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作者:書名:
劉正作為這次驛路的巡閱使,下來朱常浩自然要給其暗授機宜。這件事情一完,那么接下來,朱常浩就要給天下士紳進行“毒計”的訂制了。
說道計謀,朱常浩覺得,陰謀永遠比不上堂堂正正的陽謀,畢竟陽謀施展出來,那就是一種碾壓一切感覺,比起陰謀,那簡直不在同一個層面上。
在軍器監的時候,孫元化說過,要用他們的手段對付他們,那才是對癥下藥。
因此,朱常浩也就提到,“想必諸位也明白,現在大明從朝堂,到地方,掌握財富,并且左右大明的社稷,諸位,你們都像本王的手足一樣,接下來說出來的話,估計大家心里也明白,只是內心接受不了。”
朱常浩說道這里,口氣故意沉頓一會,以便讓在座的眾人有個思考和緩沖的時間。
看在座的幾位臉色,慢慢地緩和了,朱常浩才滿面嚴肅地說道,“在坐的幾位,想必也明白,都是讀得起人的人,有些還獲得了進士第,那就說明你們的家景還不錯,本王想問問,你們家景是因為什么不錯的
這個問題就讓盧建斗來說吧!”
“回王爺,末將是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天啟年間進士。在末將的家里,爺爺任過知縣,老爹是個秀才。爺爺致仕之后,就回到鄉間,和老爹侍弄那幾百畝地去了,末將少年時愛讀兵書,喜習騎射。雖然是江南的文人,但天賦異稟,百八十斤的大鐵刀,在末將手里虎虎生風。”
“練功會不會食量大增”,朱常浩問道。
“回王爺,這練功最大的本事是熬打身體,那食量不但增大,而且,每餐必須要有肉食。末將自己十六七歲,每餐三四斤牛肉,還是輕松下肚的。有時候,外出游獵,一只兔子都是全歸我的。”
“那你吃的,用的都是咋來的?”
“回王爺,我們盧家在宜興縣,是當地的大戶,除了家里上千畝的土地之外,在縣城,我們數十間店鋪,吃喝拉撒,家里從小都沒有虧待過我。據末將所知,我家近年來海鷗買土地,這就意味著還有許多佃戶要進我家了。”
“本王明白了,也就是說,你所有的用度都是這些店鋪和佃戶提供的。”
“是的,王爺。”
“那你家的店鋪和土地,一年交多少賦稅?”
“王爺,末將不太清楚,但爹爹說過,我家基本上就沒交過稅,因為家里有讀書人,土地都劃撥到永業田的份額上。店鋪的稅賦,就是九牛一毛,何談交稅。”
朱常浩和盧象升的對話就到這里,只是眾人也聽懂了,那就是“士紳”階層,只有從國家社稷身上拿錢,卻不會給錢。
用朱常浩的理解來說,明朝現在的財政危機,導致國家財政困難,導致發生饑荒,沒有錢去賑濟;發生戰爭,沒有錢支付軍餉。
沒有錢賑濟災民,饑民作亂;沒有錢發軍餉,致饑兵作亂。饑兵與饑兵結合就會導致大規模的國內叛亂。
政府軍隊缺乏戰斗力,導致國家既無法消除外部侵略,也無法肅清內部叛亂。財政危機導致軍事危機,軍事危機導致更大的財政危機,如此惡性循環,明朝最終走向滅亡。
朱常浩不會講自己所看到和所想到的這番話,說給在座的眾人,畢竟他們不是穿越客。但利害關系的話話還是要說的。
“眾位,這說明我大明現在是國貧民富。這里的的“民富”其實是一種倒退,大明建國到現在都有多二百六十年了,在洪武爺時代,就規定稅收定額。
洪武九年,老祖宗就分譴各部官員、國子監生和宦官巡視1一百七十八個稅課司局,固定他們的稅收額度。
洪武十七年,老祖宗命令將各省和各府稅糧課程一歲收用之數刊刻于石板上,并樹立在戶部廳堂內。
洪武二十六年年,田賦收入達到三千二百二十七萬八千九百石,洪武皇帝對此很滿意,宣布北方各省新墾田地永不起科。自此各地定額稅收作為不成文的法律固定下來,后來也偶爾進行過小的調整,但基本定額從來沒有被擯棄。
本王這里有一份戶部收入的資料,劉正,你給大家發一發。”
“是,王爺。”
劉正從旁邊的桌案上拿來一疊文書,然后發給眾人。
只見文書上面有這樣的例子,“洪武二十六年,夏稅,米麥四百七十一萬七千馀石,錢鈔三萬九千馀錠,絹二十八萬八千馀匹;秋糧,米二千四百七十二萬九千馀石,錢鈔五千馀錠。
永樂中,……,天下本色稅糧三千馀萬石,絲鈔等二千馀萬。計是時,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廩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
嘉靖二年,御史黎貫言:“國初夏秋二稅,麥四百七十馀萬石,今少九萬;米二千四百七十馀萬石,今少二百五十馀萬。而宗室之蕃,官吏之冗,內官之眾,軍士之增,悉取給其中。賦入則日損,支費則日加。
萬歷時,夏稅,米麥總四百六十萬五千馀石,鈔五萬七千九百馀錠,絹二十萬六千馀匹;
秋糧,米總二千二百三萬三千馀石……”
每人手里也就是三張紙,是用小楷抄錄成的,上面都是這樣的例子。
朱常浩看到大家都看完了,說道,“你們都看了,那本王就說說,這份從戶部謄抄而來的年份收入,告訴在座的諸位。
農業稅收,從永樂達到高峰,以后就是不斷遞減,在嘉靖時期,和洪武年間相比,已經是麥減少了九萬石,米減少了二百五十余萬石;而到了萬歷年間,麥子減少了十一萬石,而米減少了二百六十九萬石。
表面上看,這些減少的也不算太多,但如果考慮到萬歷時期的人口至少是洪武年間的兩倍多甚至是三倍,而農業稅收不但沒有顯著增長反而絕對數量減少了,那么這就是相當驚人的減少了。
以上是農業稅長時間內沒有增加甚至減少的情形,
至于工商業稅收不增加反而降低的情形,其實在年份中已經順帶說明。
本王在這里說一點,在歷代王朝一直倍受重視的商業稅,在我們大明朝卻并沒那么受到重視。
關于這一問題,本王認為這是因為洪武、永樂爺為恢復流通經濟的結果,為了恢復流通經濟,當時采用寶鈔作為商業稅繳納,然而隨著寶鈔的貶值,商稅也不斷降低”
簡單地說,我大明商業稅是用寶鈔來計算,而寶鈔不斷貶值,商稅自然也就不斷降低。不管是否原因真的如此,總之商稅不斷降低甚至在一些地方接近取消的事實是肯定的。但關于商稅降低這一點也沒有必要多說,因為在洪武永樂年間,商稅很大程度也沒有認真征收。
商稅到現在都處于名存實亡的狀態,降低不降低都已經是沒有什么實質意義。”
朱常浩說到這里,這七人明顯的意識到,原來自己的主人,也就是瑞王,一點也不糊涂,他現在已經一針見血地明白了大明社稷里面,的這個弊端,只是不知道接下來,自己的這位主子,該怎樣破局。
想到這里,作為里面的老臣,孫承宗說道,“王爺,那朝廷的賦稅該怎樣收啊?老朽每次看到遼東的戰報,就恨得直癢癢,只是朝廷沒錢,無法出兵啊!”
“老帥,你坐下,這事情,本王已經有想法了,那就是從商人手里拿錢。也許你們會問,王爺,這定商稅的事情,是皇帝下旨的,你也不好操作啊,怎么拿錢?”
朱常浩說道這里,七人誰都不說話,不過,面上的表情,已經告訴他,大家心里都是這么想的。
“這樣,本王再給你們說件事,我大明有七大鈔關,除了九江外,其余六個河西務、臨清、滸墅、北新、揚州、淮安都在運河沿線;
門稅、崇文門稅的征稅對象是出入北京的貨物;通過稅中有五十萬兩左右都集中在運河沿岸及北京南京附近。
其時關內的商路的開辟已經有相當規模,而征稅設卡相對滯后,連江湖要津的設榷都難以充分”
還有就是各地區商稅征收之間的不平衡,發達繁榮的地區,商業稅反而更少“分省區營業稅額與各省區商業水平之間存在著嚴重脫節,具體表現有二:對多數省區而言,商業水平和營業稅額與其在全國的地位不相符合;各省區商業水平與營業稅額之間不相稱,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尤為明顯。
再說另一點,再比如鹽茶業。
以前唐宋,朝廷收入中的大頭,鹽茶專賣,到了明朝,政府卻獲利極少。關于關于鹽的專賣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戶部尚書估計實際上朝廷僅僅征收了兩淮產鹽總量的四成,其余六成的食鹽則落入了販賣私鹽的商人手中。
正鹽根本無望截斷私鹽市場,因為正鹽的價格毫無競爭力。到萬歷朝后期,私鹽販賣在一些地區已經有固定的市場,分配給巡卒私鹽定額實際上更象是對變化了的余鹽銀的隨意管理。
簡而言之,鹽的專賣,由于朝廷投資不足和接連的管理失誤而受到妨礙,完全不能有效地利用可獲得的全部資源。盡管這些資源十分豐富,可以想象其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但是專賣制度無力去開發這些資源。”
《野議.鹽政論》中的記載也足夠說明問題:“萬歷盛時,(鹽商)資本在廣凌不啻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生九百萬兩,只以百萬輸帑”
至于茶葉方面的收入就更是少的可憐,本王就說了。
所以,這些商賈們的稅收朝廷收不上來,那本王就要想辦法圈走他們的應該給朝廷的稅收。當然,這種圈錢不是搶劫,也不是掠奪,而是通過白紙黑字的契約精神來搞定。
簡而言之,那就是本王要開辦大明最大的錢莊,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大明皇家銀行。
這個錢莊,不,應該是銀行,不但可以鑄幣,還可以匯通天下,將士紳的銀錢,通過契約,也就是“單據”,收歸到朝廷,但他們對自己錢財的使用和掌握,不會受到任何阻礙,相反,他們存在銀行里的銀錢還有一定的利息。
“那王爺,您的這個錢莊,也就是銀行,怎么才能掌握我大明士紳的財富呢?”宋應星有些緊張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