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類別:科幻小說作者:丹尼爾秦本章:
一直以來,丹尼爾在科技界就相當有面子。
最開始的時候,是因為他在互聯網領域開啟了一波熱潮。很多人第一次聽說丹尼爾.桑德勒這個名字,就是從他的健身照和《校園藍調》中巨大的反差開始的。從那以后,四年來,互聯網發展的如火如荼,卻再也沒有一個明星能夠超過他去,一波一波的網絡熱潮在弗雷德團隊和漸漸成規模的影迷的推動下,讓丹尼爾幾乎和互聯網娛樂等同起來。
隨著他在blogger和mb上巨大影響力的形成,這一趨勢就變得更加明顯了。
而飛躍式的改變,還是要從去年的《希臘婚禮》開始,他開創的彈窗宣傳、主動推介、目標人群細分以及社交媒體營銷方案,無一不讓互聯網科技企業耳目一新。mb從這一合作中得到的巨大好處,也讓很多投資公司感到非常可惜,因為按照mb的發展規模,若非得到這一個機遇,融資將是勢在必行的,現在卻硬生生將這一動作無限后延了。
更何況,mb的那個大股東雖然還未可知,但是參股企業中,谷歌正在醞釀ipo計劃,那就意味著短期內不可能缺錢,如果大股東愿意稀釋股份,以換取谷歌注入發展資金,那么就更沒有他們的事情了。
但是包括谷歌在內的mb關聯企業的規模已經非常巨大,尤其是近一年多來。mb在商業合作上取得的非凡成就,更讓這一利益共同體堅不可摧。想要通過游說政策部分和權利人士來推動mb出讓利益的道路,基本上不可選擇的了。
一家初創企業估值十數億。誰都看得出它的價值所在,而越是如此,敢于輕舉妄動的就越少。
今年5月,“科技惠澤眾生”基金會的擴大,是丹尼爾團隊和硅谷合作的最新動態。
毫無疑問,在美國的經濟版圖中越來越重要的硅谷系,也為丹尼爾的氣焰添了一把火。相較而言。好萊塢一年幾百個億的總產值,和硅谷沒法比。如果不是好萊塢肩負輸出美國的軟實力和文化的重任。而且對于民選國家來說,明星有一定的影響力,好萊塢是不會有今天的地位的。
這一次,幾大科技巨頭聯合邀請丹尼爾訪問硅谷。可以說將丹尼爾的硅谷標簽進一步發揚光大了。
眼光長遠的綜合媒體,從這一點當中能夠分析出來的東西就夠多了。
在電影娛樂界,他有十億級的全球熱片,他是二千萬俱樂部的最年輕成員,他是奧斯卡影帝和男配角的雙料最年輕得主,他的制片投資獲益超過億萬,可以說在這一個行當,已經是最頂尖的幾人之一,好萊塢八十年來。比他牛的也沒有多少了。
在社會事務議題上,硬撼總統,對仗資深國會議員。受任聯合國高級大使,領導參與數萬人的集會。這已經基本勝過了所有對社會話題感興趣的好萊塢明星,甚至一些政治人物也沒有他這份聲望,最近終結者阿諾德.施瓦辛格正在競選加州州長,提議丹尼爾參選也不是沒有,雖然受限于他的年輕和學歷。這并不是主流意見,但是雙方競選團隊都在試圖將他拉進自己的陣營。在兩位候選人相差不多的前提下。丹尼爾甚至有左右結果的影響力——尤其對領先一籌的施瓦辛格來說,他的選民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對好萊塢很熟悉的,換而言之,這一部分也是最容易被丹尼爾影響到的。
現在,作為第一個受邀訪問硅谷的奧斯卡影帝,丹尼爾的影響力顯而易見已經蔓延到新的領域——科技界,乃至商業界——這是美國最強大的一股力量,作為金錢之國,這些商人的力量左右著這個國家的所有政策。
因此分析過后,很多人都悍然失色。
《今日美國》甚至稱“這個年輕人,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了30歲以下,全美乃至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這一評語有一個極其明確的佐證,他今年前往泰國的行程,就有受到泰國西瓦那總理接見的安排,泰國詩琳通公主會陪他訪問當地難民營——這已經是國賓待遇了,當然也不乏該國領導人希望借由他來宣揚本國的意圖,可這本身就是影響力的組成部分。
所以,這一權衡之計,竟然成為了丹尼爾邁向一個新境界的里程碑。
《冒牌天神》首周末6732萬,一改丹尼爾前兩部作品的慢慢悠悠爬票房的“蹣跚之態”。
其實到5月底,《盧旺達飯店》的北美票房已經到了9500萬以上,摸高到1億出頭是比較正常的預估。業內普遍認為,電影對戰爭受害群體的悲憫情懷,和對戰爭殘酷一面的誠懇表達,是打動這個時間段的觀眾的重要原因,換而言之,《飯店》遇到了一個“好”時候,如果不是美伊戰爭,它絕對不會有今天的成績,甚至一半都危險。而據丹尼爾所知,《飯店》本來應該是在明年上映,那個時候戰爭雖然還在繼續,但烈度已經完全不能與現在同日而語,它的票房最終也沒有超過4000萬。
另一部電影《鋼琴師》借助奧斯卡東風,以及之前平臺式上映積累的口碑,票房也相當不錯,比《飯店》晚幾天上映,但票房還要更高一籌,這一周之后,應該就能夠破億。
這么一來,丹尼爾的破億金身,竟然出乎意料地得以保存下來——要知道,在他接下《盧旺達飯店》和《鋼琴師》之后,即便是最樂觀的市場人員,也預測他將被剝離《校園藍調》后每部過億的光環。
只能說。上帝真的站在他這一邊。
兩部小眾文藝片,借助戰爭的時機,大發利市。
而隨后而來的《冒牌天神》氣勢不凡。下一周鐵定破億,摸高到《諜影重重》的票房也很有可能。
這得以明確告訴市場,丹尼爾在主流電影,不管是喜劇大片還是劇情大片上的號召力,仍然不容置疑。
環球影業對丹尼爾的熱衷也到了一個頂峰,過去一年內,他們最受人矚目。最賺錢的兩部電影,都是丹尼爾主演的。朗.梅耶在這一決策中的主導作用。也讓他在斯塔西那里,甚至是康卡斯特管理層里都受到更多關注。
這對丹尼爾日后重歸好萊塢至關重要。
不過,現在這些事情更多的后續跟進都交給了手下的人,他們各司其中。讓丹尼爾能夠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投資和社會事務中。
克拉拉縣山景城,就是如今在全美聲名鵲起的谷歌公司所在。
丹尼爾第一次踏入硅谷,原本設想中,到處都是捧著電腦,匆匆疾行的場面,并沒有出現。不過行人并不多,偶爾看到一些也和其他美國人沒有什么不同。
所以,在媒體上看到的喬布斯和馬克.扎克伯格這一類天才,其實也不是硅谷的常態。
比較出乎意料的是。他看到不少的華人。
但并不清楚這都是第二代移民,還是國內那些知名大學的高材生換血而成。
拉里.佩奇親自在門口等待他,除了跟著他來的記者。這里也有一部分蹲守的記者,看上去有不少都是各家網絡媒體和科技媒體,前者還算熟悉,后者丹尼爾就不太認識了。
他跟佩奇見過,但沒有特別深入地交談過。
今天顯然對兩人來說,都是個奇妙的新鮮經歷。
谷歌的工程師中男性還是占了絕大多數的比例。但丹尼爾受到的歡迎沒有打什么折扣。可能是因為他的反戰立場,也可能是因為他出演了《角斗士》和《諜影重重》這樣同樣吸引男人的電影。總之。面對一群高級程序員的熱烈掌聲,丹尼爾還是感覺不錯的。
佩奇在邊上低聲跟他說,“這絕對是比爾.蓋茨的待遇。”
“是么?我可沒他有錢。”
“他可比你大了二十五歲。”
兩人對視一眼,丹尼爾倒是對這個技術高手改觀了不少。
“鑒于你們這么熱情,我想要給你們一個建議。”丹尼爾對這些技術人才說道,“如果谷歌上市了,你們千萬不要賣掉手里的股權,我保證,這家公司的發展和回報,將會讓你們感到吃驚,你們正在服務和創造一家讓所有人尊敬的偉大企業,它將擁有全球性的榮耀。”
這一預言式的說法,讓更加熱烈的掌聲響徹整個辦公室,這一次,連佩奇也一起鼓掌起來。
“你們要知道,丹尼爾現在兼職預言家,所以最好聽他的話,努力工作,爭取獲得更多股權激勵。”佩奇調侃道。
自從丹尼爾在受任親善大使的儀式上,發表了舉世知名的預見性演講后,不管是嘲諷他的,還是支持他的,都愛拿這一點來說是。前者說他當自己是“上帝”,“毫無根據”“胡言亂語”,認為一個沒有經過詳細調查,沒有專業背景的明星,發表這種嘩眾取寵的預測,簡直是個笑話。而支持者則說,美伊戰爭的未來,是任何一個有頭腦有遠見的人士都能看出來的,丹尼爾顯然屬于這一類人。
丹尼爾無奈地聳聳肩膀。
“是的,我明年打算去競爭無神教的紅衣主教。”
然后在大家的笑聲中,進到其他部門參觀。谷歌是他第一站,也是目的性最強的一站。
之前那些技術人員其實也是目的的一部分,因為他們中就有一些是馬克準備帶到f2f的人才,更別說就站在跟隨人群中的雪莉.桑德伯格——她現在是負責網絡銷售的部門二把手。之前協同同事,拿下了美國在線的搜索業務,讓谷歌上市的底氣得到了巨大夯實。
快速地在谷歌幾個部門轉過一圈之后,丹尼爾的隨同人員都在大會議室等待,谷歌的高管除了陪同的,則回到自己的崗位。
丹尼爾自己和拉里.佩奇進到了佩奇的頂層辦公室。
他當然不會做不速之客,事實上,有些意圖是早就溝通過的。
馬克和丹尼爾的關系,也在佩奇的掌握之中。
mb的實際股權關系,他同樣了然于心。
所以,在他看來,這不是一個明星來采訪公司,而是一個同等地位的業界大佬來商談合作。
這種印象的確定,對于談判是很有利的。至少佩奇的態度非常“端正”,畢竟他的身家其實還不如丹尼爾,雖然谷歌比mb的體量要大不少,而且發展性更好,但是相對于丹尼爾在mb的持股比例,佩奇自己的股份早就在幾輪投資之中被稀釋到一個比較少的部分,他在谷歌的持股在16,僅僅只有丹尼爾在mb中的四分之一不到,雖然谷歌的估值在mb的6倍以上,但考慮到丹尼爾還擁有blogger的16、山鷹公司的80、維塔數碼的20、dd影業本部的一半和投資部的全部,加上手上的十億現金,拉里.佩奇確實還比不上丹尼爾有錢,更何況,谷歌還沒有上市,依照估值來計算身家,多少有些不靠譜。
佩奇給丹尼爾煮了一杯咖啡,谷歌的休息間是非常棒的,常備美味的點心和各種飲料。
給技術男們創造一個可以宅到死的環境,非常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就業慣性和公司忠誠度。
“本來是埃里克來跟你談。但是我和他,還有謝爾蓋商量之后,還是由我來處理這件事情。”
現在谷歌的ceo并不是拉里.佩奇,而是埃里克.施密特,這位諾勒的前執行官在2001年加入谷歌擔任ceo,原因很簡單,年輕的拉里和謝爾蓋都不是稱職的管理人才,他們精通技術,但并不精通管理,當公司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事務也不僅僅是推出產品并且不斷完善它之后,就需要一個更加擅長此類事務的人來處理。佩奇后來改任產品經理,也算是對自己的“知人善任”。
丹尼爾做的比他還要徹底,他根本不在mb、山鷹中具體任職,只負責戰略,具體的運營全都交給了專業人員。
所以,丹尼爾也了解為什么最終谷歌還是讓佩奇跟他談。
這是創始人和創始人,終極決策者和終極決策者之間的交易。
“馬克是谷歌最早的八位員工中的一員,我都不知道你是用什么說服他的,畢竟當初的mb也沒能讓他離開谷歌,所以我非常好奇。所以,這讓我決心將談判底線推高一點。”佩奇非常直白。
丹尼爾需要一點適應的時間。
畢竟,跟技術男打交道,還是很特別的經歷。(未完待續)
ps:好像被暫時屏蔽了,也不知道能不能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