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馬大唐第五八一章 再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穿越>> 躍馬大唐 >>躍馬大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八一章 再戰

第五八一章 再戰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15日  作者:大蘋果  分類: 穿越歷史 | 大蘋果 | 躍馬大唐 


實際上,朝廷對吐蕃的第二次討伐的建議自年前王忠嗣兵敗之后便已經被提及了。這一次提及此事的是玄宗。在玄宗看來,石堡城之敗是扇在臉上的一記耳光,響亮而火辣。大唐氣勢洶洶調集重兵去懲罰吐蕃人,結果反被吐蕃人教訓了,這簡直比吃了吐出來的食物還讓人惡心難受。

叱咤風云數十年,自認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一代圣君的玄宗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自從他即位之后,大唐王朝蒸蒸日上,四海升平萬方來朝成為宇內第一強國。但這樣的豐功偉績也讓玄宗從當年那個英明睿智勤勉謹慎的圣君變成了一個喜歡聽溜須拍馬喜歡歌功頌德的人。

從一代偉人到剛愎自用的晚節不保者大有人在,歷史和后世都有例子,倒也不必詳述。總而言之,玄宗決意要對吐蕃進行第二次報復,找回丟失的面子,將吐蕃人打過來的耳光更為兇狠的打還回去。

對于玄宗的提議,群臣盡皆默然。隴右軍和河西軍新敗,傷口尚在流血,此時再進行二次討伐的條件并不成熟。而且朝中此時處于混亂之際,王忠嗣的論罪之事鬧得沸沸揚揚,此時該想的是平息此敗的余波,安定朝廷上下天下軍民的心情,而非又進行一次隨意的討伐。

這一次連楊國忠和李林甫都覺得不甚妥當,他們是朝廷的當家人,玄宗可以隨意的發出命令,但他們不得不掂量家底以及引發的后果。但玄宗已經下了決定,兩人隱晦的反對也被無視。這兩人都是聰明人,他們可不會像朝中的一些愣頭青一般為了反對陛下的一些命令呼天搶地頭破血流,在知道玄宗決心已定時,這兩人不約而同的轉變了口風,并積極的開始謀劃此事。

這也是楊國忠提前寫了密信告知王源透露消息的原因。楊國忠心里明白,隴右軍和河西軍遭受重創,本來討伐吐蕃他們是最大的主力軍,但現在新敗之后連補充新兵都來不及便要再次討伐吐蕃,隴右軍和河西軍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這第二次的討伐要想進行,便只能調動劍南軍和遠在昆侖山之西北的安西軍。以玄宗的脾氣,第二次的討伐規模會比第一次更大,所以這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楊國忠是絕對不想讓劍南軍參與討伐吐蕃的戰斗的,王忠嗣這樣的人物都在吐蕃人身上栽了跟頭,楊國忠擔心王源會葬送在吐蕃人的手上。王源可是楊國忠唯一的可以依賴的領軍節度使,相較于李林甫有安祿山領三鎮節度而言,自己已經寒酸的可憐。若是王源再敗于吐蕃之手,那自己可就虧大了。

但這一切都是難以避免的,楊國忠明白,這一次劍南軍是絕對要出兵的,所以他才寫了密信通知王源,讓王源做好心理準備。

正月底,王忠嗣的案子了結之后,第二次討伐吐蕃的事情終于正式提上日程。在經過數日的商議之后,最終決定了第二次討伐吐蕃的方案和日程。

這一次玄宗下定決心要讓吐蕃人領教大唐的天威,他下令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安西軍以及所轄的土著兵馬七萬兵馬為西路軍,從昆侖山以西的大勃律國進入吐蕃西境,從西面對吐蕃發動進攻。臨時從朔方軍中調派一萬人馬歸于河西隴右聯軍,以哥舒翰為帥,李光弼為副,整合兩軍近五萬大軍為北路軍。北路軍的目的便是再一次攻擊扎陵湖和鄂陵湖一帶。而王源的劍南軍則為東路軍,調撥山南西道和黔中道兩道中僅有的一萬兵馬歸于王源所轄,以六萬大軍自東往西攻擊吐蕃國。

這一次是真正的大手筆,三路兵馬近二十萬人,大有踏平吐蕃人的勢頭。玄宗自己都為這個計劃而沾沾自喜,但他卻不知道,這近二十萬兵馬的出征將會耗費國庫中的多少財物。這兩次討伐吐蕃之戰幾乎要耗空了大唐的國庫。

朝廷的圣旨于二月初十抵達成都,王源早已等的心情焦躁之極。野牛城的形勢越來越緊張,已經有兵馬在野牛城西南八十里外的牦牛河畔的牦牛城集結。敵軍的探馬出沒于野牛城左近的頻率也越來越高。甚至烽燧唐軍守衛已經和吐蕃人的斥候小隊有過數次的小規模遭遇戰,這一切都預示著吐蕃人將會對野牛城發動進攻。而王源卻無法趕去野牛城坐鎮,只能在成都等待圣旨,這怎不叫王源心情焦躁之極。

節度使衙門大堂中,剛剛抵達的宣旨內侍來不及歇息便展圣旨宣讀,王源率劍南道文武官員跪地傾聽。

“王源并劍南道一干官員聽旨,年前石堡城之戰失利,王忠嗣領軍不力辜負圣恩,朕實憤怒不已。但與王忠嗣大敗而歸喪我大唐國威相比,劍南節度使王源率軍奇襲野牛城一舉得手,大大打擊了吐蕃宵小氣焰,此戰之勝彌足珍貴,也給朕些許慰藉。然石堡城兵敗之后,吐蕃宵小之國舉國歡慶氣焰囂張之極,著實令我大唐臣民憤懣不已。故朕決定對吐蕃國再行兵事。特遣安西軍、河西隴右二軍以及劍南軍組成三路討伐大軍討伐吐蕃。特旨任命王源為東路軍主帥,會同山南西道和黔中道一萬兵馬東進攻擊。……,……。”

圣旨宣讀完畢,王源高呼萬歲起身接旨,將圣旨恭敬放好后回頭對內侍笑道:“辛苦辛苦了,從京城來此宣旨是個苦差事,請上座喝茶,稍后略備薄宴用過之后,便請上差去館驛休息。”

那內侍笑瞇瞇的道:“我這算是輕巧差事呢,還有兩位傳旨之人遠赴安西之地給高仙芝將軍傳旨,那才叫苦呢。”

“都辛苦,都辛苦,請上差落座,來人,還不上茶么?”王源高聲叫道,婢女捧著茶盤上來,將熱騰騰的茶水奉上。

“上差喝些熱茶,喘口氣兒。”王源道。

“不忙,陛下還有東西賞賜給王節度使呢。”傳旨內侍道。

王源一愣,但見那內侍招招手,隨行之人捧了一只錦盒過來放在桌案上。

傳旨內侍笑道:“王節度使,請打開吧。”

王源笑道:“陛下賞賜了何物?”

傳旨內侍道:“打開便知道了。”

王源上前小心的打來錦盒,一開盒蓋頓時滿眼生輝,盒子里端端正正擺著一頂紫金冠,上邊嵌著七八顆爍爍生輝的鴿蛋大的珍珠,正中間一顆紅色的寶珠微微顫動。

王源驚訝道:“這是……”

內侍呵呵笑道:“這是紫金冠,是陛下特意賞賜于你的。陛下說了,今年你年滿二十歲,正是弱冠之年。你不在京城,陛下不能為你行弱冠之禮,便賞賜了你這頂紫金冠,也算是替你行弱冠之禮了。”

王源驚訝道:“這禮物太貴重了,臣如何敢當?”

傳旨內侍呵呵笑道:“王節度使當不起的話誰當的起?快謝恩吧。”

王源忙跪倒謝恩,心中感慨玄宗還是懂的拉攏人心的,自己滿二十歲他都費了心思賞賜禮物,可見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還是有的。只是這紫金冠賞賜了自己,自己也不敢戴在頭上。紫金冠別稱太子冠,雖然并非太子一人才能戴,但其他人戴著難免遭受腹誹,玄宗不過是象征意義的賞賜寶冠罷了,并非實用之物。

圣旨終于下達,劍南軍出征也板上釘釘再無更改,王源心里的一塊石頭也落了地。這次三路大軍同時出征,并非劍南軍單獨出征,已經是王源最期待的結果了。從進軍的策略來看,明顯安西軍為主力,高仙芝率七萬大軍從西邊往東攻擊,那是最容易接近邏些城的一條道路。吐蕃人定會全力阻擊他的兵馬,這樣一來其他兩路兵馬反而壓力不大。而且高仙芝和哥舒翰的兵馬發動進攻之后會讓野牛城的危機得到緩解,吐蕃人應該沒有精力再同自己在野牛城進行爭奪了,那么自己的財路算是保住了。

但有一點王源覺得需要仔細的斟酌。朝廷只是要自己率軍從東往西攻入吐蕃腹地,但卻并未給自己定下攻擊的目標,那么攻入腹地之后往北還是往南便成了一個抉擇。往北可協助哥舒翰包抄吐蕃北境大軍,那會是一路輕松,絕對遇不到什么兇險和硬骨頭。但若是往南往邏些城方向攻擊,必會遭遇極大的阻撓。南方是吐蕃人聚集之地邏些城更是吐蕃的都城,吐蕃人定會死命的阻擊。

王源是并不想和吐蕃人死磕的,但若自己不往南攻擊,高仙芝的西路軍便成了孤軍,很可能遭受吐蕃主力大軍的圍攻,難道坐視高仙芝兵敗?

總而言之,這是個兩難的抉擇。王源決定暫且不去想這些,反正離出征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準備,一個月后也許便有了答案,此事多想也是無益。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


上一章  |  躍馬大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