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傳奇第三百一十五章 抵達淮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傳奇 >>明末傳奇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一十五章 抵達淮安

第三百一十五章 抵達淮安


更新時間:2015年09月10日  作者:風中的失落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風中的失落 | 明末傳奇 
樂文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風中的失落書名:

九月十五日,鄭勛睿和家人抵達淮安府城。

這一次他一路都和家人在一起,沒有加快速度,時間上面來得及,多陪陪家人,也讓他內心安寧一些,少了一些愧疚,討伐流寇和抵御后金韃子的時間太長,大半年的時間沒有見到家人,雖說文曼珊等人不會說什么,但失落感肯定是有的。

鄭勛睿陪著家人一道前往淮安府城,路上是很熱鬧的,文曼珊、冬梅、荷葉與楊愛珍等人,都是非常高興的,每日里歇息的時候,圍在他的身邊嘰嘰喳喳,有說不完的話。

不過鄭勛睿沒有完全閑著,他一直都在思考漕運的事情。

漕運關乎大明王朝的興衰,也是皇上特別關注的事宜。

隋唐時期開挖的大運河,一直以來都承擔不俗的任務,將南方的糧食、絲綢、茶葉、瓷器等等物資大規模的運往北方,運送的最多的就是糧食,因為氣候和土壤等的原因,北方糧食產量一直都很低,幾乎就是南方畝產的一半,而北方作為歷代王朝的政治中心,集聚了大量的官吏和軍隊,耗費巨大,特別是明朝,絕大部分的軍隊都集中在北方,遼東和邊關更是依靠漕運輸送的糧食支撐,如此情況之下,漕運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了。

京杭大運河經過歷朝歷代的開鑿,到明朝的時候,全長已經達到了三千五百六十四里,南至浙江杭州府,北至京城,沿途經過了浙江、南直隸、山東、河南、北直隸等地,京杭大運河所經過的城池,無不是商貿繁華,商賈云集。

作為漕運總督府所在的淮安府城,那就更不用說了,漕運總督府在此,大大小小的官吏和衛漕兵丁也駐扎在這里。諸多的商賈更是齊聚這里找尋商機,導致了淮安府城的繁華和富庶,成為了南直隸僅次于南京的熱鬧和繁華之地。

漕運總督府在淮安府城的中心位置,處于作為繁華的地段。

到淮安府城上任。鄭勛睿雖說沒有宣揚,不過他抵達淮安府城的時候,鳳陽總督吳振纓和鎮守太監楊澤等人,還是率領大大小小的官吏,在府城門口迎接。

這是官場上的慣例。鄭勛睿雖說不喜歡這樣的形式,但也要表露對諸多官吏的感謝,他很清楚,自己就任漕運總督,牽掛了很多人的神經,特別是那些既得利益者。

所謂既得利益者,也就是依靠著漕運發財的官吏、士大夫、商賈,還有最底層的百姓。

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官商勾結已經成為各個行業公開的事情,以商賈支撐起來的諸多漕運幫。依靠官府的保護存在,孝敬官吏的同時,左右漕運的興衰。

鄭勛睿早就有準備,他率領的鄭家軍,這個時候就成為了絕對的中堅力量,漕運之中的不少弊端必須要徹底廢除,換句話說,打掉官商勾結的毒瘤,成為保證漕運興旺的要務,該賺的銀子。也是鄭家軍賺到手里來。

當然這需要過程。

進入淮安府城,迎面撲來的繁華,還是讓鄭勛睿頗為感慨。

其實在淮安府城之外,鄭勛睿就有了不一般的感受。官道兩邊到處都是商鋪,密密麻麻,櫛次鱗比,官道上來來往往的人很多,有神情悠閑的讀書人,更多的還是急匆匆的商賈。以及為了生存奔波的百姓。

鄭勛睿是漕運總督,進入淮安府城當然有著不一般的氣派,前面有專門開路的衛漕兵丁,中間是數十輛的馬車,鄭勛睿和諸多的官吏跟在馬車的后面,后面則是時刻跟隨在鄭勛睿身邊的兩千親兵。

鄭家軍在鄭錦宏等人的率領之下,已經提前抵達淮安,駐扎在衛曹軍營。

如此浩浩蕩蕩的氣派,也是鄭勛睿反對的,他甚至有些后悔了,不該和家眷一同前往淮安府城,若是提前到來,可以避免繁雜的禮儀。其實這樣的氣勢,已經表明了一種態度,那就是他這個漕運總督,與諸多的官吏還是一條心的,來到淮安不會做出多大的改變,一切都是按照原來的要求做事情的。

任何一件事情,背后都是有深刻含義的,鄭勛睿可不笨。

淮安府城內的商賈太多了,一路走過,都是大大小小的商鋪,沿街的房屋,幾乎看不到民居,豪華氣派的酒樓、青樓、茶樓和賭坊,也是格外的耀眼,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非常之多,這讓鄭勛睿想起了從明英宗到明孝宗四朝為官的邱峻的一首詩詞:十里朱旗兩岸舟,夜深歌舞幾時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

鄭勛睿記得南京的秦淮河是大明最為繁華富庶和娛樂之地,其實淮安府城絲毫不亞于南京的秦淮河,只不過這里商賈居多,在大明讀書人的眼里,商賈是不上大雅之堂的,他們也不愿意去歌頌商賈,免得掉了身價,讀書人自詡享受的地方是高雅的,淮安府城這樣的地方,肯定是不入他們法眼的,真正的說起來,淮安府城比較秦淮河還要熱鬧,聚集的人要多很多的,只不過這里的人三教九流,不同于秦淮河讀書人居多。

在淮安府城,夜夜笙歌、夜不閉市的情形是非常普遍的,為了能夠抓住商機,商賈是不辭辛勞的,特別是那些處于底層的商賈,為了能夠賺錢活命,特別的辛苦,那些已經立足的大商賈,雖說自身已經不用如此的辛勞,但也不會錯過賺錢的機會,其麾下跑腿的一樣辛苦。

商貿繁華,必定帶動方方面面的發展,試想一下,所有漕運的船只,悉數需要在淮安府停留,接受檢查,千萬艘漕船的船工水手、漕運官兵在此停留,吃飯住宿,南來北往的商賈需要在這里進行貨物的交易,旅客也需要在這里盤恒停留,更加重要的是,為了能夠保證漕運的暢通,保證糧食的供給,在淮安府還設立了兩處常盈倉,兩處常平倉,三處預備倉,五初莊倉,這些倉庫必須保證糧食的充足,以備隨時運往北方和京城。

龐大的商貿需求,必定帶動商賈的發展,故而大明無數的商賈都云集在淮安府城,期盼著能夠從中分一杯羹。

可以說,漕運已經成為大明最為龐大的商貿動作,帶動了太多方面的發展。

不過隱憂也是存在的,崇禎年間以來,漕運遠不如萬歷、天啟年間那么興旺,這里面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朝中東林黨人所謂的藏富于民的政策,最大限度的保護了南方士大夫和商賈的利益,增加農業賦稅,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漕運所需要調撥和運輸的糧食大幅度的減少,致使北方的糧食供給嚴重不足,特別是在崇禎三年到八年,北方大規模遭遇災荒的時候,根本無法從南方調集大量的糧食。

更大的隱患在于河道的疏通。

漕運必須依靠河道的暢通,京杭大運河長達三千五百六十四里,任何一段的河道淤堵,對于漕運都有著致命的影響,偏偏崇禎初年以來,朝廷缺銀子,日常開銷都幾乎無法維持,能夠投入到河道疏通上面的銀子就更加有限的,目前主要保證的是從淮安到京城的河道疏通,其他方面的河道疏通,往往都疏忽了。

要知道大明的交通是不發達的,糧食若是依靠陸路運輸,耗費極大,而且沿路都不是特別的安全,漕運與陸路運輸比較起來,開銷小了很多,速度也快了很多,有著明顯的優勢,故而漕運已經成為大明南北溝通的生命線。

鄭勛睿記得很清楚,他在陜西的時候,很多時候從南方購買糧食,都是依托的漕運,商賈若不能夠依靠漕運,完全依靠陸路運輸,那糧食成本是無法想象的。

沿路到漕運總督府,百姓和商賈都是要回避的。

馬背上的鄭勛睿看著這一切,沒有說話,盡管臉上帶著笑容,可是眼睛里面沒有絲毫的笑容,這種高高在上的作態,是他極其不適應的,而且這樣的作態,怕是也會引起他人的反感,讓百姓產生誤解的。

小半個時辰之后,大隊人馬來到漕運總督府。

總督衙門前面一對纖塵不染的白礬石的石獅,引發了他的注意,這一對石獅,據說是元代波斯進貢的石獅,整個大明只有兩對,一對留在了淮安府城的漕運總督府,一隊在京城的應天府衙門之前。

漕運總督府是萬歷七年淮安府城搬遷的時候,重新在這里修建的,距今不到六十年的時間,建筑規模宏大,有房間二百一十三間,漕運總督府大大小小二百七十多官吏都在這里辦公,漕運總督的家眷也是住在總督府里面,和其他衙門設置一樣,這里有大堂、二堂,所不同的是還設有大觀堂與淮河節樓。

漕運總督的品階是正二品,衙門設置與六部差不多,統轄的官吏和衛漕兵丁多達兩萬多人,比六部直接管轄的人還要多,這一方面表示漕運總督的權力很大,另外一個方面也表現出來漕運地位的重要,從漕運總督府的氣派就完全表現出來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明末傳奇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