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穿越小說
作者:
書名:__
諸葛亮再次沉默了,其身后的大學士秦宓卻怕此次諫言再次不了了之,索性心一橫,上前一步道:“陛下萬乘之軀,興兵取小義,古人尚且不為,陛下何苦要自降尊貴!”
“你?!”劉備面現羞惱之色,咬牙切齒道:“云長與我親如手足,本為一體,大義尚在,豈能忘懷?倒是朕對此事置之不顧的話,反寒人心!”
“陛下若不聽眾臣所言,恐有失也!也定會擾得關將軍英靈不安!”秦宓叩頭不止。無彈窗
劉備聞言大怒,拍案而起,“朕方欲興兵,爾何出此不利之言,亂我軍心!推出去,斬了!”
幾名侍衛立刻上前抓住了秦宓,推搡著向外走,秦宓一身傲骨,面不改色,回頭慘笑道:“圣上,臣死無懼,只恐新創之業,又將顛覆也!”
“你敢咒朕,絕無可恕!”劉備氣得臉色一片鐵青。
“圣上息怒,但請赦免秦宓!”諸葛亮立刻率眾跪下,不斷的求情,腦門都要磕出血來。
劉備稍稍猶豫了一下,還是傳令道:“暫將秦宓收監,待我凱旋歸來,再行發落。”
眾人聞言更加心驚,當初袁紹執意討伐曹操的時候,就與謀士田豐說過同樣的話,最后袁紹落得慘敗,田豐被賜死。
“諸位請回吧!”劉備不給眾人說話的機會,甩袖走了,留下一眾面面相覷的官員們。
大家無奈的起身,最后只剩下諸葛亮一個人愣愣的還跪在地上。秦宓才不可量,諸葛亮不想蜀中失去一個人才,回去后思量半晌,還是又給劉備上了一份表書,再次懇求其不要興兵。
“臣亮恭書圣上,吳賊逞奸詭之計,以致荊州有失地之禍,隕云長于麥城,此情哀痛,誠不可忘。念篡漢者,罪在曹丕,過非孫權。若魏賊鏟除,吳自會賓服。愿陛下納秦宓之忠言,以養士卒,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諸葛亮的意思是,關羽的仇當然不能忘,如果戰勝了曹丕,那么孫權就會歸順,到時候一舉兩得,什么事情都好辦了。
利弊分析的十分清楚,但是劉備看完諸葛亮的表書,非但沒有回心轉意,反而覺得他一再阻擋攻打孫權,一定還是有其他的私心。追根究底還是諸葛亮怕興兵會對王寶玉不利,此人時至今日,依舊不可信任。
劉備安排老將黃忠,每日操練兵馬,時刻準備東征孫權,一個月后,馬良回了一封書信,沙摩柯同意起兵相助,募集蠻夷兵馬十萬。
劉備十分高興,以至于最后馬良信中最后一句話卻沒有太用心,那就是沙摩柯不讓馬良離開。
劉備并沒有過多考慮馬良的安危問題,反而覺得馬良在沙摩柯處,讓他更加放心,可以不停的給沙摩柯洗腦。
如今,有了沙摩柯十萬兵馬相助,劉備覺得此戰必勝,信心倍增。
卻說彝陵這邊,很快收到了劉備想要起兵江東的密報,陌千尋等人不禁擔憂,劉備一直對彝陵虎視眈眈,也許會借機攻打彝陵,立刻趕來大廳議事。
在三國的歷史上,有三大以少勝多的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即將發生的彝陵之戰。
王寶玉大致了解這場戰爭的情況,官渡之戰在自己穿越之前便結束了,赤壁之戰沒少跟著參合,可是,既然第三個叫做彝陵之戰,那就說明這場戰火即將在自己的家門口點燃。
“寶玉,劉備即將擁兵東下,雖其意在江東,但彝陵不可不防。”陌千尋道。
“我也在擔心這事兒,搞不好劉備會將咱們彝陵也一起奪了。”王寶玉點頭道。
“此時應速速與江東聯盟,方可保彝陵完全。”張纮建議道。
“我覺得聯盟之事不可!”賈織綱立刻提出了反對意見,“劉備與寶玉為有結拜情義,不會即刻冒然攻打彝陵,而彝陵若是和江東聯盟,必將給劉備以口實,彝陵也定會被拖入戰火中,再無回旋余地。”
“織綱言之有理,只恐我方不動,劉備那廝也未必放過彝陵,或會要求出兵聯合,前去相助便會惹怒江東,而若不相幫,其便有借口起兵討伐。”陌千尋皺眉道。
“我也覺與兄長結盟,并無不可。”孫尚香向著自己的哥哥說話:“況且,我已嫁給寶玉,自然與江東便是一家人,江東相助也無可厚非。”
“寶玉,你怎忍與孔明兵戎相見?”一直沒說話的黃月英也想起了諸葛亮,當然不想弟弟跟自己的男人為敵。
剛來不久的議郎崔州平出列道:“漢興王,孔明有經天緯地之才,萬不可與之為敵,江東必敗,莫與之為伍。”
“劉備不納忠言,未必可勝。”陌千尋道。
“既然不可勝,也自可保持中立,各不相幫。”馬云祿也發話了,明說誰都不幫,其實心里還是向著自己哥哥馬超的,她猜測此次帶兵的很有可能就是他。
王寶玉的領導班子,第一次出現了意見不同的局面,大家七嘴八舌爭論的很激烈,幾個女人也出現了不滿情緒,平日的姐妹友誼也受到了考驗。
王寶玉轉頭看向了蔡文姬,既然擔任了相國,總該表個態吧!
蔡文姬并非躲避是非,她正在思考這件事兒該如何處理,緩緩開口道:“諸位,劉備雖有借路圖取彝陵之嫌,但并未付諸行動,暫不可與之反目。”
“相國一語中的!”賈織綱和蔡文姬態度一致,及時表態。
“相國,正所謂是防患于未然,若是劉備兵臨城下再做準備,必晚矣!”陌千尋道。
“依我之見,可在距彝陵十里之外樹立界碑,無論西蜀或江東兵馬擅自踏入,便為侵犯彝陵,到時我等自可取舍與哪方聯盟。”蔡文姬道。
“此招亦為險棋,十里之途,不過幾個時辰耳。若是有重兵圍困,何以前去送信?”陌千尋并不贊同。
“可在界碑周遭安排眼線,聽候調令。”蔡文姬堅持自己的觀點。
陌千尋說得有道理,蔡文姬說得也沒錯,王寶玉思忖了片刻,終于做出了最后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