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傳奇第三百二十七章 預知危險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傳奇 >>明末傳奇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二十七章 預知危險

第三百二十七章 預知危險


更新時間:2015年09月10日  作者:風中的失落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風中的失落 | 明末傳奇 
科幻


淮安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情,京城之中整體上是平靜的,可暗中涌動的潮流,是無法完全掩飾的,畢竟大家都是明白人,對于鄭勛睿下狠手整治漕運,有著各自不同的認識。

南直隸在大明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這里是陪都,大明建國的時候,首都曾經在南京,后來是明成祖朱棣搬遷到北京的,其次是南直隸人才濟濟,每次的科舉考試,都有大量的人才涌現,這些人進入朝廷為官,逐漸形成了諸多的團體,甚至左右朝局,其三是南直隸的富庶,應該說大明最為富庶的地方,就是南直隸以及緊靠著南直隸的浙江等地了,這里商賈云集,士大夫與商賈之間難以有明確的劃分,不少的大商賈,本就是士大夫。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讓南直隸的地位不一般,這里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發朝廷的注意,就更不要說鄭勛睿下手整治漕運事宜了。

朝中大人明白而不會提及的事情,那就是南直隸的東林書院和東林黨。

南直隸是東林書院的發源地,在南直隸的影響絕非一般,可以說南直隸的讀書人,多多少少都會受到東林黨的影響,在天地君親師儒家理論至上的時代,身在南直隸的讀書人,想避開東林書院,可能性都不是很大。

東林黨遭受過很多的非議,當然也迎來了屬于自身的輝煌時代,當年的東林黨人,前赴后繼的與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展開斗爭,雖說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可也為之后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崇禎皇帝登基之后,清剿魏忠賢及其黨羽,東林黨人得以揚眉吐氣,進而掌控了朝中大權。在崇禎初年的時候,東林黨人的勢力幾乎無人敢抗衡。

歷任的內閣首輔,雖不是東林黨人,但也不會與東林黨對著干,至少不會進行你死我活的博弈,這讓東林黨人在朝中的勢力逐漸得到穩固。

如今的東林黨人。更是迎來了再次的輝煌,內閣之中,有兩名東林黨人,錢士升和侯詢,這是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的情況。要知道內閣首輔溫體仁本就是浙黨,很是排擠東林黨人的。

不過很多人對東林黨人的看法并不是特別的樂觀,而這一切,是因為一個人的出現,這個人就是現任戶部尚書、右都御史、漕運總督鄭勛睿。

鄭勛睿與東林黨人之間的矛盾,大家都知道,可謂是水火不容,而爆發的高峰。就是劉宗周、甘學闊、王鐸等人彈劾鄭勛睿,要知道劉宗周和王鐸都是鄭勛睿的恩師,恩師彈劾弟子。不到一定的程度是做不出來的,這也說明了,鄭勛睿與東林黨人之間的矛盾,已經達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

按說弟子遭遇到恩師的彈劾,不管是從道義上,還是從現實情況出發。遭遇彈劾的人很快會名聲掃地的,甚至會無奈的辭去官職。可惜這樣的情況,在鄭勛睿身上沒有出現。甚至朝中絕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東林黨人做的太過分了,黨同伐異,毫無包容之心。

彈劾鄭勛睿的劉宗周等人,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劉宗周再次回到了南京,出任南京禮部尚書,甘學闊身為禮部右侍郎,本來是很有機會進入內閣的,可惜因為彈劾的事宜,入內閣的事情泡湯了,王鐸依舊是留在南京,做右副都御使。

相反看看鄭勛睿,二十二歲的年紀,成為了戶部尚書、右都御史、漕運總督,可謂是走在金光大道上面,大家都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鄭勛睿與東林黨人之間的博弈,會越來越激烈,而最終落敗的,也可能是東林黨人。

這一切的情況,雖然沒有誰說,但很多人都有此等的看法。

反過來看鄭勛睿在淮安的大動作,里面的含義就耐人尋味了。

京城一處酒樓。

張溥、張采、吳偉業、楊彝、吳昌時、龔鼎孳等人正在舉杯飲酒。

可惜酒宴的氣氛不是很好,眾人都有些沉默,好像都懷揣很大的心思。

張溥等人在京城的名氣也是不小的,雖說他們的品階都不是很高,但因為身份和地位不一般,倒也引發了眾人的注意,加之張溥等人直接掌控復社和應社,集聚了大量的讀書人在身邊,所以他們爆發出來的力量,也讓人不敢小覷。

張溥等人與鄭勛睿有著直接的沖突和恩怨,可惜這些年過去,他們與鄭勛睿之間的較量,沒有一次能夠獲得勝利,反而因為數次的較量,凸顯了鄭勛睿的大氣和睿智。

鄭勛睿在淮安的動作,早就引發張溥等人的注意了,不僅僅是他們,身在蘇州的錢謙益,以及內閣的錢士升和侯詢等人,也都注意到了,可惜他們找不到彈劾的突破口,也不敢隨便站出來彈劾,畢竟鄭勛睿整治的是官吏的貪墨,以及依附漕運盤剝百姓的漕幫,這是光明正大的事宜,要是有人站出來彈劾,怕是會影響到自身的,輕者遭遇訓斥,重者遭受懲戒,被歸結為盤剝百姓的幕后之人,身敗名裂。

鄭勛睿端掉了十大漕幫,以及清理了諸多府州縣衙門官吏之后,信函就如同雪片般的飛向了京城,張溥等人也收到了不少的信函,大都是南方的士大夫和商賈的信函,有些是抱怨的,有些是求救的,有些是要求朝廷想辦法懲戒鄭勛睿的。

個中含義,張溥等人當然清楚。

酒過三巡之后,張溥首先開口。

“鄭勛睿在淮安動手,表面上看是整治漕運,實則是對準南方士大夫和商賈的,相信諸位也明白其中含義,我等是不能夠坐視不理的,否則南直隸就會出現重大變化,到時候東林書院、復社和應社,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張溥開頭之后,張采和楊彝等人表示同意,都認為必須想辦法制止鄭勛睿,雖說不能夠公開彈劾鄭勛睿,但總是要想辦法找到鄭勛睿的弱點,全力進攻,讓鄭勛睿不能夠騰出手來對付南方的士大夫和商賈,不能夠動搖東林黨的根本。

龔鼎孳的態度是激烈的,甚至提議彈劾鄭勛睿,他認為鄭勛睿出任漕運總督的時間不長,如此短時間之內就大動干戈,不是為了朝廷,也不是為了百姓,明顯是發泄私怨,挾私報復。

唯有吳偉業一直都沒有表態。

張溥等人最終都看向了吳偉業,近一年多時間過去,他們都感覺到了,吳偉業和他們有些漸行漸遠的意思了,每次的相聚,話語都很少,也不會提出什么意見建議。

張溥是吳偉業的老師,對吳偉業是非常了解的,吳偉業的性格有些倔強,表面上看起來是與人為善,實則內心有著自身的認識,一般人都難以動搖的,吳偉業的學識不凡,且做事情有自身的見識,不為他人的看法而動搖,到京城參加會試的時候,都帶著青樓女子,沒有什么顧忌,就是最好的說明。

“竣公,淮安的事情,你是什么看法。”

一直沉默不語的吳偉業沒有想到,張溥直接征詢他的意見了。

這么多年過去,吳偉業漸漸感覺到了,張溥等人的初衷已經改變,當初成立應社和復社,本意是想著聚集天下的讀書人,抨擊朝政中的*和僵化,同時集合讀書人的力量,改變死氣沉沉的局面,振興大明王朝,可是復社和應社的發展趨勢,明顯不是這樣了,特別是與東林書院聯合之后,復社和應社變成了排擠讀書人的工具,凡是不贊同東林黨人理論的,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毫不留情的排擠。

東林黨人完全與權勢掛鉤了,成為了朝廷之中黨爭的罪魁禍首了。

這是吳偉業深感痛心的事情。

吳偉業對鄭勛睿的關注,超過了其他任何人,他時時刻刻收集有關鄭勛睿的事宜,包括鄭勛睿在延綏、陜西等地的業績,以及剿滅流寇的戰斗、抗擊后金韃子的廝殺等等,漸漸的,他發現鄭勛睿才是真正的悶頭做實事的人,特別是鄭勛睿多次面臨東林黨人攻擊的時候,沒有采取以牙還牙的姿態,而是巧妙的避開,不愿意為了個人的恩怨影響到朝局。

要是鄭勛睿沒有實力對付東林黨人,那是不可能的,人家能夠打敗后金韃子,能夠讓陜西徹底平穩下來,能夠打的流寇魂飛膽喪,豈會畏懼東林黨人。

吳偉業相信,鄭勛睿不可能總是沉默,肯定會有回擊東林黨人的時候。

淮安的事宜,讓吳偉業膽戰心驚,他總算是明白了,鄭勛睿要么不動手,要么就是動搖東林黨人的根基,試想一下,東林黨人若是失去了江南士大夫和商賈的支持,還能夠怎么發展。

不過吳偉業覺得鄭勛睿的做法是正確的。

面對張溥的提問,吳偉業必須要表明態度了,也許這次表明態度,會引發軒然大波。

“我覺得,鄭大人在淮安所做的事宜,沒有值得挑剔的地方,若是硬想雞蛋里面挑骨頭,恐怕是得不償失的事情,皇上沒有什么態度,內閣也沒有風聲,這說明鄭大人早就考慮清楚一切了。。。”

吳偉業還沒有說完,其他人的臉色就變化了,龔鼎孳忍不住站起身來,開始斥責吳偉業了,面對這樣的局面,吳偉業沒有反駁,同樣站起身來,抱拳告辭。(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明末傳奇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