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三國一路人卷三 第一百零六回 西塞烽煙(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本三國一路人 >>我本三國一路人最新章節列表 >> 卷三 第一百零六回 西塞烽煙(七)

卷三 第一百零六回 西塞烽煙(七)


更新時間:2017年01月16日  作者:水瓶座·杰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水瓶座·杰 | 我本三國一路人 
快捷翻頁→鍵



熱門、、、、、、、、、

對比起弓弩,火槍最大的優勢是什么?

是殺傷力?是射程?還是射速?亦或是好像都有?

但如果讓陸仁來回答這個問題,陸仁的回答是對使用者體能的低需求與低消耗。這么說吧,弓弩為了達到所需的殺傷力與射程,就必需要加大弓臂與弓弦的張力,可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會極大的加速使用者的體能消耗速度,甚至到了某個程度的時候,使用者都將會無法拉開弓弦或是弩弦。

但是火槍卻并非如此。對火槍的使用者來說,他們的基本任務就是換彈、瞄準、扣動扳機,其體能的需求與消耗量都是相對較低的。再說得不客氣點,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拿了弓箭,詁計對旁人也很難形成威脅。但如果是給了他一把手槍……呵呵吧!

陸仁會執意的把火槍給整出來,以上算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夷州初時人口基數少,可以得到的兵力十分有限,再想從有限的兵力中整出強兵就更有限了,所以就必需要在武器裝備上大作文章,盡可能的提升己方的戰力數值。

然后,陸仁手上的火槍其實很早就開始研發,最早的時候陸仁也只是把目標給訂在了火繩槍和燧石槍上。但是隨著手上的工業條件與各方面的改良一步步的到位,最后終于在幾年前將第一代正式使用的火槍定型為現在的這種樣式,并且開始諸步的對部隊進行換裝。

可能有人就會說了,你陸仁有火槍都好幾年了吧?為什么早不拿出來使用?其實這個問題可沒有想像得那么簡單,要知道任何一種有時代意義的武器在出現之后,很可能都會引發戰術上的變革,作戰部隊都需要進行相關戰術的研發與調整。要是覺得自己手里的家伙好就認為可以在戰場上肆無忌憚……對不起,你那是在送死。

陸仁是穿越者,很清楚新型的武器出現之后就需要相關的戰術調整,因此也才會有幾次對火槍使用的數據收集,然后把這些數據扔到夷州的軍事學院里,讓教官和學生們根據這些數據去研究相關的戰術,同時還有對換裝的部隊進行相關的訓練。而這些都不是短時間之內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所以一直是到早些時候,夷州的火槍兵才算是初步成型,頭批的幾千人也分派去了幾個軍團之中聽用,并且在這個時候真正的上了戰場。

對此多半又會有人嗤之以鼻,說你拿了槍對準人扣扳機不就行了?還想那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干什么?對不起,事情遠遠沒那么簡單。而說這種話的人,又知不知道在現代的軍事學科里面有著諸如火兵點、散兵坑、交叉火兵分布等等的考量?在這些東西沒有完成,或者說沒有達到某個水平之前,陸仁又哪里會輕易的就把好不容易才組建起來的精銳部隊投入戰場?

就拿現在的西塞山戰場來說吧,兩千火槍兵的交替射擊,其火力覆蓋面就是有講究的;而六挺架在不同角落的手搖式加格林,也是在利用其現時點最兇猛的火力達成一個火力交叉網,打得遼東兵根本就無法靠近城寨。

其實到鄧艾動用這兩千火槍兵的時候,鄧艾手頭上原有的四千士卒已經是傷亡過半,而且在連日的高強度作戰之下都已經疲備不堪,畢竟他們面對的是三萬遼東精銳,其中的兩萬還是公孫淵本來打算用來攻打菊花港而訓練得善于打攻擊戰的步兵。另一方面,西塞山的這個城寨只是個小小的城砦,防守力度不是很高,四千人堅守一個這樣的城寨,打了這么幾天下來可以說都打到了一個極限。再不動用這些精銳的火槍兵,鄧艾甚至都沒把握能再堅守下去。

而兩千火槍兵的參戰,馬上就把戰局給拉了回來。這種事在近代戰史上其實很常見,就是堅守某處的人員,在依靠良好的武器,地型的情況下,往往可以以少量的兵力堅守住。

總之,西塞山的戰局算是穩住了。鄧艾固然是大大的松了口氣,而另一邊的公孫淵,在其心頭也涌上了一陣陣的陰云

西塞山城寨那里將領優秀、兵力還算充足,糧草器械無憂,主要還是看鄧艾能不能把公孫淵的三萬大軍給牢牢的釘在西塞山腳下上。

簡單點說,戰事打到現在這個份上,遼東已經是陸仁下一步必須要占據的地方。現在遼東三萬的精銳部隊被卡在了西塞山,就是一個聚殲遼東主要有生力量的良機。如果錯過這個機會,使公孫淵把三萬多遼東精銳帶了回去,那接下來的遼東攻伐戰有很大的可能會陷入一個曠日持久的戰局,對陸仁一方來說是極為不利的事;反過來說,如果借此機會把這三萬多遼東精銳一口氣全部吃掉,遼東就會乏兵可用,陸仁一方在進行攻城戰時也會變得相當容易。說得夸張點,搞不好介時陸仁對遼東完全可以“傳檄而定”。

因此,西塞山下的這場仗,陸仁的最理想定位是殲滅戰而不是擊潰戰。只是單憑鄧艾的封堵就想殲滅公孫淵的三萬余眾顯然是不太現實。想完成一場漂亮的殲滅戰,必須要有一定規模的大兵團配合才行。所以荀彧建議陸仁馬上從菊花港出兵,趁公孫淵不備堵死公孫淵向北繞道的進路,同時在命令甘寧在留下一定數量的艦隊在遼東沿海威懾的時候,馬上調集主力登陸,趁著公孫淵還沒有作出什么大的反應之前趕上去。

綜上所述,慕容紫英的七千騎兵用兩天的時間趕到西塞山,同時以一個小遷回行動堵住公孫淵的北上道路并不算是什么難事,關鍵還是在于甘寧的主力部隊能不能及時趕到戰場。

慕容紫英的七千騎兵以一人雙馬的狀態出擊之后,于次日的中午時分,甘寧方面的近萬人馬趕到了菊花港,接手了菊花港的防御。然后在初步的分拔之后,終于拉出了一支七千人的機動精銳部隊,于次日在甘寧率領下趕赴西塞山戰場。

考慮到戰術方面的需要,這七千步兵除了運輸輜重的車輛之外,還額外的配置了兩千多輛板式馬車來作為運兵車使用。這種馬長三米、寬一米七,由雙馬拉動,車上可以乘坐十余人而不顯擁擠。相對來說車身的制造工藝要求并不高,而且在使用了夷州的橡膠車輪與金屬輪軸的情況下,也比漢時一般的車輛要結實耐用得多。

其實夷州很早就開始使用這種板式四輪馬車進行常規的貨運,在呂玲綺率軍來到北境時也把這種板式馬車帶到了北境來使用。由于戰亂之故,北境百姓背井離鄉者極多,菊花港方面要安置大量的百姓,同時還要盡可能的與一些游牧部族進行互市聯系,錢糧運輸任務繁重,這種比較適合遼西平原的板車就被大量的復制。

當然原版與復制貨之間的區別還是有的,主要體現在夷州兵團正式任務所使用的是夷州本土出產的橡膠車輪與金屬輪軸,非正式任務用的則仍是北境的木匠們所制成的木制的車輪與輪軸。

而這種板車除去運輸之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一但臨敵,車上的士卒在跳下馬車之后再將諸多的馬車首尾相連,這就可以成為簡易的木制柵墻。而在必要的時候斬斷馬韁,再把馬車車身側立起來,那一米七的寬度立起來后就是一米七還有多的高度,一般的游牧騎兵根本就跳不過去。而結實的車底板,也完全可以抵擋住游牧騎兵所慣用的輕弓小箭。

給七千步兵配上兩千多輛板式馬車的目的很簡單。十人一乘的馬車,其行進速度肯定要比兩條腿走的速度快得多,再于雙馬拉動之下,無論是人力還是馬力都能夠保持著比較充沛的狀態。

這種步兵行進的方式,陸仁很早以前就已經有設想過,而一直沒能實施,主要是因車雖然不難造出來,相對應的馬匹卻是個比較大的問題。這次能夠實施,則是因為最近的時間里打了好幾次的仗,馬匹一直是夷州兵團重點繳獲對象,因此這時的夷州兵團已經有了相對充足的馬匹來組建這樣的板車運輸大隊。兩千多輛板式馬車需要五千匹馬左右,這時的菊花港完全拿得出來。

除此之外,這次對板式馬車的取用,陸仁還有一層試驗與演練的目的在里面。陸仁后面的目標是要攻討遼東、扶馀,甚至很可能還會時不時的就要與遼地北面的游牧部族交戰。這些游牧多以輕騎為主,夷州兵團雖然有著力發展騎兵,但步兵的主力地位卻無法動搖。而以步兵與游牧騎兵交戰,一但在荒漠與草原地帶,步兵單靠兩條腿去走顯然不夠用,全員騎兵又很不現實,再者在后勤補給方面也是個很大的問題。

想來想去外帶查來查去,陸仁在雪莉的提議下,借鑒了羅馬帝國的步兵軍團作戰方式。羅馬帝國的步兵方陣在歷史上有著很濃厚的一筆,其中有一條就是幾乎每個或每隊方陣步兵都配備有一乘或多乘的小型廂車。平時在行進時,給養與裝備都放在車上,人是拉著車子輕裝前進,到臨戰時才從車上取下裝備準備作戰,或是在扎營時取下給養補充體力。而在行軍途中,大可與隊友輪換拉車,或是干脆用收繳來的畜力拉車前行,兵員的體力也因此得到了保存。

陸仁就是看中了這一點,因此大力的發展手頭的這種板式馬車,現在夷州步兵的配置是每一什一輛并配置雙馬。長三米寬一米七的車身不但完全可以坐得下一什,還可以放置充足的隨什給養與裝備。另外板車雖然是敞蓬式,但車上配有帆布與支架。遇到雨雪天氣,把支架支好再覆上帆布,就是一個簡易蓬式馬車。

閑話少說,只說甘寧帶著這七千步兵兵出菊花港,開始快速的向西塞山行軍。而此時的西塞山那里,鄧艾對公孫淵的阻截戰已經打了好些天了,雙方也是越打越出真火。

頭幾天的戰事一過,公孫淵就算是再笨也知道自己的時間已經是越來越緊迫,所以到后來幾乎是晝夜不停的對西塞山城寨發動強攻,大有利用自己兵多的優勢輪番上陣,用疲憊戰術把城寨中的“兩千”夷州兵給累死的想法。

鄧艾見公孫淵中計后已是越陷越深,心中自然是喜不自勝,尤其是這天收到了來自菊花港方面的消息之后,他們也是越打越狠。最后狠到了一個什么程度?是鄧艾下令把自己艦船上的火炮給拆了十門便于運輸的輕型火炮送到西塞山城寨上來……重型的不是不想,實在是山道上不太好運輸。

雖說是輕型火包,可是十門25厘米口徑的前膛火炮,在那狹隘的山道上一起發威也不是鬧著玩的事。每日但聽得炮聲不斷,遼東兵的傷亡數字激增,很多時候炮聲一響,遼東兵都不知是該往前沖還是向后退。時不時的十炮齊發,距離城寨五百多步的地方就會出現一個兵與兵之間的斷層,夷州兵的仗也因此是越打越輕松。

唯一叫苦的是荀惲留給鄧艾的那五百多人的運輸隊。鄧艾是打得爽了,可是彈藥的消耗那是鬧著玩的?幾十漢里的山道,車輛上的東西裝多了會很難前行,再加上鄧艾這些“海軍陸戰隊”幾乎就沒有馬匹畜力,運輸東西全得是靠人力推拉車輛,甚至是肩扛手提!可是為了滿足彈藥消耗,運輸隊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硬著頭皮的上!

又過了數日,慕容率領的七千精騎突然在公孫淵的北面出現,而且并不急于交戰,而是從容不迫的封鎖了公孫淵往北繞行的道路,然后才分派出幾支小股的騎兵部隊對遼東兵進行騷擾式的游擊。直到這個時候公孫淵才如夢初醒,大呼中了奸計。

只是這時知道中計了又能怎么樣?多日的攻堅戰打下來,遼東兵軍力早已疲憊不堪。另外遼東兵的給養不足的弊端已經顯現,遼東兵也開始變得人人心慌,因此盡管仍有近萬的遼東戰騎,但想沖破北面慕容紫英七千精騎的封鎖卻很難很難。

又過了幾天,甘寧率領的七千步兵抵達,三方聯手之后成合圍之態,以嚴整的陣容把公孫淵往西塞山山道上逼。此時雙方的兵力夷州其實仍處在劣勢,但夷州方面士氣旺盛、軍力充足,反觀遼東兵卻已是疲兵、半饑之兵。因此到決戰打響之時,遼東兵幾乎是成片成片的投降。

打到后面,公孫淵自知無力回天,只能是帶著自己的三百親衛精騎向北面突圍。也是公孫淵運氣好,沒有碰上什么的硬手。而雙方交手不久,慕容紫英悄悄的授意部下有意的避開了公孫淵。換句話說,慕容紫英這是在按照陸仁的命令,有意的放公孫淵離開。

會這么做的原因是陸仁明白自己在短時間之內雖然有可能占據遼東,但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消化掉遼東。如果強行占據遼東,陸仁手頭各處守備力量就會不足,這對既要防備北方游牧,又要防備曹操可能會在后面捅刀子過來,這對陸仁一方來說可是很致命的。

在這種情況下,一戰殲滅遼東的有生力量也就行了,至于公孫淵,還是找個機會放他逃回遼東比較好。遼東與三韓、鮮卑相接,公孫淵若是戰死,遼東局勢肯定會發生動蕩與變故。公孫淵這家伙是很不怎么樣,但畢竟他仍活著的話,對鮮卑、三韓就仍有一定的制壓能力,遼東局勢也不會因此而大亂;退一步來說,即便是鮮卑、三韓見公孫淵實力大減而蠢蠢欲動,遼東這里由于有公孫淵領頭,局勢也不至于會亂得不可收拾。

陸仁需要的是一個由單一勢力坐鎮而相對穩定的遼東,并不是一個勢力錯綜復雜且亂成一團的遼東。簡單點說,只擺平一個公孫淵,遼東會比較好接手,其他的勢力由于之前沒能插腳進來而沒有什么根基,在陸仁搞定遼東之后,這些錯綜復雜的勢力也會比較好擺平。

但如果遼東大亂,陸仁這里又不能馬上去占據遼東強勢入主,被那些勢力先行一步并養成了一定的氣力,那么接下來陸仁要消化遼東的事就會變得很麻煩。因此在現時點,陸仁暫時還不能要公孫淵的命。

又是數日之后,各路人馬分陸海兩路,海路押著兩萬多遼東降俘到了菊花港,然后直接從菊花港調派船支,把這兩萬多遼東降俘送去夷州當苦力。陸路方面沒帶降俘,但卻帶著五千多匹繳獲的戰馬返回了菊花港……

(馬上快過年了瓶子這里趕稿子也是感覺有些越趕越亂唉!)(未完待續。)

推薦本章到:


上一章  |  我本三國一路人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