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協防上海
第六十七章協防上海
許乃釗來上海是為了見自己,而見自己是為了邀請余勝軍出兵鎮江?
不得不說,林哲之前還真沒考慮過會發生這種事,所以一時間他是有些愣住了,腦海里不斷的轉動著各種想法。
去鎮江甚至去江寧和太平軍的主力死磕?
不可能的事,他林哲辛辛苦苦辦團練,好不容易才搞出兩千多人的余勝軍來,雖然說他也和太平軍交戰幾次了,但是在皖南、浙北甚至在蘇松太一帶和太平軍打仗不算什么,因為這些地區的太平軍都是偏師。
雖然這些地區活躍的太平軍也算是正規軍,但算不上是太平軍里的精銳主力,而且這些地區的太平軍普遍分散,一般都是幾百幾千人,超過五千人規模的太平軍都非常少。
林哲上次在廣德、泗安等地和太平軍打的哪一戰,算得上是太平軍在蘇南、皖南地區少有能夠匯集起來的大規模兵力了。
但是要去鎮江甚至江寧,那面對的可就不是那些幾百人,頂多幾千人的太平軍偏師了,而是會遇上好幾萬的太平軍主力部隊。
而一旦發生交戰,那都是數萬人規模的大會戰,到時候林哲這小小的千把人就算再能打,也不能決定戰局啊。
就算勉強打贏了,對他林哲有什么好處?
升官?
他現在就是團練大臣,雖然只是個協辦,但也是欽差團練大臣,有這個名頭他在許乃釗面前都不用低聲下氣。而以他現在正三品候補道的品級,要升官并且是地方文職、還得有兵權,那就只能地方督撫了。
但是以他現在手下的兵力以及他的從政資歷、年紀等一系列因素考慮,除非咸豐帝瘋了,不然絕對不可能讓林哲當上什么一省巡撫甚至是數省總督的。
別說是他了,歷史上曾國藩在1854年打了勝仗后,原本咸豐帝打算讓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但是后來都是因為‘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之者萬余人,恐非國家福也’而打消了這個念頭。
要知道曾國藩可是進士出身,丁憂前任兵部右侍郎,1854年的時候擁兵數萬,并攻克岳州、武昌等重鎮。不管是資歷還是兵力又或者是戰功,都比現在的林哲顯赫多了。
所以很無奈的說,林哲現在沒有任何希望獲得巡撫以上的實缺,頂多升個虛銜,比如從三品候補道變成二品候補道,但是這種只升候補品級的升官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發財?
身為林家的獨生子,坐擁數百萬家財的的他表示不缺錢,他辦團練打仗也和其他帶兵打仗的將領們不一樣,他就不是為了撈錢而打仗。
簡而言之,就是現在升官發財對林哲而言是比較虛幻,沒什么實際意義的東西。
這種情況下你讓林哲現在就去鎮江或者江寧和太平就主力死拼,這是他絕對不愿意的,帶著一千多人過去,屬于典型了打贏了沒好處,打輸了壞處一籮筐。
萬一打了個敗仗,余勝軍死傷個幾百人的話,還不得讓林哲心痛死。
所以當許乃釗說出讓余勝軍出兵鎮江的時候,林哲的臉色立即就是從皺眉變成了冷淡。
許乃釗剛說完,林哲就是開口了:“如今鎮江、江寧軍務吃緊,我也是心急如焚,但是如今我余勝軍在上海這邊士卒不過千余,就算是去了鎮江怕也是難以改變戰局!”
聽到這,許乃釗想要開口說什么,但是林哲并沒有給他說話的機會,而是繼續接著話頭道:
“再者,我余勝軍將士已經已經連續作戰月余,將士疲憊不堪急需休整,此外槍炮多有損耗,已經是半數不堪敷用,彈藥也是在上海一戰后用盡,如此我軍就算想要再戰也是有心無力啊!”
說著的同時,林哲還是露出了一副痛心之色。
但是林哲的這些話,哪怕是傻子都能夠聽得出來這都是推托之詞,而許乃釗更知道,這些借口的背后卻是表明了林哲的一個非常堅決的態度,那就是不去鎮江!
心中雖然有些惱怒,但是人老成精的他并沒有把心中的惱怒表現出來,因為他知道自己就算發怒也沒有用。
因為他根本管不到林哲頭上,別說是他這個江蘇巡撫許乃釗了,就算是兩江總督怡良或者欽差大臣向榮、琦善,他們都沒有權力直接管轄林哲以及他的余勝軍。
因為林哲并不歸屬地方官員的序列,他是欽差大臣!
早些時候的‘余姚縣勇營督辦’這個頭銜已經隨著余姚縣勇營改稱余勝軍而消亡,不過林哲也并沒有因此而獲得什么余勝軍督辦之類的頭銜,所以現在林哲的一連串官階品級差遣是:浙江省三品候補道、湖州厘捐局督辦、協同浙江巡撫辦理團練事宜。
前兩者都不重要,如果只有這兩個品級差遣,那么林哲名義上就得歸屬浙江巡撫管轄。
但是他同時還有著‘協同浙江巡撫辦理團練事宜’這個頭銜。
這個頭銜可不是浙江巡撫衙門或者閩浙總督衙門之類地方官府頒發給他的,也不是朝廷吏部對他的任命,而是咸豐帝直接用圣旨委任。
不管是哪一個等級的團練大臣,不管他是督辦還是會辦還是說協辦,他們都是咸豐皇帝親自任命的,乃是正兒八經的欽差大臣。
所以林哲這個‘協同浙江巡撫辦理團練事宜’,也可以直接簡稱為‘團練大臣’或者是‘欽差團練大臣’。
這欽差團練大臣和地方官員以及朝廷的其他將領都沒有直接聯系,連同為欽差,專管軍務的向榮都管不到林哲頭上來,至于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就更加沒這個權利了。
而浙江巡撫黃宗漢的話,他也不能以浙江巡撫的身為來管林哲,只能以‘督辦浙江團練事宜’的身份來管林哲,但是這種關系也不是直接統屬關系,而是一個為主要,一個為次要的協同關系。
嚴格上來說,就算是黃宗漢,他也沒有權力直接命令林哲率軍攻打那里,只能是商量著辦。
說的稍微夸張一些,那就是當今國內除了咸豐帝意外,這天下間就沒人可以給林哲下直接的作戰命令!
所以你別看團練大臣沒有任何的地方實際權力,除了給你一個辦團練的名義以外啥都沒有,但是也是有好處的,那就是天下之大,除了咸豐帝就沒人能管你了。
林哲愛打太平軍就打太平軍,不想打了直接搬起板凳看戲,其他人除了上奏章彈劾林哲外也只能干瞪眼。
人家曾國藩為什么搞起湘軍后就這么強勢了,就是因為人家除了手握重兵外,還是個欽差大臣,其他人都管不到他頭上來。
所以你可以在史書里看見諸多總督、團練大臣同聚某地共商軍務,但是絕對看不見某某總督,專辦軍務的欽差大臣直接向某個團練大臣下達命令的,甚至到了后期,那些手握重兵的團練大臣直接管轄地方巡撫、總督。
曾國藩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對于現在的林哲來說,其實他頭頂上的這個團練大臣的名頭還是相當有用的。
許乃釗自然也是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并沒有打算強求林哲去鎮江,但是他也不甘心直接放余勝軍這支強軍離開江蘇啊。
要知道如今江蘇尤其是江南這邊軍務甚緊,向榮壓力大,他許乃釗的壓力也大。
林哲籌辦余勝軍遇上了諸多困難,他許乃釗這個江蘇巡撫豈又容易了,許乃釗面臨的困難比林哲的多多了,別的不說,光光是江蘇云集的眾多清軍的吃喝就夠他許乃釗愁白頭發了。
這些清軍名義上是由朝廷拔給軍需,但朝廷戶部里的庫房現在連銀渣子都沒有了,這幾年數以千萬計的軍費幾乎壓榨了清廷所有收入,戶部的錢根本就不足各地清軍所需。
既然朝廷戶部沒錢,但是這軍費也不能不給啊,同時由于江北、江南兩座大營都在江蘇境內,雖然說朝廷已經讓各省分別協餉給江蘇方面,但是還是遠遠不夠。
清朝的厘捐是怎么開始的,就是江蘇這邊因為軍費奇缺,為了解決軍費而開設的,而江蘇這邊開設后才迅速推廣到全國。
軍費壓力,鎮江遲遲沒能奪回來,江寧和揚州的太平軍云集,先前的上海失陷,諸多事務幾乎是壓的許乃釗喘不過氣來。
要說當代清廷諸多官員承擔的壓力,許乃釗的壓力足以排的上前五,當然也有比他壓力更龐大,處境更悲劇的人,比如說欽差大臣,籌辦并負責江南大營的向榮。
反正這年頭,在江蘇這一片當官的個個都比較悲劇,尤其是前后數任江蘇巡撫都當不久,不是被殺就是被革職,反倒是江蘇巡撫的頂頭上司怡良穩當當的當了足足四年兩江總督。
在江蘇這片打仗的將領也不好過,比如向榮,比如琦善,他們的自身兵力不足,而1853年時期的太平軍又非常兇猛,搞得他們只能龜縮不出。
更關鍵的是隨著太平軍北伐,被嚇破膽的咸豐帝老式給他們傳達命令,要求他們盡快攻克江寧,殲滅太平軍之類的。
1853年時期的江蘇地面上清廷官員,甭管文武,個個都過的挺悲催的!
在這種情況下,許乃釗想要留下余勝軍這支戰斗力強悍的軍隊也就理所當然了,讓林哲去鎮江和太平軍死磕估計沒戲,但是如果讓林哲幫著駐防蘇松太地區的話,那么自己就能夠騰出更多的兵力進軍鎮江了。
再者,如果到時候鎮江那邊戰況吃緊,太平軍要東進的話,他林哲的余勝軍既然在上海,就不可能無動于衷,遲早要上去和太平軍打的。
所以,不管怎么樣,他都要先把余勝軍留下來再說,只要留下來了還怕林哲不上去和太平軍打仗?
想到這里,許乃釗又道:“如果貴軍無法移師鎮江的話,能否暫時留下來協防上海,繼續清剿流竄的小刀會賊軍?”
PS:這周有個還算不錯的推薦,趁著這股東風,雨天特地加更為諸位壯膽,好讓兄弟們一起加油把梟雄推上去,分類點擊榜,分類推薦榜就是我們的目標!兄弟們沖啊,不成功便成仁!!
讀的,請記好我們的地址:,下載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