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敗家子第一一三章 朝堂驚雷響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唐朝敗家子 >>唐朝敗家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一三章 朝堂驚雷響

第一一三章 朝堂驚雷響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07日  作者:尹三問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尹三問 | 唐朝敗家子 

選擇:


貞觀十二年的第一次朝會,虞世南上表辭官

眾臣略感驚訝,畢竟一位重臣退出朝堂,且如此突然,必然會有一些影響

轉念一想,眾臣又覺此事在情理之中,畢竟虞世南已經八十高齡,也該致仕,頤養天年了

縱然是不辭官,他又能再活幾年,再站立于朝堂幾載?倒不如趁著現在身子骨還硬朗,回家含飴弄孫,安度晚年,名利雙收

不過也有人感到驚訝,除了長孫無忌,幾乎所有的紫袍大員都目光凝重

他們比旁人清楚,虞世南在當前微妙的朝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辭官,不會立即有重大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影響著實不小

然而皇帝李世民似乎并不詫異,欣然道:“虞卿年邁,為大唐辛苦多年,安養晚年是應該的,朕準許”

皇帝批準了?

見此狀況,很多聰明遠謀之人頓時明白,虞世南辭官并非臨時之舉,而是早就和皇帝陛下商量,并且達成了默契

也對一個舉足輕重的重臣,又沒有突發狀況,怎會倉促辭官呢?

既然皇帝現在準許虞世南離開,肯定已經選好了繼任者,或者替代者,或者用另一種方式維持平衡

那么究竟是哪種方式?或者哪個人呢?

驟覺形單影只的岑文本和蕭瑀最為關心,但他們沒有焦躁不安,亦不曾左顧右盼一個官員,想要立足朝堂,如果只會用眼睛觀察,前程絕對不會遠大

李世民對請辭的虞世南好一番褒獎,準許其請辭,并給予不少賞賜,令其安度晚年

虞世南躬身謝恩,向皇帝行禮后,轉身離開太極殿永遠離開朝堂

滿朝文武自發目送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離去,謝逸注意到,虞世南的精神狀態與先前略有不同

沒有了先前那般精神矍鑠,此刻看起來越發蒼老有些疲憊,卻也多了些許輕松神色

從身畔走過時,波瀾不驚的虞世南終究還是沒忍住,抬頭看了一眼謝逸,目光中多有期許鼓勵

謝逸禮貌點頭示意他并未多想,只以為這是一個老領導退休時,對青睞的后輩些許鼓勵

然后在有心人眼里,這一幕意義非凡

許多智謀高遠之人頓時明白過來,為何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可以進入弘文館,因為里面剛剛走出去一位垂暮老人

岑文本和蕭瑀第一時間便意會,蕭瑀眉頭微皺,似乎有些擔憂;岑文本卻神色如常,臉上還有一抹若有若無的微笑,或許這與他身在中書消息靈通有關

工部尚書杜楚客的神情就有些復雜了,他的思維略微慢了一點,但終究還是推敲出來龍去脈

幾個月前,虞世南前往江都,歸來時路過洛陽面圣,想必那時就向皇帝請辭了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李二陛下便開始物色替代者

毫無疑問,這個替代者是出身陳郡謝氏的謝逸,當年的過江四大僑姓,“王謝”曾為天下首屈一指的名門南方士族能夠認可

唯一的缺陷便是年輕,但如果皇帝有意支持,加以培養,那就不同了所以中秋文會上李二陛下有意讓謝逸名滿天下,然后借著護駕有功加封為弘文館學士

那時候,皇帝已經看準了這步棋,布好了局

不得不說,高明啊

如果是現在提出遷謝逸為弘文館學士,阻力肯定會很大所以皇帝提前悄無聲息便開始布置

當時誰也沒想到謝逸的官爵有此等意義,既然無關緊要,又是救駕后的恩賞,誰會冒著觸怒龍顏的可能,輕易反對?

結果,而今已然坐實了謝學士的名頭,生米已成熟飯

也許這才是皇帝重視恩**謝逸的真是原因,而非是其才學出眾,醫術高明之故,至少不全是

可以預見,作為南方士族的代表,謝逸將來的前程很遠大,地位也很重要可魏王殿下不僅沒有籠絡此人,反而多加“謀害”,如此與圣意相悖,是否有風險呢?

杜楚客心中不由開始思量,要不要勸阻魏王李泰……

虞世南辭官,算是貞觀十二年,朝堂第一聲響動,讓不少睡眼惺忪的朝臣徹底醒了過來

不少人還沒回歸神來,禮部尚書王珪出列了

“陛下,臣有本奏”

“叔玠所奏何事?”李世民客氣稱其表字,微笑著詢問

王珪躬身道:“陛下,三品已上遇親王于路皆降乘,非禮,請廢之”

此言一出,朝堂上等若響起一聲驚雷,讓所有人心頭一震

禮部尚書的意思是:三品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需要下車馬避讓行禮,這事不符合禮制,請求廢除

話音落地,魏王李泰心里便猛然咯噔一下

原因有二,其一,最近一段時間,自己是這項規定的最大“受益者”;其二,王珪是自己的老師

王珪突然提出這么一個請求,意味著什么呢?

李泰尚在猜疑,御座上的李世民卻微怒道:“卿等自覺尊貴,欲輕視朕的皇子兄弟嗎?”

“陛下,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以上皆為九卿、八座;依禮,為親王下車馬行禮,確實不合適”這次,說話的卻是善諫的魏征

謝逸遠遠瞧見,心中不免猜測,看來很多人不喜歡這條規定

廢除也好,李淵和李世民兒子都不少,大唐的親王一抓一大把遇到一個便得下車馬委實費事平素還好,遇到雨雪天,豈非是自找苦吃?

李世民眉頭皺起,不悅道:“人之壽數難料,萬一太子不幸早亡,誰能知道哪個皇子他日會成為儲君,為卿等君主?而今怎么能輕視他們?”

李泰聽到這番話,心中不由波瀾起伏

可見父皇堅持,不想不讓步,如此也好,親王在禮節便不比太子差多少至于朝臣們的怨懟,往后自己低調謙虛些就是,盡量免除重臣行禮,似乎還能落下謙和平易的美名

還有父皇提起,萬一太子早亡……

是啊上個月太子遇刺,不就險些喪命嘛,能不能坐上龍椅,還得看命數,看運氣如果太子運道不好,倒臺或是早早喪命,那么……

李泰心中剛泛起一絲念頭,王珪便躬身正色道:“陛下,自周以來,帝位爵位皆是父死子繼,長幼有序,而非兄終弟及;此舉是為杜絕皇子覬覦儲位,堵塞禍亂之根源,保障江山穩固,為政君王當深以為戒

之前太子殿下雖然遇刺,卻僅是受傷,身體康健無虞,且太子妃有孕,東宮即將有子嗣依禮制,國祚傳承有序,還請陛下慎言”

……(未完待續)

如果覺得“”不錯,請


上一章  |  唐朝敗家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