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作者:孤舟書生書名:
。燃文书库過剩的人口往往成為流動人口,很難對他們征稅即使對過剩的人口能夠進行登記和評定,地方管理者也不愿意如實上報,擔心上報人口增加會促使政府重新調整地方稅收定額,增加稅收他們至多是重新調整稅收負擔,由于納稅戶的增加,每戶的稅負減少,使得稅收相對容易征集,同時管理者也獲得了仁愛的名聲”
于是以后,不管耕地增加多少,人口又上升多少,生產力進步多少,明代農業賦稅始終就維持在這個水平左右,前面也多次引用過“1600年以前,基本稅額為糧食2600萬石”
其實即便不看黃仁宇的論述,光是從明史中我們就可以找到明代農業稅不增反降的記載
洪武二十六年,
夏稅,米麥四百七十一萬七千馀石,錢鈔三萬九千馀錠,絹二十八萬八千馀匹;秋糧,米二千四百七十二萬九千馀石,錢鈔五千馀錠。
永樂中,……,天下本色稅糧三千馀萬石,絲鈔等二千馀萬。計是時,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廩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
嘉靖二年,御史黎貫言:“國初夏秋二稅,麥四百七十馀萬石,今少九萬;米二千四百七十馀萬石,今少二百五十馀萬。而宗室之蕃,官吏之冗,內官之眾,軍士之增,悉取給其中。賦入則日損,支費則日加。
萬歷時,夏稅,米麥總四百六十萬五千馀石,鈔五萬七千九百馀錠,絹二十萬六千馀匹;
秋糧,米總二千二百三萬三千馀石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農業稅收,從永樂達到高峰,以后就是不斷遞減,在嘉靖時期,和洪武年間相比,已經是麥減少了9萬石,米減少了二百五十余萬石;而到了萬歷年間。麥子減少了11萬石,而米減少了二百六十九萬石。
表面上看,這些減少的也不算太多,但如果考慮到萬歷時期的人口至少是洪武年間的兩倍多甚至是三倍,而農業稅收不但沒有顯著增長反而絕對數量減少了,那么這就是相當驚人的減少了。
以上是農業稅長時間內沒有增加甚至減少的情形,
至于工商業稅收不增加反而降低的情形,其實在上一節中已經順帶說明。這里再補充一些內容,田口宏二朗說“在歷代王朝一直倍受重視的商業稅,在明朝卻并沒那么受到重視。關于這一問題,先輩學者們多認為這是因為洪武,永樂皇帝為恢復流通經濟的結果,為了恢復流通經濟,明初當局采用寶鈔作為商業稅繳納,然而隨著寶鈔的貶值,商稅也不斷降低”
這里是說明代商業稅是用寶鈔來計算,而寶鈔不斷貶值,商稅自然也就不斷降低。不管是否原因真的如此,總之商稅不斷降低甚至在一些地方接近取消的事實是肯定的。但關于商稅降低這一點也沒有必要多說,因為即便在明初商稅很大程度也沒有認真征收。商稅在整個明代始終都處于名存實亡的狀態,降低不降低都已經是沒有什么實質意義。
(本章完)
相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