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三國一路人第八十二回 些許歪招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我本三國一路人 >>我本三國一路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二回 些許歪招

第八十二回 些許歪招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04日  作者:水瓶座·杰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水瓶座·杰 | 我本三國一路人 
“曼成啊,等會兒你挑幾個年歲稍長、心性穩重的婦人出來為長,由她們來巡視各組并負責依水漏報時。要不你直接挑幾個人在這里暫管也行。谷種的選取直接關系到秋后的收成,你我都不想在這里就出什么意外。”

李典點頭應下,陸仁則跑去了河邊,將手伸入了河水中。不過陸仁這不是在洗手,而是在試量氣溫。手一入水,陸仁就覺得一股寒意直沖腦門,不由的皺起了眉頭暗自心道:“我還是心急了點啊……按資料上說,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的環境,幼苗發芽所需的最低溫度是十至十二度,最適合的是二十八至三十二度。可現在雖然開了春,天沒那么冷了,但這水溫明顯的還是低了些,我現在把那些稻種就播到地里去沒問題吧?”

雙手再劃了幾下水,陸仁不由得暗自嘆道:“他妹的,要是有溫度計和天氣預報就好了……我勒了個去,想什么呢?還溫度計和天氣預報?這個時代就想這個也太不現實了。”

回轉過身看了看寨中正在浸水選種的人,陸仁多少就有些自我安慰的心道:“算了,雖然是心急了點,時間也提早了點,但我也不是完全在亂來。這回動用的稻種其實只是很少的一部份,就當是在臨陣磨槍的先練練手,這點稻種就當作是可憐的炮灰吧。不過話又說回來,天冷了點又怎么樣?野生的那些稻種、谷種還不是要在土里先呆過一個冬天,到來春才生根發芽?這些炮灰種子現在先種下去,一但發了芽不也正好可以提醒我真正適合的時間到了嗎?”

別看陸仁在旁人面前總是一副高人的姿態,可陸仁自己心里清楚,他這個所謂的“東漢農業專家”就算不是冒牌的,也只是個只有理論知識,至少在目前來說還只能是紙上談兵的家伙。但這個事是絕對不能說破的,陸仁也就只能用這些偏門的招數來臨陣磨槍,算是給自己增加一點升級所需的exp。

此外還有件事得說清楚一下。陸仁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在鄄城與范縣交界的地方,在現代也正好是河南省與山東省交界的地方,即河南省的東北部。而這塊地頭在后世屬華北單季稻稻作區,水稻種植面積僅占全國的百分之三。

事實上以河南北部的氣候條件更適合種植小麥或是大豆,實在不行陸仁依舊種植抗旱抗瘠能力強的粟類農作物還能更穩妥一些,但陸仁在反復的斟酌之后還是決定種植水稻。也不為別的,為的是水稻只要種植好了,產量要高于小麥、大豆和粟。

要知道現代華夏水稻的種植面積僅為糧食作物面積的四分之一,但產量卻占到了一半以上。當然這里面還有諸如南方地區常見的二季稻甚至是三季稻的因素,但陸仁相信即便只是一年只能成熟一次的單季稻,在產量上也可以勝過小麥和粟。而且河南這里種植水稻的特點是單季有余、雙季不足,這對陸仁來說就是能夠比小麥和粟更早一些收割入倉,同時也就等于是能讓陸仁的試行屯田更早的見到成績……現在的陸仁的確是太需要一些成績,來向曹操和荀彧證明一下自己了。

一刻鐘的時間并不長,當陸仁從河邊那里轉了一圈回來,一眾婦人這里第一批稻種的選種工作已經完成,而且按陸仁的要求將“良種”與“劣種”盡數分開放置。還別說,糜竺給陸仁送來的這些稻種質量確實很好,至少分出來的“劣種”的數量并不多。陸仁這次是動用了五斛的稻種,劣種的數量大概只有三斗不到。

一漢代斗換算成現代公制是兩千毫升再稍多一點,也就是說這次清理出來的“劣種”是六公升左右,大概是大半袋的大米的樣子。陸仁看看這點米,也不知道這點米夠干嘛的。再掃了一眼這里選種的婦人們,陸仁索性揮了揮手道:“來幾個人,把這點米煮成稀粥,在場的人分著喝掉吧。兩百來人,每個人應該都能分到一小碗。”

在場的婦人們頓時就低聲議論了起來,不一會兒之后有個年約四十歲上下的婦人被推了出來,小小心心的向陸仁道:“陸校尉,農諺有云‘餓死不能食谷種’。這些種子播到地里,好歹也能收上些糧食,就不要煮掉了吧?”

“……”陸仁一時之間竟然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心道:“餓死不能食谷種?可我連‘人相食’的事都已經見識過了!”

想了想之后,陸仁向那婦人擺了擺手道:“放心吧,我不是那種會亂來的人。這些谷種質劣,播種到地里也只會徒費地力而已。讓你們煮掉就去煮掉。”

眾皆無語,不過最后還是按陸仁的命令,把這三斗劣種煮成了稀粥,算是給這些婦人們加了一頓餐。而陸仁這時又喚過了李典,二人又向另一處優先開墾的良田走去。

這里都是屯田軍里最為精壯勞力在翻土拉犁。陸仁激活芯片中的相關資料,蹲下身仔細的查閱了一下翻整好的土壤,微微的點了點頭。站起身時喚來負責這里的百夫長問話,先問百夫長識不識字,回答卻也是意料之中的不識。陸仁對此只能笑笑,從懷中摸出三份圖樣交給百夫長,告訴百夫長粗耕之后要如何細耕、蓋平。至于頭批的稻種播下之后,什么時候才會長出秧苗并生長到適合啟秧的程度,陸仁自己的心里也沒底,所以就沒說出來。

一想到這時的人大多都不識字,陸仁就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個辦法,總不能什么大事小事屁事都得自己親自來看吧?自己又哪里有那么多的精力?想到這里陸仁就向李典問道:“曼成,你手下有沒有識字的人丁?”

“現在我身邊沒有,不過陸兄要用的話,我可以去我族中叫幾個來聽用。”李典的李氏在山陽巨野可是個大族,歷史上李典在曹操掃平河北之后“遂遷部曲宗族(一)萬三千余口居鄴”,陸仁現在只是要幾個有文化基礎的人,太簡單了。

陸仁點頭道:“那就好。我帳中的些種稻心得,等你的人叫來之后,就由他們依竹簡上的所寫下的事項來做。”

“諾!”

陸仁掃了幾眼發覺那些個屯田軍里有人不以為然,當下臉色一沉喝道:“世間諸事皆有其法,農桑之事亦有其術,并非你們想得那么簡單!如果讓我發現你們有誰敢不依術而行,亦或是陽奉陰違不按我說的做,這軍棍打下來少則五十,多則上百!!”

“……屬下領命!”

陸仁皺了皺眉,又稍稍搖頭嘆了口氣,一時間也不知道說什么才好。正在這時,婉兒來到了陸仁的身邊輕聲道:“主上,回帳用飯吧……”

“嗯!曼成要不要一起去用點?”

李典連忙搖頭,心說你以為人人都像你起來得那么晚?他這早都吃過了。客套了幾句,李典便發付身邊的一個侍衛騎快馬去鄄城找族中子弟來此,同時也請陸仁先回帳休息,這里巡營視查的事有他在,讓陸仁放心便是。

陸仁點點頭,帶著婉兒回帳用飯。才剛剛吃了一點,忽然有人來急報道:“啟稟陸校尉!正北方向有一只兵馬正向我軍營寨開來!”

陸仁嚇一跳,急問道:“可有旗號!?若無旗號那豈不是流寇?”

李典這時趕入帳道:“不是流寇不是流寇,是范城守將夏候元讓的三百騎。陸兄,夏候元讓任折沖校尉,職在君上,依例我等當出營相迎。”

陸仁撇了撇嘴,心說都是校尉,怎么我就矮別人半截?不過站在某種立場,陸仁也不想得罪曹操最信任、最親近的獨眼龍……不過這個時候夏候惇還沒瞎。

當下陸仁便起身整理衣著準備出帳,在整衣時陸仁又順便查閱了一下資料,心中微感奇怪:“不對啊,夏候惇這個時候不是應該和曹操一起去攻打呂布了的嗎?怎么守在范縣?他不去從征呂布就沒了他的招牌獨眼龍啊!到是程昱老老實實的呆在東阿沒動。”

雖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但陸仁一向是想不通事就不去多想。整理好衣衫,又吩咐婉兒先回自己的小帳,因為過一會兒夏候惇可能會來自己的大帳小坐也說不定。做完這些,陸仁與李典帶著一百警戒軍士出了營,趕去渡口那里等候夏候惇。

說起來這個時候的陸仁還真不認識夏候惇。本來按原有的歷史進程,夏候惇在曹操攻伐徐州時以東郡太守的身份留守濮陽,陳宮反叛的時候荀彧向夏候惇求援,夏候惇就帶兵離開濮陽趕去了鄄城。也就是說陸仁在跟著曹操和郭嘉來到鄄城的時候,本來是可以見識一下夏候惇的,但這時可能是發生了一點變化,夏候惇這時沒有留在鄄城,而是去了范縣駐防,所以陸仁就一直沒有和夏候惇見過面。

現在見到了面,夏候敦對陸仁沒什么反應可言。因為對陸仁來說夏候敦是個古代名將,碰上了自然會比較留心;但對夏候敦來說,陸仁只不過是個尋常的官員將校而已,那夏候敦又哪里會多過的去留意?唯一有點映象的,卻還是之前陸仁去徐州購回糧草的事。

反正夏候敦這會兒只是出于禮貌,向陸仁行了隨意的行了個軍禮便直接開口詢問,陸仁對此也只能心中暗嘆,心說難怪在這個時代那么多人把名望看得比什么都重,甚至會到那種“為聲名不惜舍命”的地步,現在陸仁真的是體會到了作為一個寂寂無名者的悲哀。

(夏候惇的“惇”字五筆字庫里沒有,切來切去的實在是不方便,所以就用“敦”字替代了,相信大家能夠理解。以后還有個張郃,就直接用“合”了。)

《》和《》以及《》和全文閱讀來源于互聯網相關站點自動搜索采集,僅供測試、學習交流和索引服務。


上一章  |  我本三國一路人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