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很清楚,歷史上建奴正是崇禎七年從宣府入寇大明腹地……現在看來,時間恐怕要提前了。
“團山堡并無危險,建奴不會打遼東。”張力輕飄飄地說了這么一句話,頓時讓高元良驚駭莫名。
一般來說,建奴打大明,也就是打遼東。這些年,每年遼東都有戰事……
“大人,你是說建奴要效仿崇禎二年,繞道朵顏衛,從宣府入寇?”
“正是!”
高元良沉吟片刻之后,神漸漸清明起來:“大人,咱們團山軍又該如何應對?”
張力不假思索,正道:“國無道,又與百姓何干?!”
高元良猛地一驚,大人這話的意思是——朝廷爛透了,可是百姓無辜呀!
也就是說,大人要救大明百姓?!
高元良一抬頭,看見了神堅定的張力,心中也開始激動起來——團山軍,要打大仗了!
盧象升在歷史上原本在崇禎六年一飛沖天,因為“剿賊”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
他所執掌的地區號稱“東南五省”,與歷史上三邊總督洪承疇所執掌的“西北五省”成為兩張包圍農民軍的大網。
事實上盧象升與洪承疇都是人才,洪承疇人品雖然低劣,但不得不承認也是知兵之人。
所以崇禎六、七年的時候,農民軍日子很難過,可惜——
張力穿越而來。歷史的車輪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張力萬萬沒有想到,當初為了復職而“陰”了一把祖大壽。導致的結果是崇禎非常擔心祖大壽“通敵”,將三邊總督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
空下來的三邊總督之職。崇禎讓盧象升接替。不管是總督“東南五省”,亦或者節制“西北五省”,盧象升都已經相當于后世大軍區的總司令了。
從崇禎二年的京師戒嚴,盧象升以大名知府募集萬余人勤王,到現在短短四年時間,他在官場上簡直就是坐火箭一般嗖嗖嗖地往上升,成為了崇禎朝少見的特例。
盧象升不行賄,不結黨,不拍馬屁——他所憑借的。乃是自己的才能與努力。
在這個黑暗透頂的年代里,不管是周延儒,亦或者溫體仁,都不敢對盧象升的“青云直上”冒出半點雜音——
因為人家靠的是戰功!
上天似乎特別鐘愛盧象升,既給他生了一張頗為俊美的容貌,又給了他一身“文武雙全”的能力——在崇禎朝所有的以讀書、考試而“兩榜進士出身”的文官中,他是唯一一個身懷武藝的人。
盧象升親自上戰場,身先士卒的這些表現,不但甩了大明朝那些總兵官們八條街。而且他在箭術上的功夫尤其遠近馳名!
盧象升是著名的神射手,好幾次在戰場上,他親自拉弓射敵,百發百中。令敵人聞風喪膽。
當然,明軍制式裝備是火繩槍,火繩槍的射程和準頭壓根也比不過弓箭。明軍大規模裝備火器的原因。并不是什么科技領先,而是無法訓練出大量合格的弓箭手。故而大量便宜的火槍手一起打槍。總也比完全沒有遠程兵器強上許多。事實上決定明清戰爭的關鍵因素,從來都不是火器。而是兵員素質以及背后的非武器因素。憑借著紅夷大炮固守堅城的明軍,也不過是將滅亡的時間拖后了十余年罷了。
不過盧象升最大的才能卻不只是這些騎馬、射箭的技術,而是韜略——他不只是文官武將,而是一個帥才。
此刻盧象升正在宣府張家口堡的臨時總督府內宅中,一個人靜靜地看著一封書信。
在盧象升身邊躬身而立的,正是他的親弟弟盧象晉。
眼下盧象晉的職位雖然只是個小小的“參贊軍務”,不過他在哥哥盧象升的天雄軍中地位卻相當高,一則是他是盧大人的親弟弟,二則他本身也很有本事,倒也不全是因為靠著哥哥的這一層關系。
盧象升仔仔細細地將信看完,反手遞給了弟弟盧象晉,自己則微瞇著眼睛,開始思索起來。
盧象晉接過書信一看,原來信是遼東巡按張力張大人寫來的,信中只說了一件事——
建奴那邊有異動,恐怕將在近期繞道朵顏衛,從宣府入寇大明腹地!
盧象晉將信看完,面露疑惑之,對盧象升道:“大哥,張巡按為何不上報朝廷,而是私下跟您寫信呢?”
盧象升微微嘆了口氣,閉目不答。
是啊,祖大壽年年都向朝廷匯報“建奴有異動”,需要加強防備云云——說到底不過是伸手要錢要糧罷了。
現在張力若是對朝廷奏報此事,恐怕也會如“狼來了”一般,沒人會信,反倒落個“捏造事實,貪圖糧餉”的惡名。
盧象晉看著大哥沉默不語的模樣,也只短短一瞬,便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象晉,我與張大人曾有一面之緣,他胸懷天下,是個杰出的人物。若是其他人說建奴有異動,我也只是將信將疑罷了。可是張大人說建奴要犯邊,那就一定是了。”
盧象晉眉頭緊緊地皺了起來,沉聲道:“大哥,原本您是新任三邊總督,駐地乃是在延綏。您在宣府耽擱已經很長時間了,莫不如咱們赴延綏上任?”
盧象晉這話沒錯,畢竟宣府是宣大總督張宗衡的地盤。盧象升的天雄軍駐扎在此屬于客軍,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原本盧象升在高迎祥被擊潰之后,已經要移師延綏了。可是崇禎害怕高迎祥殺回馬槍,“流竄”到京師去,故而一直讓他在張家口幫助張宗衡協防宣府。
也就是說——朝廷里有人眼紅盧象升升官太快,但是盧象升是靠戰功升職,也不好說什么。既然盧象升任三邊總督了,那么宣大總督絕對不可能再讓盧象升兼著。
有道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若是官做到總督這個級別的,那自然是“三月廉總督,百萬雪花銀”了……
盧象升不貪墨,所以上下級都不喜歡他——在朝廷“袞袞諸公”眼里,盧象升就像一顆“老鼠屎”一樣,硬生生地壞了一鍋湯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