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馬大唐第九一七章 破局(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穿越>> 躍馬大唐 >>躍馬大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一七章 破局(續)

第九一七章 破局(續)


更新時間:2017年02月10日  作者:大蘋果  分類: 穿越歷史 | 大蘋果 | 躍馬大唐 
免費小說


李瑁咽著吐沫顫聲道:“李將軍,你是說,我不回父皇身邊了?可是郭將軍說這是不合規矩的,也確實是不合規矩的。

“很簡單,殿下登基為帝,宣布奉當今陛下之旨意繼承大唐皇帝之位,這便合規矩了。”李光弼森然道。

“啊?可是父皇那里……那我不是大逆不道么?”李瑁結結巴巴的道。

“殿下多慮了,在臣看來,陛下不但不會怪你,反而會支持你。臣不怕說句逆天之言,自安祿山叛亂以及馬嵬坡之后,陛下的聲望已然低落。天下百姓對陛下所為恐已有失望之心。當初陛下若非不聽勸言執意寵信安祿山的話,也不至于釀成今日之禍。馬嵬坡上,陛下為前太子李亨等人所脅迫,也重挫陛下威望。要想重振大唐昔日之威,陛下自己也知道恐怕已經難以回天了。”

李瑁吃驚的看著李光弼,他沒想到李光弼會如此大膽當著自己的面說出這樣的話來。不過這些話聽著刺耳,但倒也是事實。

李光弼不管不顧自顧繼續道:“陛下入蜀之后,受權臣挾持,更令其聲望低落。在這種情形下,既無破局的機會,便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權臣當道,受人擺布,想必陛下心中也是自知的。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有人能站出來打破局面,否則我大唐永無恢復昔日榮光的可能。壽王殿下,此時你必須要站出來,這既是為了大唐江山社稷著想,也是天命所歸之事。”

“我不明白李將軍的意思,這種情形下,我能做什么?借回紇之兵奪回長安,迎父皇歸京豈非是眼下我們正在做的事么?”李瑁咽著吐沫道。

“若奪回長安之后,王源不放陛下回京呢?那又當如何?”

“不放父皇回京?他敢這么做?那豈非是冒天下之大不瑋?”

“王源會在乎這些么?安祿山造反的時候想過陛下對他之恩,想過天下人的輿論么?但凡狼子之臣,豈會拘泥于天下輿論?再說那王源善于收攏人心,到時候百姓們向著誰還說不準呢。我在成都時間雖然很短,但走在街上,雙耳只聞王源和他的神策軍之名,卻不聞陛下和大唐之名,這還不足以證明那王源其實已經收攏了人心了么?難民重要還是我大唐京城重要?他坐擁精兵十幾萬,卻不去收復長安孤軍,卻偏偏這時候偃旗息鼓跑去賑濟百姓,此心昭然若揭,還需要多言么?他若執意扣著陛下不放,我等縱有與之抗衡之兵馬,但投鼠忌器,卻又無法對他討伐,到那時你說該怎么辦?”李光弼沉聲道。

“這個……我也不知該怎么辦?可是,你要我不回成都,登基為帝,這件事怕也是不能做吧。父皇會怎么想?王源會怎么想?天下人會怎么想?”李瑁思索道。

“殿下,你想的太多了,壽王殿下一旦宣布繼承大位,尊陛下為太上皇,這樣既可擺脫朝廷受制于權臣的局面,也可重振大唐軍民士氣。殿下想過沒有,陛下之所以派殿下來靈州,恐怕便是心中有此意,只是陛下不想明說罷了。你想想,陛下為何不派其他人脫離成都來靈州?而卻派了壽王殿下你前來?而且陛下將他最喜愛的座騎照夜獅子白賜予你,還將他的私人印璽交給了你這是何意?增座騎便是讓座之意,交印璽更是讓你能名正言順的成為大唐之主,這是陛下的一片苦心呢。到時候殿下是我大唐的皇帝,王源手中挾持的不過是太上皇而已,他便失去了控制大唐朝廷的籌碼,一夜之間他便輸的精光了。到時候王源若臣服便罷,若是不臣服,殿下便可下旨命天下兵馬共伐之,王源也無法拿太上皇來當擋箭牌。至于天下百姓們的想法,那便更無須多慮了。只要名正言順,百姓們會向著殿下的。”

李瑁強自壓抑住自己心中的激動,他雖然表現的唯唯諾諾猶豫不決,但經李光弼口中說出的這件事正是他一路上在思量的事情。他好不容易離開了成都,怎也不愿再回到成都去。而唯一的希望便在于自己的想法要得到李光弼和郭子儀的支持,沒有他們的支持,那一切都是幻影。現在李光弼居然主動的說出了自己心中所想,怎不叫李瑁興奮的難以自抑。

“若此舉當真是唯一破局之法,為了大唐江山社稷著想,我似乎也別無選擇了。”李瑁哀哀的道。

“殿下,成大事者不必前瞻后顧,殿下難道甘心看著大唐江山落入權臣之手而從此沒落么?此刻是陛下,陛下之后是豐王,豐王之后不管是誰成為大唐之主,我敢保證那一定是受王源所控制之人。也就是說,若無驚天破局之舉,大唐名存實亡,皇族世世代代為權臣所控制,皇權永遠淪落他人之手。而且壽王殿下你以及其他不愿依附權臣的皇族子弟的下場,都將是可以預見的悲慘結局。殿下,當斷則斷,不可猶豫啊。”李光弼沉聲喝道。

李瑁握緊了拳頭,緩緩站起身來,轉頭看著李光弼道:“李光弼,我這么做是為了大唐江山社稷著想是么?”

“是的。”

“我并非是為了個人的私心,而是為了大唐的臣民是么?”

“是的殿下。”

“唯有此舉才能擺脫權臣對父皇的控制,讓我大唐重上正軌是么?”

“絕對如此。”

李瑁咬了咬后槽牙,目光盯著閃爍跳躍的燭火出了片刻的神,再沉聲道:“李光弼,你會全力支持我,絕無二心是么?”

李光弼緩緩站起身來,緩緩的跪倒在地上,咚咚咚磕了三個頭,沉聲道:“臣李光弼誓死效忠壽王殿下,臣和手下將領兵馬都將為殿下效死命。郭將軍那里臣會說服他,若郭子儀不愿效忠殿下,臣將親手殺了他。臣在此立誓,若臣有半分虛言,叫臣死無葬身之地,子子孫孫永受天譴。”

李瑁微微點頭,目露精光道:“好,既如此,便依你所言。你我二人齊心協力,拯救我大唐于危難之際,解百姓于水火之中。李光弼,將來你便是我的相國和大元帥,本王會給你極大的榮寵,讓你世世代代享受榮華富貴。”

李光弼長聲道:“多謝殿下。”

成都城中,大雪之后,天氣轉為極寒,進入十一月之后,北風凌冽滴水成冰,一切都仿佛被冰封凝固了起來。

得益于王源的強力措施,難民們得以有御風避寒之所,有救濟的粥糧和柴薪取暖,故而躲過了這要命的凜冬極寒。所有人都在慶幸,若不是王相國的強力舉措,此刻怕是整個河西和劍南都將是凍殍滿地,慘不忍睹了。

十一月初二,去各州府巡查安置難民措施的杜甫也回到了成都,稟報了各地安置難民的情形。大致的情形還算令人滿意,當然也并非十全十美,還是有很多難民熬不過這嚴寒的天氣而喪命,但比預想的情形好了何止千百倍。

難民的妥善安置之后,成都以及各地州府民心安定,朝政也穩定了許多。當然這一切建立在王源手中五座糧庫的近百萬石糧食被清空的代價之下,更是建立在因為安置難民之事同整個李唐皇族都鬧翻了臉的情形之下。即便玄宗表面上說支持王源,但王源知道其實玄宗對自己已經恨之入骨了。當然王源也顧不得玄宗的感受了,這些人寧愿看著百姓凍死餓死也不會挑一挑眉毛,百姓在他們眼中如同草芥,王源可做不到這一點。

隨著形勢的穩定,王源統率下的政事堂將目標轉移到了政局和平叛兩件事上。平叛之事王源定下了時間表,明年初夏拿下長安,爭取明年年底將叛亂平息。此事倒也罷了,畢竟平叛之事是王源和高仙芝做主說了算,王源在政事堂也只是例行公事的通報,此事沒有可商議的余地。但眼下的一件緊急的政務在安置難民之事解決之后被正式的提上了政事堂的會議上,那便是上奏國本之事,立太子的事情不能再拖了。

十一月初三上午,政事堂的大廳之中高朋滿座,政事堂三位大佬坐鎮當堂,向在座的數十名文武官員表明了關于國本之事的政事堂中達成的一致意見。以征詢眾文武官員的意見為名,要求文武官員當堂做出決定。堂上的數十名官員之中的大部分其實都已經在私下里被韋見素和顏真卿接觸過。韋見素和顏真卿也私底下征求了一些人的意見。

很多人不愿摻和此事,故而表達含糊,語氣模棱,不愿意表達意見。因為稍有見識的精明人都看得出來,這一次立新太子的事情并不尋常。陛下明顯是屬意于壽王李瑁的,而王相國要立豐王李珙為太子,站在哪一邊顯然都是不合適的。朝臣們當中有不少人經歷過當年李林甫為相的時代,那時候李林甫支持壽王為太子,而陛下卻選了李亨為太子,因為此事,當時站隊的不少人沒少遭受迫害,所以這一次很多人學精了,不愿意表達態度。

王源自然知道他們的心思,于是把他們全部召集到了政事堂,當面要求他們表態,讓他們無法推卸責任。因為王源知道,這一次既然要立李珙為太子,便需要聯合絕大多數朝臣一起上奏,讓玄宗不得不同意。而朝臣們當中的兩面派其實最是壞事,如果任由他們模棱兩可,回過頭去他們便會在玄宗面前說三道四,會讓事情變得很難辦。所以王源不惜以這種方式逼著他們表態,哪怕這種行為會給人一種強迫霸道之感,王源也顧不得了。

三位政事堂的大佬的一致表達了要上奏議論國本之事,且人選圈定在豐王李珙身上。在表達完意見之后,顏真卿一個個的點著名要眾人表態。雖然王源確實說了,不管同不同意都可直說,絕不會因為意見不合而如何如何,但在這種情形下,誰敢提出反對的意見?這些老狐貍們也不得不表示豐王是合適的人選,特別在王源列舉了**條李珙適合為太子的條件之后,他們沒敢有任何的反抗。

很多人心里都在想,此刻先附和著,過了這一關再說。然而不久后他們發現,這一關過不去了。在讓所有人都表明了態度,一致通過之后,王源微笑起身說話。

“既然諸位和政事堂的意見一致,那么宜早不宜遲。國本早一日定奪,大唐上下早一日安寧。所以本相決定,咱們立刻前去覲見陛下,奏議此事。年前將此事定下,我們才可以心無旁騖的去平叛以及安排明年的春耕勞務等事務。走吧,咱們一起去散花樓見駕。”

眾人傻了眼,無奈之下只得跟著王源等人出了政事堂。政事堂就在散花樓不遠處,眾人縮著脖子行了片刻便抵達了散花樓。王源帶著眾人在散花樓大廳之中坐下,他親自操起鼓槌,錘響了立在樓前的一面大鼓。那大鼓是按照慣例擺在皇帝上殿的大殿門前的,平時不許敲,除非遇到特別大的事情,譬如祭祀登基立嗣拜相或者是重大軍情等事務時才敲響。來成都后這大鼓還一次沒被敲響過,王源拜相那次也沒去敲打,因為那次其實很草率,也沒有舉行什么儀式。

玄宗正在一間暖閣之中聽著幾名宮女唱小曲兒,唱的是在長安時玄宗自己譜的舊曲。這段時間天氣寒冷,玄宗縮在暖閣之中不出門,尚有閑心檢視了以前在長安的那些愛好,整理了自己的一本詩集和一本曲譜。這幾日正找了幾名通曉音律的宮女窩在房里回味這些舊曲。

咚咚咚的鼓聲沖散花樓傳到了暖閣之中,讓本陶醉在自己才情曲調之中的玄宗一下子回到了現實之中。他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剛要遣人去問,一名內侍匆忙而來,稟報了王源率數十名朝臣請求陛下臨朝議事的消息。

玄宗嚇了一跳,心中頗有些打鼓,覺得似乎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發生。天氣這么冷,全城臣民都呆在屋子里烤火龜縮,據說王源自己都偷懶了好多天,連政事堂都不去,成天貓在他的宅子里不出門。怎地突然帶了這些朝臣來覲見,難不成出了什么重大的變故不成?

玄宗忙讓內侍宮女們伺候自己穿上了厚厚的裘衣,沿著積雪之間的長廊趕到了散花樓大廳之中。坐上冰冷的寶座上,接受了眾人的見禮之后,玄宗便迫不及待的問道:“怎么了?出了什么事了?怎地敲起殿鼓來了?”

王源拱手道:“啟奏陛下,臣等今日有要事要奏議陛下,政事堂和各部官員碰了個頭,都覺的此事甚是重要,需要在年前決斷。故而臣等便一起來覲見陛下了。”

玄宗呵呵笑道:“哦?看樣子倒是件大事了。不過朝中政務朕不是委托給了政事堂和各位了么?你們自己決斷不就好了么?”

王源道:“這件事臣等無法做主,須得奏明陛下,請陛下定奪。”

玄宗一愣,心中似乎明白了些什么,眉頭微微的皺了起來。

“那便說給朕聽聽。”玄宗道。

王源朝顏真卿點點頭,顏真卿上前一步拱手道:“啟奏陛下,臣等需要陛下定奪之事便是我大唐國本之議。我等都認為,國本之事不能再拖了,關乎大唐存續的大事,當早做定議,以安萬民之心。”

玄宗的心沉了下來,數日前便聽到有人議論此事,還有的朝臣私下覲見自己,告知自己王源韋見素和顏真卿等人正在私底下征詢群臣的意見,提出關于太子之位的奏議。沒想到短短幾日,這事兒便已經擺在自己的面前了。

不過玄宗因為早就得到了消息,關于這件事玄宗也私下里想過對策,倒也并不太慌張。

“原來是這件事,倒確實是件大事。朕其實也一直想找時間議一議此事,既然眾卿提及此事,咱們便議一議。關于太子的人選,你們是怎么想的?王源,你心中屬意的人選是誰?”玄宗微笑道。

王源的回答當然不出玄宗的意料之外:“陛下,臣覺得豐王李珙可堪大任。豐王爺跟隨臣出征數月,一路上的表現很是果敢冷靜,沒給陛下丟臉。與敵對壘,肉搏廝殺,面不改色,膽色過人。遇事處理,每處一言必在要害之處,見事甚明。一路上,豐王爺安頓民心,帶去陛下的問候和朝廷的慰問,深得百姓們的愛戴。而且豐王爺懂的時局大體,譬如前幾日安頓難民之事,豐王爺便主動騰出侵占宅院,積極配合安頓,每日忙前忙后,甚得民心。”

“相國說的是,豐王爺不計較身份尊貴,那幾日跟著臣忙前忙后,為了安置難民之事費勁心力。這一點臣可以證明。”顏真卿插口道。

王源續道:“所以,臣認為,豐王爺是太子的最佳人選,故而提出奏議,請陛下定奪。”

玄宗微微點頭,轉頭問韋見素道:“韋見素,你的意見呢?”

韋見素忙拱手道:“臣附相國之議,臣認為豐王爺確實是合適的人選之一。”

滑頭的韋見素還是給自己留了一條后路,他說的是豐王李珙是合適的人選之一,意思便是說,也還有其他的人也是合適的。

“顏真卿,你也是附議咯?”玄宗道。

“啟奏陛下,臣附議。”顏真卿道。

“你們呢?你們的意見如何?”玄宗看向群臣。

“臣等附議。”群臣紛紛道。

玄宗早知是這樣的回答,他知道這都是王源早已做好了準備,但他還是希望能聽到不同的聲音,但是他失望了。顯然,這些臣子們已經完全屈服于王源的權勢了。


上一章  |  躍馬大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