嵇喜帶著司馬攸的命令封閉洛陽的十二座城門,斷絕城內外的聯系,其后將由御林軍包圍晉王宮。在洛陽城內大肆搜捕炎黨份子,屆時整個的洛陽城就會全部戒嚴,任何敢負隅頑抗的,一律鐵腕鎮壓。司馬攸則拿著魏國皇帝的親筆詔書詔告天下,繼晉王位。

一提到要和兄長兵戎相見,司馬攸的神色黯然了幾分,身邊的嵇喜卻是有著按捺不住的興奮,躍躍欲試。

嵇喜身為衛將軍的掾屬。品秩并不高,但卻是可以統領御林軍的。在劉胤的計劃中,嵇喜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一個人物,將由他掌握御林軍封閉洛陽十二城門,并對晉王宮進行封鎖和包圍。

劉胤的計劃,等同于在洛陽城中搞一次軍事政變,如果不能利用和平的手段上位的話。那么劉胤就準備用武力來幫助司馬攸奪回晉王的位置,這將是一次大膽而狂妄的行動,必將在洛陽城中掀起一場腥風血雨,其激烈的狀況和程度,絕不會亞于當年司馬懿父子從曹爽手中搶班奪權的高平陵事變。

經歷過無數次生死之戰的劉胤對于安排這樣的軍事行動幾乎是駕輕就熟。信手捻來,但對于從未上過戰場打過仗的司馬攸而言,聽到劉胤的計劃卻是觸目驚心,臉色蒼白,冷汗涔涔。

“文先生,做這樣的安排有必要么?”司馬攸有些忐忑不安地問劉胤道。司馬攸此前就做過步兵校尉,就是阮籍曾任職過的步兵校尉,也算是擔任衛將軍之前的一次歷練,司馬攸治軍嚴肅,訓練之時一絲不茍,就任衛將軍之后,整個御林軍的精神面貌也是煥然一新。

但操練人馬是一回事,指揮打仗又是另一回事,從未經歷過戰陣的司馬攸對于這樣的軍事行動自然是心有戚戚,惴惴不安。

劉胤很是平靜地一笑道:“既為萬全之策,就出現任何狀況都可以從容應付得了,君侯掌握京師人馬,正是先天絕佳之機會,此乃天意助君侯也,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如果君侯失此良機的話,恐怕再無晉位的可能了。”

嵇喜亦道:“文先生所言極是,請君侯三思。”

司馬攸沉默了片刻,終于也是點了點頭,道:“那就依先生所言吧。”

劉胤的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拱手稱諾,退了下去。

劉胤此行的目的就是要趁著司馬昭病逝把洛陽的這一池子水給它攪渾了,讓原本和平過渡的司馬氏勢力經歷一場不亞于九級地震的震動,就算不能覆滅司馬氏的勢力,至少也要讓它元氣大傷,為蜀漢王朝立足關中甚至是進取中原創造條件。

和司馬攸接觸的近了,劉胤也的確可以感受到司馬攸的確是一個“好孩子”,溫淳寬厚,善良質樸,如果不是身份所限,劉胤的確愿意和司馬攸成為摯交好友,只可惜他是司馬昭的兒子,那就注定了他們之間只能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

在劉胤的眼中,司馬攸就是一個工具,一個為他創造洛陽動亂的工具,不論結果如何,劉胤的目的都將會達到,盡管這多少有些殘忍,但劉胤卻是義無反顧的,蜀漢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這在洛陽城中,四面皆敵,不管是炎黨,還是攸黨,都是劉胤的敵人,只要能達到削弱敵人力量的目的,劉胤就會不惜一切的手段。

當然,如果能幫助司馬攸上位的話,劉胤還是很樂意的,畢竟一個性格溫和的君主和一個性格暴戾的君主,是很容易讓人做出選擇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最后的三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