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有人,會盡快回復!
正文
正文
根據海軍的五年發展計劃,其戰略核心是建設一支能夠控衛帝國萬里海疆,掌控南海、日`本沿海等西太平洋海域強大海軍。
這支海軍的活動范圍主要是在西太平洋海域,同時也會派出少量戰艦前出到中太平洋,即夏威夷附近。
而未來,則是希望能夠掌控整個太平洋!
而要想掌控太平洋,面臨的敵人自然也就是那些列強國家,尤其是傳統的海上強國,比如英國、法國。
同時西班牙,荷蘭這兩個已經沒落的列強也是帝國海軍的潛在敵人。
至于美國嘛,大部分的帝國海軍將領還沒有把他們當回事,也就只有林哲杞人憂天防范著,不過就算美國一切發展順利,估計也要二三十年以后才會開始建設一直龐大的海軍,以爭奪兩洋霸權。
而俄國嘛,盡管歷史上俄國人和日`本會爆發日俄戰爭,一場對馬海戰轟動全球,但現在嘛,俄國在太平洋沿岸的落腳點幾乎被中國連根拔起,帝國海軍的北海艦隊幾乎是全面掌控了南至日本海,北至北冰洋的大片海域,同時還深入到黑龍江流域。
如果不出太大的變故,估計俄國人的太平洋艦隊是不可能再出現的了,因為俄國人肯定也不會和歷史上一樣再派遣艦隊到太平洋作戰的事。
同樣消失的還有日`本海軍,現在的日`本內戰依舊打著,有著帝國的干預,日`本想要統一是千難萬難,而就算帝國干預失敗,日`本重新統一了并開始進行工業革命,但是有林哲在。日`本人是別指望著能夠安穩發展,然后挑戰帝國在亞洲的霸權了。
以后日`本如果統一了,至少它稍微露出建設一支龐大海軍的跡象。那么林哲就會毫不猶豫的先發制人,先把日`本人的海軍擊沉再說。總之林哲是打定了注意,絕對不給日`本慢慢發展,然后建設起一直龐大海軍的機會。
由此看來,那么就會發現,現在帝國海軍最主要的敵人則是英國和法國兩國海軍,西班牙和荷蘭也算是,但是西班牙和荷蘭兩國已經是破落戶了,挑戰帝國海軍的可能性非常小。帝國不主動打他們,他們就得偷笑了。
基于此,帝國海軍的發展戰略中,其首要的假想敵就是英國皇家海軍!
當然了,帝國海軍的將領們還沒有狂妄到挑戰一整支英國皇家海軍,而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一部分,準確的說是東印度艦隊。
按照帝國海軍的設想,一旦再一次和英國爆發戰爭,那么英國人肯定不會和上次那樣只派少量戰艦過來,必然會從地中海以及本土抽調主力艦增援東印度艦隊。但是增援力度也是有限的。
戰爭爆發的時候,帝國海軍預計到時候東印度艦隊有可能集中英國皇家海軍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的實力。
而僅僅是三分之一,這也是相當恐怖的了。至少以帝國海軍現在的規模是無法應對的。
為了面對這種威脅,帝國海軍有必要建造更多,更大的戰艦!
海軍內部保守估計,最少需要四艘萬噸以上的鐵甲艦,再配合中小型鐵甲艦,才能夠保持最低限度的不敗。
而要想獲得戰術優勢,取得戰爭的勝利,那么最少需要六艘以上的萬噸鐵甲艦,十艘以上的中、大型鐵甲艦。
這也是帝國海軍準備再訂購四艘萬噸鐵甲艦的最主要理由!
不過訂購了不代表現在就開工。因為帝國的幾個主要造船廠里,萬噸以上的船塢現在就兩個。要開工更多的萬噸鐵甲艦,至少要現有船塢。
為了滿足帝國海軍的需求。上海造船廠已經在寶山修建分廠,其中就有兩個一萬五千噸的船塢,其首座船塢預計會在1867年底,也就是今年年底完工,第二座船塢則是要到1868年才能夠完工了。
此外廣州造船廠也是開始投資建設一座大型船塢,而且他們的野心更大,一上馬的就是兩萬噸級的船塢,不過船塢建設的大,所以建設進度會更慢一些,現在才開始湊集資金,預計要到1870年才能夠完工。
也就是說,帝國海軍的這四艘萬噸鐵甲艦的訂單,今年有可能動工一艘,明年動工一艘。
剩下的兩艘,則是要等到蚩尤號完成船體施工,然后再青島海軍造船廠的四號船塢施工了或者是等到廣州造船廠的兩萬噸級船塢完成施工以后。
按照這個規格,整體上后續會保持一年開工一艘萬噸鐵甲艦的速度!
別以為這個速度很快,其實和英法等國相比慢的很,英國人基本上每年都會服役好幾艘的大型鐵甲艦。
同時這年代的技術進步實在太迅速,戰艦的更新換代是非常頻繁的,根本不可能和后世的戰艦一樣有著數十年的服役壽命。
基本上,很多戰艦還在船臺上的時候,就已經宣告過時,服役五年后就和會最新的戰艦拉開一個層次,開始退居二線,十年以后基本就是淪為訓練艦的命。
這一點從帝國海軍現有的戰艦都可以看得出來,盤古級和炎帝級都是這幾年剛服役的新戰艦,但是和帝國在1866年動工的那些新戰艦相比,是整整差了一個時代。
等過上幾年以后,盤古級和炎帝級這些戰艦就會退居二線。
十九世紀后期的決戰艦隊而言,要保持技術上領先,最保險的做法就是五年就換一批,實力不濟也要做到十年換一批或者進行局部的改裝升級,至少超過十年甚至十五年的,那根本不用去打了。
帝國海軍對主力軍艦的服役年限雖然沒有強行規定,但是從造艦計劃上也可以大體看得出來,基本上主力艦是一年一艘,按照這個速度,如果保持戰艦在一線艦隊的服役年限在十年的話,那么就可以保持一支十艘主力艦的決戰艦隊。
主力艦是預定從1867年開始以一年一艘的速度開工。而次一等的戰艦則是沒有這么多的條條框框,因為其他戰艦的噸位都比較小,帝國的多家船廠都有數千噸規模的船塢。上海造船廠,青島海軍造船廠。廣州造船廠、天津造船廠都有數千噸級的船塢。
同時次一等的戰艦怎么造,造多少海軍內部也有不小的分歧,一方面是技術進步非常快,同時帝國海軍現存的主力艦也都是數千噸級別的鐵甲艦,今后再造太多的話也是浪費,或者說是會擠壓萬噸鐵甲艦以及港口等基礎建設的經費。
目前為止,帝國海軍擁有五艘盤古級鐵甲艦,三艘炎帝級鐵甲艦。前者噸位兩千四百噸,后者是四千噸,同時這些戰艦都是清一色拆除了風帆,航速上是保持在十二節到十三節之間,續航距離為兩千海里左右,艦炮以一百五十毫米的艦炮為主力。
盡管以未來幾年的技術去看,這兩款戰艦已經是相當落后,為啥?因為1866年以后,帝國海軍開建的主力戰艦,包括一艘近海鐵甲艦。清一色是兩百五十毫米的艦炮為主炮,只是噸位大小不同,配屬的數量不同而已。同時裝甲厚度也是進行了升級。
但是這八艘鐵甲艦放在這里,自然不可能只用幾年就扔,更別說炎帝級的三號艦,即黃帝號在1857年的一月份剛進行試航,這會都還沒正式進入現役呢。
然后在建的還有兩艘,分別是天吳號、夸父號。
如此算起來,這兩千噸到六千噸之間的鐵甲艦,就有十艘之多了,這個數量已經不算少了。
如果未來萬噸鐵甲艦的數量不增加上去的話。這些幾千噸的鐵甲艦數量多了意義也不大,兩者的數量得有一個比例的匹配。配合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除了數量問題,海軍還對這些幾千噸的鐵甲艦的一些設計還有用途產生了分歧。有人想要火力和裝甲更強大,噸位限制可以放更大一些,比如說七千噸左右,到時候直接和萬噸鐵甲艦一起參加艦隊決戰,哪怕是數量少一些,哪怕是遠洋適航性差一些也無所謂。
但是這個觀點也是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建造這種小一號的決戰性鐵甲艦,其價格至少也得一百五十萬圓起步,這個價格還不如再加幾十萬建造萬噸以上的鐵甲艦呢。
也有人認為應該建造噸位適中,即三千噸左右,但是強調遠洋適航性以及續航距離,主要用于外海作戰,維護帝國的海外利益。
還有人認為要建造噸位大一些的近海鐵甲艦,航速慢一些,適航性差一些無所謂,火力要夠猛,裝甲要夠厚,奠定的小船抗大炮,到時候再來一場珠江口海戰的話,就能夠占據更大的戰術優勢。
還有人認為保持現有的五六千噸級別的鐵甲艦就不錯,雖然各方面看上去比較中庸,但是是啥都能干,艦隊決戰勉強也能夠上,適航和續航能力也勉強可以,價錢雖然略貴,但是也就只有萬噸鐵甲艦的一半。
如果說萬噸鐵甲艦以及那些一千多噸的快速偵察艦是得到了海軍內部的一致認同,那么對于那些兩千噸到八千噸之間的中大型鐵甲艦,海軍內部就是有著諸多分歧了,因此五年計劃通過后,訂購第三艘萬噸鐵甲艦的確定了下來,再增訂兩艘快速偵察艦的計劃定了下來,再增訂一批內河,近海小型鐵甲艦的計劃也確定了下來,唯獨兩千噸到八千噸的中大型鐵甲艦沒有確定計劃。
對于海軍內部的這些爭論,林哲往往是不直接插手處理的,怎么說了,他前世又不是研究近代海軍發展的,他除了知道一個戰列艦外,對早期鐵甲艦的了解相當有限,一時半會的他也是難以確定,所以除了在萬噸鐵甲艦上給出了自己的部分意見外,其他方面他更多的是提一些指導性意見。
一些具體的細節他就不怎么參與了。
海軍自己要繼續討論,那么林哲也不催著,這四國條約剛簽半年呢,帝國一時半會的也和英國人打不起來,有的是時間讓海軍內部慢慢討論。
相對于海戰戰艦的設計以及戰術的討論,陸軍方面的發展就簡單多了。陸軍沒有和海軍那么復雜,武器就兩樣,槍支和大炮。
槍支的話。陸軍早就開始服役1864年型林德步槍了,這是一款后裝線膛擊針步槍。并采用的是金屬子彈。
同時也是全球首支大規模服役,發射金屬子彈的后裝線膛擊針步槍。
此外陸軍早就試驗了加特林機槍,只是早期的加特林機槍存在諸多問題,這兩年一直在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一直到1866年的時候,才開始小批量服役。
最先裝備機槍的并不是皇家陸軍,而是近衛軍,林哲特地在第一近衛師里設立了一個機槍營。配屬了十六門的加特林,當林哲前往觀摩演習的時候,這個機槍營的十六門加特林機槍一起射擊,把一票隨同視察的海陸將領嚇了個夠嗆,這些十六門機槍在射擊的時候,火力強度堪比一個步兵團。
而演習剛結束,陸軍的人沒找上來,反倒是海軍的人找上來,然后要給戰艦上配屬這種機槍。
槍支以外就是火炮了,而陸軍的火炮也是沒啥好說了。前裝線膛炮用了這么多年,這下一步自然就是要發展后裝線膛炮了。
而后裝線膛炮的技術難度相當大,目前來說陸軍還沒有找到可以廉價并大量的服役后裝線膛炮的方法。所以只能一拖再拖。
陸軍發展中,這幾年唯一值得林哲關注的亮點就是馬匹的發展了。
經過長達十年的培育,陸軍是通過對阿拉伯馬、英國純血馬,國內的蒙古馬等進行雜`交培育,已經是初步培育出來了適合中國氣候,并且各方面素質都可以的馬匹。
對馬匹的培育中,主要由三大馬場進行。
最早建立,規模也最大的是江南的句容馬場,其培育的馬匹主要是由英國純血馬和阿拉伯雜`交的馬種。并沒有摻和國內蒙古馬的血緣,培育出來的馬匹被稱之為‘句容馬’。特征是身材高大,體型優美。其肩高普遍可達一點五三米,平均體重達到四百五十公斤。
雖然其肩高和體重都是當代軍馬的平均水平以上,同時對于中國而言最重要的是,經過多代培育,句容馬在保留了原種馬的體型特征的同時,還適應了中國的氣候,而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
句容馬乃是當代中國能夠培育出來的最優良馬匹,只不過現有的種馬數量比較少,同時這種馬匹也比較嬌貴,伺候起來麻煩不說,而且耗費也比較大,一天不吃精心調配的飼料就得調漂。
因此暫時而言,句容馬并沒有被作為全軍的騎兵主力使用,而是作為高級軍官的坐騎,傳令兵的坐騎使用,此外一些達官貴人也可能會買上一匹,皇室馬車的配馬也是這種句容馬。
全軍之中,全員配屬句容馬的騎兵部隊只有一支,即第第一近衛師的師屬騎兵團,即近衛第一騎兵團,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騎兵團很多時候都是充當皇家禮儀部隊使用,皇帝出行的時候一般都是抽調近衛第一騎兵團護駕。
通過上述也可以看得出來,現在的句容馬在帝國內部,主要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打仗的。
不過帝國的騎兵并沒有就此放棄句容馬,而是把句容馬再和蒙古馬進行雜`交培育。由設立在蒙古的陸軍第一馬場,即蒙古伊河馬場進行培育,培育出了特有的伊河馬,其血統相當復雜,以句容馬和蒙古馬為主,但是又加上一些哈薩克馬等中亞馬匹,導致伊河馬的血統相當復雜。
伊河馬的平均肩高為一米四五,體重在四百公斤左右,縱然其身體素質不如句容馬,但是卻耐力更勝一籌,同時不僅僅可以用來乘騎,還可以用來馱挽貨物,也沒有句容馬那么嬌貴需要精心飼養。
因此在實用性上,伊河馬比句容馬更適合讓輕騎兵使用!
而這種伊河馬也是被帝國陸軍寄予厚望,準備全面普及的馬匹,甚至為了推廣這種伊河馬馬,不僅僅是在軍隊內部進行培育,同時還幫助當地的牧民進行培育,以確保這種軍馬的數量得到滿足。
短短幾年里,伊河馬的數量就是突破了五千匹之多,盡管這些馬匹現在還都是幼馬居多,但是有了這個基礎后,再通過一些年的大規模繁育,到時候培育出來幾十萬匹伊河馬也不是不可能的。
到了那個時候,帝國的騎兵部隊就能夠徹底拋棄那些矮小體弱的蒙古馬了,真正化身為現代騎兵部隊,而不是一群騎著羊駝的古代騎兵。(未完待續。)
ps:二合一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