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三國一路人第二百零一回 新城始建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本三國一路人 >>我本三國一路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零一回 新城始建

第二百零一回 新城始建


更新時間:2016年05月01日  作者:水瓶座·杰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水瓶座·杰 | 我本三國一路人 
投推薦票:


“我這尼瑪是在玩《帝國時代》,得慢慢的把村落升級成城鎮。↙八↙八↙讀↙書,.※.o◇”

話雖然是這么說,但現實畢竟不是游戲。在游戲里面,只要收集到足夠的資源并且滿足相應的條件,點選一下升級選項就可以了。可是在現實中嘛……

村落是新城的基礎,只是等陸仁來到這里之后,馬上就發覺村中的住房和道路其實都很不怎么樣……盡管到了某個時候肯定是要拆的,但陸仁也不想太過隨便。對陸仁來說,大家住得要是不好,那么就沒有好的休息環境來恢復體力;道路不好,那就意味著原材料與各類給養物資的運輸會因此而受到影響。所以陸仁馬上就作出了調整,把正在進行新城區地基修建的人員與物資抽調了一部份出來,改為改善村中的居住環境與交通道路。

另外陸仁還要求在村中修建一所學堂,把現時點村中居民的孩子們全部集中起來進行“義務教育”……孩子們讀書時的所需的花費全由他出,連飯錢都包!為此陸仁還特意召集村中居民召開了一次“擴大會議”,反正就是半強制性的要求所有六到十二歲的孩子必須得去學習,家中有困難需要孩子幫忙做事的視情況給于一定的幫助與優待。

其實在那個時候自己的孩子有免費的書讀,此外還能包下兩頓飯,誰又會不樂意?這“擴大會議”一召開之后,甚至有人提出能不能把年齡段能不能再擴大一些,似乎還有不少已經成年并有了子女的人都想讀書,反到把陸仁給整得頭大不已。也就是陸仁反應也快,最后是把所謂的“義務教育”的年齡段重新細分了一下。具體情況是:

六至十二歲的孩子享受全額“義務教育”,全日制學習。時間的安排用現代時制是早上八點到十一點是上午課,十一點至十二點大食;下午一點至四點下午課,四點至五點小食;然后放學。這個年齡段要求務必來學堂讀書。

十三至十八歲的青少年因為基本上都已經開始做事,所以只能是上午做工,下午去上半天的課。而且并不強制。來讀的可以照顧小食,也就是一頓晚飯,不來讀的則隨你便。

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陸仁的安排是開辦夜校!來不來全憑自愿。學費當然可免,但飯就不包了。還有就是這三個年齡段之間是有遞進性的。比如說學堂開課后,頭一年已經十二歲的孩子只能吃一年學堂飯,但在次年仍然可以讀半日課,以此類推。

別的不說什么。這夜校一開陸仁還得去考慮照明上的事那。那年頭可沒電燈,單憑火燭火把一是危險,二是會把大家的眼睛搞壞。最后陸仁干脆從甄氏那里調集了一批玻璃制成了防風油燈再輔以水銀玻璃鏡,光亮程度到是沒了問題。

至于黑板和白石灰筆都是小事情,不難解決。

另外該學什么陸仁也考慮了一下,最后是決定先教會讀書認字也就行了,什么圣賢書大道理之類的就不去管他。其實來這里讀書的都是些平民,家境稍好一些的都會送到夷州小城那邊正式的書院里去,也就是說肯送孩子來讀書多數是不想當“睜眼瞎”而已。

但陸仁也作了一個不同的選擇,就是從產業人員中專門抽調了幾個精于計算的人出來。好歹要把加減乘除這些初步的數學教下去,再就是要教會用算盤。簡單點說,陸仁也就是把小學一至三年級的課程給安排了出來而已。

到不是陸仁不想多選,他自己甚至想把相關的物理、化學這一類的東西給搬出來。只是如此一來,這小村的規模完全就吃不下來。孩子們真要是需要進修的話,還不如直接送到夷州小城那邊的學院里去,所以陸仁在幾經權衡之后還是作了罷。也別說陸仁沒用,這尼瑪就算是在現代社會,一般的落后村莊里面不都還沒有初中以上的學校嗎?

接下來這個基礎小村就熱鬧了,選地、修路、建房。處處忙得不亦樂乎。陸仁自己則躲在房里準備了一些數學與幾何學的課本并詳盡的解釋給幾個選調出來的“數學老師”聽,因為這玩意兒在修建新城的時候隨時隨地都要用到。

本來以為會很難教,結果卻是一點就通。說起來陸仁挑出來的這幾個人早先也是船塢中的工匠,真要算那些幾何題一點不差。再怎么說人家可天天和材料計算什么的打交道!至于教識字的老師就不難找,挑了幾個稍微上了點年紀讀了不少書卻又沒什么名氣的書生出來就行,而這樣的書生,鄭玄那里隨手一抓就是一大把。

忙了幾天之后,陸仁在這天自己回房往床上一躺有氣無力的嘀咕道:“就先這樣吧,累死人了啦!”

累歸累。陸仁心里卻知道累的值。按他的想法,現在所執行的教育方式在將來會為夷州培養出后續的人才。或許現在陸仁所使用的這種方法在見效之后并且流傳出去,其他的世家會效仿一二也說不定。

誰都知道人才是成事的根本,而有著眾多優秀人才的家族無疑就會是強大的家族。因此但凡是有遠見的宗主都會重視這種能為家族提供優秀人才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老早就有家族在使用,像荀氏的穎川書院就是一例。之所以說是效仿,指的并不是人才的培養方式,而是這種教育方式的維持方式,即陸仁這種“義務教育”的經濟提供方式!

那時的讀書學習可以說是士族的專利,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你沒錢讀不了!筆、墨、竹(紙還沒有推廣,帛又太昂貴)、硯,哪一樣不要錢?再加上書院的維持、教書先生們的生活用度,這些都是要學生們掏腰包的。

當然,也有些大家名儒本身家境富裕,不在乎這些或是為了自身名望之類的因素會免費收幾個寒門士子當學生,比如說劉備是盧植的學生就是一例,只是盧植并不怎么喜歡劉備這個學生,會不會是與劉備太窮有點關系?

但那必竟是極少數。真正由家族拿錢出來興辦并且維持書院的運作,這種情況據陸仁的所知根本就沒有。就算是同族之人,拿不出學費因而沒能讀書的也極多。有名的荀氏都有不少這樣的情況。

陸仁所做的就是想打破這種情況,把學費支出從個人的經濟擔子上轉交到家族上來,但他為什么要這樣?

家族想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能維持得了人才培養上的支出,就勢必要進一步的從增強家族經濟實力上來著手。而增強家族經濟實力又要如何去做?單憑當官的幾個頭面人物?憑那幾畝地種出來的糧食?遠遠不夠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傳統的地主官僚型轉變成商業集團型(瓶子在這里PS一下,怎么會突然想出這種詞來?),只有這樣才能為家族提供強大的財力。

再反過來,家族本來只是為了培養人才而重視商業,但是當人才培養成型時也會發現同時擁有了強大的財力,而大量優秀人才的涌現又能令家族的實力大幅度提升。再把這些人才投入到相應的領域里去……這就是一種良性循環。

陸仁作過這樣的設想,陸氏宗族從自己這里開始使用這種短時間內看不到什么效果的方法,只要自己的后人維持下去,大概三到五代人,陸氏就會出現足以傲視天下的家族人才優勢,到那時陸氏一族無論在任何方面都強過其他家族太多。而其他的家族只要一意識到這種重視商業,并利用家族財富來培養人才的好處時,自然就會紛紛取用。

再進一步,當時的社會主流格局就是家族型。當一個又一個的家族轉成商業集團型,緊跟而來的就是整個民族的觀念改變。到那時君王們再想搬那套變味的儒家思想出來愚民恐怕就已經沒什么用了,隨之而來的就會是一個商業帝國的形成。

不過陸仁也有想過,歷史上的唐、宋其實就屬于商業帝國,只不過“帝國”不夠徹底,最終卻還是走上敗落。為什么會如此?陸仁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社會學家,唯一能想到的應該還是那句“絕對的權力帶來了絕對的**”,對此陸仁還卻想不出什么解決的方法。而且在這樣的時代推行民主顯然不太現實。陸仁心中有一個退而求其次的腹案,只是他自己都還沒能完全把握到該如何去做。再進一步,當時的社會主流格局就是家族型。當一個又一個的家族轉成商業集團型,緊跟而來的就是整個民族的觀念改變。到那時君王們再想搬那套變味的儒家思想出來愚民恐怕就已經沒什么用了,隨之而來的就會是一個商業帝國的形成。

不過陸仁也有想過,歷史上的唐、宋其實就屬于商業帝國,只不過“帝國”不夠徹底,最終卻還是走上敗落。為什么會如此?陸仁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社會學家,唯一能想到的應該還是那句“絕對的權力帶來了絕對的**”,對此陸仁還卻想不出什么解決的方法。而且在這樣的時代推行民主顯然不太現實。陸仁心中有一個退而求其次的腹案,只是他自己都還沒能完全把握到該如何去做。(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我本三國一路人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