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傳奇第四百三十五章 死不瞑目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傳奇 >>明末傳奇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三十五章 死不瞑目

第四百三十五章 死不瞑目


更新時間:2015年09月26日  作者:風中的失落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風中的失落 | 明末傳奇 
歷史軍事


天雄軍覆滅、五省總督盧象升戰死,如此事情在朝廷之中造成的影響,比之當年曹文詔陣亡要大很多倍的,要知道盧象升是朝廷的三品文官,流寇造反這么多年以來,這是朝廷大軍損失的品階最高的文官,何況還是統領剿滅流寇事宜的文官。》,

八千八百軍士,最終撤離的不足五百人,其余人全部陣亡,消息傳到沁源縣城,駐守沁陽縣城的一千軍士,迅速撤離,就連盧象升大帥都陣亡了,他們繼續固守沁陽縣城,無疑是找死,其實這一千軍士大可不必撤離,可惜他們的內心已經被恐懼所占據,根本就不會繼續堅守沁陽縣城了。

這一戰流寇的損失也是慘重的,特別是前軍的損失,更是巨大,擔任引誘的任務,加之對于戰斗的安排和部署不是特別的熟悉,前軍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伏擊戰的殘酷廝殺,流寇的損失同樣很大,整個算下來,損失的兵力接近兩萬人了,如此的情況之下,流寇根本就沒有心思去進攻沁陽縣城了。

盧象升率領的大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時候,高起潛率領的中軍,距離沁陽縣城還有一天多的路程,可見其行軍速度是極慢的。

得知前方戰斗的消息,高起潛率領大軍迅速撤退,回到了碗山,在碗山停留一天時間之后,又趕赴汝寧府城,避免和流寇遭遇。

大軍駐扎在汝寧府城之外,高起潛首先給山西、湖廣和四川巡撫下達命令,要求參與剿滅流寇的衛所軍隊,迅速趕赴汝寧府城集結,等待命令。

如何給朝廷寫奏折,是高起潛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高起潛是監軍。主帥陣亡,作為監軍,一般情況之下,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不出意外肯定是遭受朝廷的責罰,不過高起潛可不是任人擺布的。很短的時間之內,他就想到了應對的辦法,保證自身不會出現任何的問題。

一份份的奏折從汝寧府城送往京城,隨著奏折送出去,高起潛慢慢變得平靜和自信了。

盧象升陣亡、天雄軍覆滅的消息,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傳遍了大明各地,俗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這樣的消息是無法隱瞞的。

李巖等人抓住了這個機會,最大限度的宣揚闖王李自成,同時夸大了戰斗廝殺的殘酷,讓河南諸多的官軍產生恐懼的心理,趁此機會,義軍順利占據了汝州,開始朝著汝寧府滲透,爭取進一步擴大根據地。短短十多天的時間,義軍占據了汝寧府所屬的信陽州和碗山等大部分的地域。駐守在汝寧府的高起潛居然不敢應戰。

闖塌天劉國能、爭世王藺養成、蝎子塊拓養坤、掃地王張一川等等,悉數都來投靠李自成,這讓義軍的迅速壯大,軍士的人數很快超過十萬人。

活動在山西和河南交界地方的張獻忠,也不甘示弱,公開打出了義軍的旗號。擴大自身的規模,投奔的人居然也不少。

一時間,河南各地風聲鶴唳,開封府城、洛陽府城等地都開始高度緊張起來,就連山西、湖廣和四川等地。也感覺到了緊張。

北方五省唯一平穩的就是陜西了,因為這里有鄭家軍駐守,也因為巡撫文震亨不懼怕流寇,不過形勢對陜西還是不利,畢竟緊鄰的河南、山西以及湖廣和四川等地,流寇的名聲大震,一些遭遇到盤剝的百姓要么主動去投靠流寇,要么推崇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

沒有誰想到,不久之前還是龜縮在大山之中的流寇,這么快的時間就崛起了,其影響已經超過當年的滎陽大會時候的規模,而且流寇得到了諸多老百姓的支持,甚至有一部分的士紳富戶,也對流寇表現出來不同的態度。

個中的原因,其實不難分析,可惜沒有誰會追根索源。

京城,紫禁城。

盧象升陣亡,朝廷總是需要有說法的,而且流寇的力量壯大起來,朝廷也需要花費氣力剿滅流寇,不能夠任由流寇囂張。

早朝開始的時候,皇上的神色很不好,日子本來過的挺舒心的,想不到突然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情,要是河南等地被流寇占據,那就直接威脅到北直隸了。

按照慣例,五省總督盧象升陣亡,朝廷是要予以撫慰的,至少要表示悼念,同時給與一定的名號,這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肯定盧象升在剿滅流寇戰斗之中所做的貢獻。

可是朝會的討論,幾乎朝著一邊倒的方式展開。

都察院的彈劾奏折如雨片一樣,都是彈劾盧象升的,這都是因為前方傳來的戰報,這些戰報有監軍高起潛寫來的,也有部分的軍官寫來的,奏折的大致意思,都是控訴盧象升獨斷專行,不聽從監軍高起潛的建議,一意孤行,率領天雄軍及其他部分的將士,孤軍深入,導致了如此重大的慘敗,奏折寫的很是詳細,言之鑿鑿。

如此情況之下,盧象升的形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僅自身的陣亡是活該,還連累了近一萬的軍士。

錢士升和侯恂等人,是支持都察院彈劾奏折的。

內閣首輔溫體仁沒有過多的表態,但在早朝上很不自在,畢竟盧象升是他全力推薦和保舉之人,遭受如此重大的失敗,他這個內閣首輔也不好說話了。

內閣次輔張鳳翼的態度很是模糊,對于都察院的彈劾,不支持也不反對。

因為都察院的彈劾,更應為錢士升等人的態度,盛怒之下的皇上,沒有想到其他的,甚至沒有想到派人到河南去調查,隨即做出了決定,斥責陣亡的五省總督盧象升,沒有給與任何的冊封。

如此情況之下,所有的責任都是盧象升一人承擔了,為什么流寇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之內崛起,為什么身為監軍的高起潛沒有及時的增援,這一切的事情都不用追究了,死人不能夠辯駁,無法為自身說話,活著的人安安穩穩,毫發無損。

因為清高孤傲的性格,盧象升在朝中幾乎沒有什么朋友,沒有什么支持者,遇到此等的形勢,很多人能夠分析出其中的道理,自然沒有人為盧象升說話的。

這里面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右都御史、漕運總督鄭勛睿為盧象升說話,鄭勛睿的奏折由內閣大臣楊一鵬宣讀,鄭勛睿認為盧象升擔任五省總督以來,兢兢業業,一心想著剿滅流寇,此次步行陣亡,乃是朝廷的重大損失,其身先士卒、奮勇殺敵的行為,應該得到朝廷的褒獎。

可惜的是,鄭勛睿的奏折不可能得到朝廷的重視,包括皇上對鄭勛睿的看法都是有些微妙的,更何況鄭勛睿身在淮安,無法參與早朝,不能夠親口為盧象升辯解。

調子很快定下來,盧象升沒有得到任何的褒獎,幾乎被朝廷遺忘了。

接下來確定的是五省總督的繼任人選。

提出的建議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的意見建議薊遼總督洪承疇兼任五省總督,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山海關以及遼東等地,基本平穩下來,后金已經表示臣服,洪承疇完全可以抽身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另外一方面的意見,是漕運總督鄭勛睿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

這兩個意見,都是內閣直接提出來的。

皇上沒有采納內閣的提議,而是要求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人選。

楊嗣昌直接推薦了兵部左侍郎熊文燦。

皇上支持了楊嗣昌的建議。

圣旨很快下達,熊文燦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出任右副都御使、五省總督。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圣旨也在這個時候下達,那就是河南暫停征收歷年拖欠的農業賦稅。

皇上否定了內閣的提議,居然讓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建議人選,而且在楊嗣昌提出了人選之后,馬上就表態同意了,這讓很多人對楊嗣昌側目,這表示皇上已經非常信任楊嗣昌了,而且大家幾乎可以肯定,在確定五省總督人選方面,皇上早就和楊嗣昌有過商議,這樣的商議是直接繞開內閣的,這意味著什么。

盧象升遭受的境遇,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其實很多人都明白,盧象升是有著不俗的本領的,文武雙全,而且在剿滅流寇的戰斗之中,立下了很多的功勞,可惜因為朝廷之中的原因,陣亡之后都得不到朝廷的封賜。

消息傳開之后,私下里的議論很快出現,絕大部分都是為盧象升鳴不平的,可沒有誰敢站出來說話,畢竟朝廷之中的東林黨人以及宦官,都是要極力打壓盧象升的,如此情況之下,誰敢為盧象升說話,就等于是得罪了東林黨人以及宦官,那就無法在朝廷之中立足了。

河南流寇的壯大,同樣引發了不少的議論,也有人認為流寇再一次的壯大,與朝廷征收歷年拖欠的農業賦稅是有著很大關系的,何況皇上已經下旨,暫時停止征收河南一地歷年拖欠的農業賦稅。

盧象升的陣亡,表面上看在朝廷之中沒有引發什么風波,可實際上的影響已經形成,這種影響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暫時被壓制了,但很快就會顯露出來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明末傳奇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