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怪秦百川驚訝,楚老爺子帶秦百川來到的是一間石室,石室并不是很大,充其量一百個平方左右,可堆積的東西卻是不少。左手邊的墻壁上掛著的是一排排鐵膽長弓,墻壁下方堆積著羅列如山的箭矢,右手邊墻壁上則是掛著一米多長的戰刀,這里顯然是許久都沒人過來打掃,戰刀上落滿了灰塵,但在火光的映襯下,那些戰刀依舊是散發出幽幽的寒光。
擋在秦百川前面的是一個寬三米,長十米,高有兩米的矩形方陣,上面被帆布覆蓋看不出名堂,待等到楚甲將帆布掀開,秦百川駭然的發現,這帆布下面藏著的竟是無數一米見方的鐵塊!嘖嘖,單單看這重量,至少要有三噸左右!
秦百川當即便呲牙咧嘴,都說楚家楚老爺子如何有影響,可秦百川發展起來之后并不覺得楚家如何厲害,一直等看到眼前這些東西,他才是打心眼里意識到,以前自己太小看楚家了!單單這近三噸的鐵塊,便足以讓秦百川動容!
三噸鐵塊大概也就是六千斤,用銀子衡量其實沒多少錢,可鐵這種東西在大頌的限制幾乎比鹽還要嚴格,尋常人得到個三五斤左右只怕都要被官府抓去審問,又豈能積累下這么多!更為關鍵的是,那些商人為了攫取利潤還能煮海燒鹽,可鐵又去哪里取得?再加上左右兩側的強弓硬弩以及戰刀,秦百川想不驚訝都不行!
當然了,堆積如山的鐵塊和這些冷兵器也僅僅只是讓秦百川感到驚訝,可當楚老爺子帶著他繞過鐵堆兒,來到正對面墻壁之后,他才徹底的駭然了。這里堆積的東西極為零碎,從左手邊開始是十幾個外觀一致的陶瓷桶,只是在桶身上用漆彩畫上了不同的顏色用以區別,木桶右側堆放著一些足有西瓜大小,圓滾滾的黑色鐵蛋,鐵蛋上還露出一條引信,秦百川當時便蒙了。
“秦小哥,你可知那是何物?”自己的寶貝疙瘩能讓秦百川露出這般表情,楚老爺子更是得意,沉聲道。
“難道是……”秦百川吞了吞口水:“那些陶瓷桶能夠防潮,難道當中裝的是火藥?這些鐵蛋……可是地雷?”
“哈哈哈,秦小哥熟讀《三國評話》,果然騙不了你!”楚老爺子得意的笑道:“《三國評話》中記載,孔明先生征討南蠻之際,便利用火藥制造了地雷,老夫參考民間流傳的說法,依樣畫葫蘆,便弄了幾個火藥炮玩玩!”
“老爺子,這地雷卻又為何沒有用在戰場?”秦百川都幾乎要跳起來了,作為現代人他清楚的知道地雷的殺傷力,有這種東西在,只要在城外埋上幾排,什么大真、大銀鐵騎,碰上就是死,挨上就是亡!
“中看不中用的東西,怎能用在戰場?”楚老爺子似乎也挺無語,道:“《三國評話》里說,孔明先生火燒藤甲兵,便讓人埋了地雷,上覆石塊,以竹竿保護引信,地雷點燃之后天崩地裂石塊便會如同雨點一般……哎,可惜,孔明先生智慧如妖,可老夫研究數年始終不得其法,這引信點燃之后除了嗤嗤作響,冒出濃烈的黑煙之后便再無建樹。”
“這是……半成品?”秦百川稍稍冷靜下來,盯著黑鐵蛋子遲遲不愿挪開目光,相比于兩側的弓弩、戰刀,秦百川對這東西的興致顯然是更高。咬牙在心中琢磨了半晌,其實相對來說地雷是熱武器當中制作工藝相對簡單的一種,只要摸索出比例配方,應該不會太難……秦百川在那么一瞬間有些恨自己為何不是理科出身,如果當年學了化學,此時豈不是派上了用場?
“秦小哥,這里的東西本來老夫就是要都送給你,要是喜歡那火藥炮,回頭再研究。”楚老爺子顯然對這個火藥炮沒什么興趣,在角落當中沖著秦百川揮手:“來來來,給你看一個好東西。”
秦百川順從過去,一眼便看到楚老爺子手里拿著一個精致的木盒,這木盒寬有七寸,長大概七十厘米左右,楚老爺子神神秘秘的說道:“秦小哥,你見多識廣,可知道這又是何物?”
“這……”秦百川看清楚那盒子形狀,頓時心驚肉跳的道:“難道是……槍?”
“哈哈,錯了!”楚老爺子得意的道:“槍雖然是戰場利器,但太尋常了一些,老夫不喜歡!再說,你何時見過這么短的長槍?來,再給你一次機會。”
“老哥,你那盒子尚未打開,他難不成有透視眼嗎?”楚甲眼球泛白,那長條盒子便是楚老爺子最重要的寶貝,不時的就要拿出來炫耀一番。
“額,老爺子,我說的槍不是你說的長槍……哎,算了,我也不知道怎么說。”秦百川腦海里浮現的是古代火槍的模樣,可一時間竟想不起來到底叫什么來著。
“秦小哥,你來看!”精致的木盒被打開,首先看到的是一段鮮紅的綢緞,再將綢緞掀起,眼前出現的是一條黑漆漆的長管,這長管圓潤筆挺,管身上每間隔一段便放置了一個鐵箍,楚老爺子那一端正是長管的末尾,長管在最后三寸左右的位置先是增粗,隨后變細,最后又變粗,倒像是一個把手,如果撇開形狀來說,這長管更像是一把匕首。
“秦小哥,這回你可是看清楚?”楚老爺子視若珍寶的將長管握在手里,他本是一個不懂武功的老人,可長管在手,他渾身的氣質似發生了改變,甚至于哪怕譚教頭站在對面,他也敢于一戰。
“火銃!”看到實物之后,秦百川忽然想起,當初讀大學之際,他曾跟同學窮游過內蒙,在蒙元文化博物館里他曾親眼看到過這種東西。據旁邊的文字介紹,說火銃這一名字最早由蒙古的達禮麻識理提出,由前膛、藥室和尾銎構成,推動了中國軍事的進步。
“火銃?這名字倒也可以,不過老夫卻將之稱為火筒。”楚老爺子頗有些詫異,見秦百川目光一直盯著火銃,他隨手遞了過去。
秦百川興奮之下連謝謝都沒說,將火銃拿在手里仔細端詳,如果非要形容的話,這火銃可以說成是火炮和現代步槍的集合體,在火銃尾部那增粗部位上打著一個半圓形的小孔,外面帶著一條紙捻,也就是火炮的引信。秦百川研究一會便明白過來,這火銃的原理極為簡單,在尾銎也就是現代手槍槍尾的位置塞滿了火藥團,利用引信將火藥點燃,火藥爆炸之后,再將長管當中的鋼珠兒崩出去,實現射擊的目的。
這火銃楚老爺子相當重視,可在秦百川眼里制作工藝卻實在太粗糙了一些,不過,他心里也是十分歡喜,在冷兵器盛行的大頌,沒有人比他更清楚火銃這種東西意味著什么。
“老爺子,這火銃是你親手打造?”秦百川壓抑住心里的喜悅,這趟楚家之行他的收獲實在太超乎預料了。
“是我和甲乙丙丁四位兄弟一起研制,絕非老夫一人之功。”楚老爺子見秦百川似乎有些懂這東西,將來龍去脈講述出來:“當年在對大真國一戰,他們有一支吹矢戰隊,這支部隊來去如風,每個人手里便拿著一根竹筒,猛然吹氣之下便有小小的鋒矢射出,專射戰馬雙眼……老夫曾得到過一支竹筒,仔細研究之后便想是不是能稍加改動……受了多年的困擾,終于將火藥派上了用場。你可莫要小看這支火筒,鋼柱彈射,十丈之內中者必死,二十丈內中之必傷!”
秦百川沒言語,大頌跟現代測量單位有一些不同,這個時代所謂的一丈大概三米左右,那么楚老爺子的意思便是,三十米內中彈必死,六十米內必傷。秦百川思量一番,楚老爺子這話多少有些水分,這短火銃大概相當于現代的手槍,三十米擊中要害倒是能要人命,否則最多也就是重傷;如果六十米……更別說了,現代手槍射程大概五十米,超出這個范圍火銃估計也派不上什么用場。
“秦小哥,你可是還有疑問?”秦百川的興奮只持續了一小段時間,見他低頭沉吟不語,楚老爺子問道。
“老爺子,我能不能試試這支槍?哦,火筒。”秦百川試探的問道。
“這里不行,出去試!”楚老爺子揮了揮手。
三個人快步走出石室,楚老爺子將火銃的用法一一告訴秦百川,確認無誤之后,老爺子在火銃當中填滿火藥,并用一根專用的木棍將火藥夯實,最后將十幾枚小小的鋼珠扔進了長管當中。
“秦小哥,注意了!”楚老爺子將火銃上的引線拉出,火折子吹出火光,輕聲提醒。待秦百川點頭之后,老爺子點燃了引信。
這火筒火采用的引信是由紙捏造,混合著一些秦百川不了解的化學原料,燃燒起來發出一股刺鼻的味道。等了足足有十幾秒,引信燃盡之后,只聽“彭”的一聲,火銃**出十幾厘米長的火光,秦百川只覺得右臂酥麻,強大的后坐力將他震得倒退了半步。
“秦小哥,感覺如何?”楚老爺子沒注意到秦百川的表情,見十幾枚鋼珠有些射入了樹干,有的甚至崩飛了巖石,老爺子面帶得意之色,傲然哼道。
備注:地雷在歷史上的應用的確源于宋朝,據說當年金軍攻打陜州,宋軍使用埋設于地面的“火藥炮”(即鐵殼地雷),給金軍以重大殺傷而取勝。另外,火器最早在趙匡胤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只是當時火藥純度不夠,導致許多武器沒能形成殺傷力,因此在戰爭中沒有顯示出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直到元末明初,火器才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藥傳入歐洲之后,當地人才對其加以研發、利用,從最早的開始用于治病上逐步轉移到了軍事,真說起來,歐洲火器出現的要比中國晚。本書以大宋為藍本虛擬的大頌,有些不符合史實的地方也無須推敲。
本站僅為網友提供上傳存儲空間和閱讀平臺,所有作品均由網友自行更新和上傳,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本站聯系,本站將立刻刪除相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