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梟雄第五百六十七章 他們的戰爭(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清末梟雄 >>清末梟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六十七章 他們的戰爭(一)

第五百六十七章 他們的戰爭(一)


更新時間:2016年04月04日  作者:雨天下雨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雨天下雨 | 清末梟雄 

廖大山奮力的劃動著手中的船槳,和船上其他的戰友們一起把這座小艇努力的推向岸邊。

盡管他是低著頭,但是偶爾略微抬起的視線依舊能夠看見前方的陸地正在不斷的掀起爆炸,港口里正在騰起一團又一團的火光,靠近碼頭的一些建筑已經是倒塌。

如此猛烈的炮擊,比起自己看到的一個師的火炮齊射還要猛烈啊,受到震驚的他稍微回了回頭,正好看見伏羲號的多門艦炮進行齊射,只見那些一百五十毫米的艦炮的炮口騰出數團巨大的火焰,火光閃起之后隆隆的巨響就是越過海面,傳到了廖大山的耳中。

下意思的把視線隨著炮擊的方向前移,只見前方的港口里又是騰起了數團爆炸的煙塵。

爆炸聲中,彷佛可以聽見人員的吶喊和慘叫聲!

在艦隊強大的火力支援下,廖大山他們的木艇很快就是抵達了灘頭!

為首的一個中士班長率先站了起來,口中還大喊著:“快,快!”

然后,這個年約三十的中士班長就是率先跳進了水里,手中把步槍高高舉起,同時還不忘囑咐部下:“把槍舉起來,不要讓水泡了!”

盡管帝國現役的最新步槍1864年型林德步槍已經是采用了金屬子彈,具備了一定的防水能力,但是除非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不然的話還是最好避免讓槍支直接被水泡,尤其是被海水泡。

讓海水浸泡過的槍支,其木制的槍托等部件很容易變形,同時海水具有較大的腐蝕性,對槍支的一些部件也會造成較大的傷害。

廖大山查看了看胸前的子彈袋,平常時候子彈袋一般都會掛在腰間的,但是這種登陸作戰,為了避免子彈被誰浸泡,所以裝著子彈的小袋子一般都是會提高到胸前或者背后位置。

翻身下水,此時的下水登陸的地方。海水并不算深,只有大約半米多一些,不過只有是半米多,但是由于海水的阻力。這行走起來依舊是比較費力。

值得慶幸的是,這年頭大家都沒有什么灘頭反登陸的概念,通常時候防御一方并不會在灘頭建設防御陣地,然后對正在登陸的敵人進行密集的火力攔截。

當然,這不是說他們不想這么做。而是因為當代的火力密度比較低,就算是進行攔截也沒有多大的效果,反而還會遭到進攻方的密集艦炮火力覆蓋。

在當代甚至是往后再過幾十年,艦炮的火力密度是要遠遠超過陸地火力密度的。

艦隊里的艦炮通常都是中大口徑的艦炮,四五英寸的口徑都算是小的六英寸,七英寸的只能算是副炮,八英寸甚至九英寸的艦炮才是主炮的口徑,而且這火炮數量相當多,以往的側舷戰艦,擁有的火炮都是好幾十門的。而新一代的中央炮位鐵甲艦,主炮一般保持在四門左右,但是加上副炮的話,一般也能夠做到十幾門到二三十門的程度,具體多少則是看噸位的大小了。

比如現在進行炮擊任務的伏羲號鐵甲艦,擁有兩座雙聯裝的一百五十毫米露天炮塔,另外在側舷擁有六門單裝一百二十毫米的副炮,然后還有四門八十毫米的單裝副炮。

這火力不是尋常陸軍可以比擬的!

而陸軍呢,其野戰部隊的炮兵部隊使用的還是老舊的前裝線膛炮,以七十五毫米的前裝線膛炮為主。也有部分是九十毫米的前裝線膛炮。

極少量的攻城重炮部隊,才會有一百八十毫米或者兩百毫米的重炮,不過這種重炮一般都是前裝短管臼炮,并不是常規的加農炮。

其實不管是當代還是后世。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火力差距都是相當大,一艘戰艦的火力超過陸軍一個師的火力是非常正常的。

當然的登陸作戰,前半部分一般都是比較簡單,因為登陸過程中通常不會發生戰斗,真正的戰斗都是發生在登陸以后的攻堅戰。

廖大山跟著自己的班長越過海水,終于是踏上了沙灘后。就看見前頭一個年紀并不會比自己大多少,長的皮嫩膚白的少尉正在揮手。

廖大山認得他,那是自己這個排的排長,是一個去年才畢業的年輕少尉,姓許,據說出身大富之家。

不過廖大山很不理解,這出身這么好的他為什么要跑來從軍,掙這軍餉,雖說從軍的收入不少,但是對于那些大富大貴之家而言恐怕也不算什么吧。

一等兵廖大山自然是無法理解帝國的權貴階層為什么對從軍如此踴躍的!

從封建王朝的角度而言,一個王朝的初期往往就是武將階層的巔峰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往往是武重文輕,文重武輕一般則是出現在王朝的中期和后期。

而在帝國又有所不同,帝國的貴族制度是全面偏袒與武將方面的,帝國現有的一百三十多名貴族里,皇親貴族大約不足二十人,文官貴族也就二十幾人,而剩下的清一色是武將。

而最近幾年里,少數幾個獲封貴族爵位的新晉貴族,只有一個人是屬于文官系統的,那就是帝國駐日公使李博倉,其他七八個人依舊是軍方將領。

開疆擴土,這是獲封貴族爵位的最佳途徑。

同時,對于一個君主制的國家而言,其實貴族階層往往要比普通人對國家更具有歸屬感,為什么?因為他們是這個國家的利益階層,保衛這個國家就等于保衛他們的頭銜和社會地位。

而這種保衛,不僅僅局限對外,同樣也是對內的。

同時林哲在制定貴族制度的時候,就是把國內的貴族階層定位為軍事貴族,如果能夠培養出來類似于英國近代的軍事貴族階層或者德國的容克貴族階層,那是最好不過的事了。

除了這些方面的因素外,帝國的權貴階層的子弟之所以踴躍參軍,還因為從軍之路也算是踏入仕途之路。

而這一點不僅僅局限在貴族階層,對于國內的大部分學子而言,能夠考進兩大軍官學校,那都是屬于人生莫大的幸事。

尤其是陸軍軍官學校,那可是國內無數高等中學的畢業生們夢寐以求的學校。每年的招生考試,都是有著大量學子報考,報考的人多了,而招生規模依舊還是這么多。所以導致錄取率也是年年上漲。

報考難度比帝國大學和海軍軍官學校要大很多。

從軍后,當幾年軍官,如果運氣一般般的話無法順利晉升,然后到年齡安排退役后,一般都會專業到地方任職。而這一類的軍轉業官員,其實地方是非常歡迎的,理由很簡單。

當代帝國哪一類人的綜合素質最高?毫無疑問,是軍官階層,準確的說是經過兩大軍官學校系統學習,培養出來的軍官。

尤其是在帝國剛成立的那幾年里,擁有近代科學知識的學子基本都是在軍隊,當年帝國大學成立的時候,還得跑到軍方去借調軍官來講課呢!

帝國大學等國內學校采用的教材,也是陸軍學校早年編譯的。目前國內的大部分西方書籍,尤其是科學類的書籍,大部分都是由兩大軍校的學生們翻譯。

帝國國內的諸多特殊情況,導致了國內學子對參軍的非常踴躍的,這種踴躍不僅僅是指權貴階層,而是指學子階層。

廖大山自然是不太知道這些,他之所以參軍,理由沒有和那些軍官們那樣復雜,他的理由很簡單,他家里兄弟姐妹五人。他是老大,就靠著家里的幾畝薄田根本就無法填報肚子,為了給弟弟妹妹們騰出口糧,也是為了賺取薪餉養家。他在十八歲那年毅然報名參軍。

如今他每個月通過軍方郵局寄回去的薪資,極大的改善了家人的生活,而且家中還來信,說家里已經是準備再節省節省,準備繼續供他的三弟去報考皖北高等中學。

廖大山接到家里的信后,當即回信:讓三弟先去考。考上了學費他來解決。

他的三弟今年十八歲了,前些年雖然家中貧寒,但是由于其人聰慧,被村里的老秀才極為賞識,甚至讓他免費讀自辦的私塾,也算是官方名目里的初等小學,而后則是順利考上了縣高等小學,一直到府初等中學,自入讀后學業常年名列前茅,至于學費開始是東借西借,后來則是靠廖大山支持。

這年頭,可沒有什么獎學金之類的,官辦學校花費極大,地方政府要辦學校,往往都是咬著牙硬撐,如果還來個免費上學的話,地方財政就更無法承受了。

好在這年頭的軍人薪資不低,雖然供養一個人上學有些困難,但是咬咬牙也就過去了。

但是讀初等中學以下和去讀高等中學甚至大學是兩碼事,初等中學的學費雖然也昂貴,但是廖大山也勉強能夠維持的住,但是高等中學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年頭的高等中學和后世的高中是兩碼事,高等中學還有另外一個稱呼,那就是大學預備科。

往往一個省才有那么一兩所,廖大山老家所在的安徽,全省才兩所高等中學,而在皖北,就只有一所而已,不僅僅競爭大,而且學費相當之昂貴,普通人家是絕對支撐不起的。

不過不管什么時代,那些天資聰慧的人總是不缺伯樂的,地方上的很多士紳,尤其是同宗同族的士紳們,是非常樂意資助那些有潛力的學生讀書的,這倒不是他們好心,而算是一個長期投資。

反正些許學費對他們來說不算什么,但是萬一資助的學生以后出人頭地了呢,獲得的潛在收益可不小。

因此,很多當代那些上大學的學子們,尤其是貧寒之家出身的學子,往往背后都有人在資助,當然了,由此也造成了一個相當有意思的風氣,那就是這些在讀的大學生們,基本上都是已經成家。

很多富貴人家是一邊資助貧寒自家的學子上大學,然后直接把女兒嫁給他,直接綁在一起。

和科舉時代的榜下捉婿差不多。

自己的三弟如果能夠考上高等中學甚至以后上大學,這靠別人資質不靠譜,自己少不得要拉下臉皮,然后找戰友們還有幾個長官借上一些。

這年頭的軍人薪資不低,而且士官以上的職業軍人薪資更高,軍官就更不用說了,一個月幾十塊甚至幾百塊呢。

廖大山琢磨著,自己找戰友還有長官們借一借,估計能夠把三弟的學費給湊齊。

反正不管怎么樣,廖大山都是打定注意要把三弟供出去,他們老廖家幾百年,好不容易出一個讀書人,這老廖家以后能不能擺脫貧窮,走上富貴之路,希望就在他三弟身上了。

廖大山看著眼前的這個許少尉,心里頭已經是莫名其妙的開始想著,如果自己的三弟上了高等中學以后,也能夠考上軍官學校就好了。

許少尉自然不知道廖大山的想法,此時此刻的他正努力的吆喝著,收攏自己麾下的這四五十號人,剛才沖攤的時候有些混亂,他這個排的士兵又是分座了三艘小木艇,在登陸過程中,相隔又比較遠,所以他是頗為費力,這才集合了麾下三個班的士兵。

然后開始向陸地繼續挺進。

登陸前,他領到的作戰任務相當之簡單,那就是第一個登陸,然后登陸后向內陸挺進,肅清海灘上可能存在的敵人,然后建立灘頭陣地,防御敵軍的反擊,以便掩護后續的友軍部隊登陸。

得知自己的排是首支登陸部隊后,年輕的許少尉并沒有害怕或者畏懼,反而是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這第一個登陸,最先參戰代表著什么?

危險和軍功!

但是危險在軍功面前,卻是不重要了。

許少尉就和外面傳聞的一樣,出身于權貴之家,而且還是帝國少有的貴族家庭。

他父親是許才史,這個名字對于普通人而言興許并不算什么,就算是在軍方內部也不算什么名將之類的,但是許才史卻是正兒八經的陸軍高級將領,早年的從龍之層。帝國建立后論功行賞,時任陸軍少將,擔任某部師長的許才史被授予男爵。

前年更是高升陸軍中將,目前擔任第五軍軍長一職,可惜的是爵位并沒能繼續提高。

有著這樣一個軍方高層的父親,許少尉追隨父親的步伐參軍也就不例外了。

剛畢業不久的他自然是希望和父親一樣,能夠逐步高升,最后是能夠獲封爵位,要知道他父親的男爵爵位并不是世襲的,以后許少尉可不能承襲爵位,以后能不能保持貴族之家,就得看許少尉的努力了。

當許少尉率領著部隊向內陸挺進,并看見一隊俄國人的士兵正在跑過來的時候,他看見的仿佛不是敵人,而是軍功在向他招手!

很快,在一連串的命令下,第一次參加實戰,手已經有些顫抖的廖大山采用跪姿,然后朝著百米外的敵人扣下了扳機,從而擊殺了他人生中第一個敵人。

充滿興奮的許少尉,畏懼而害怕的廖大山,就是組成了當代的中華軍。

這是屬于他們的戰爭!(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清末梟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