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梟雄第四百六十三章 編修清史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清末梟雄 >>清末梟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六十三章 編修清史

第四百六十三章 編修清史


更新時間:2016年01月29日  作者:雨天下雨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雨天下雨 | 清末梟雄 


中華帝國的工業發展準確地說應該是從1854年林哲建立上海商貿區后開始的,那一年在林氏家族的蒸汽繅絲廠帶動下,掀起了一番生絲浪潮,以至于短短幾年里上海就是出現了大量的蒸汽繅絲廠,并且廠絲的產量越來越多,競爭力也是越來越大,以至于到了1861年底的今天,中國的主要生絲產量已經是廠絲占據了絕對的地位,只有一些偏僻地方依舊保留著傳統生絲作坊。

生絲業的迅速發展,直接帶動了其他工業的發展,輕工業方面陸續出現機器加工的木材廠,茶磚廠,火柴廠,肥皂廠等。

重工業范疇里也是陸續發展起來了鋼鐵,煤炭,機械制造,造船等產業。

即生絲產業后,帝國在1858年后開始全力推廣棉布產業,各種紡紗廠,織布廠,染布廠如同雨后春筍一樣冒了出來。

和生絲產業相比,棉布產業相對來要更加容易籌辦,首先它對地理位置要求不高,不是說要和生絲產業一樣,必須靠近蠶繭產地,同時也是必須靠近出口港口。

你可以在上海、廣州、天津這些沿海港口城市設立廠,這樣可以方便的直接從印度進口棉花,你也可以在武昌、南昌等這些由于水運便利的地方設立廠。

甚至你還可以在國內一些棉花產地,同時交通比較方便的地區設廠。

如果說紡紗廠這種上游企業還對地理位置要求比較大的話,那么棉布產業里屬于中游的織布廠、染布廠這些就對地理位置的要求就非常一般了,只要能夠運來棉紗他們就可以生產棉布,有原色棉布他們就可以染色。

甚至建立在內陸省份的織布廠都可以直接在當地售賣。

此外棉布產業相對于生絲產業來說,所需的資金投入也是比較少的,你要辦一個蒸汽繅絲廠,設備廠房什么都還說,但是你得收購蠶繭,然后生產出來再售賣,由于蠶繭、生絲價格的高昂。要想達到一定生絲產量的話,那么對流動資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一家雇工超過千人的蒸汽繅絲廠,其每年所需的流動資金至少也是五百萬以上,而這還不算前期的各種設備投入呢。

但是棉布產業里呢。也就紡紗廠的投入比較大一些,不過有個幾十萬就能夠辦起來一家不小的廠子了,如果有個幾百萬投入進去的話,那就是數一數二,雇工起碼幾千人的大廠了。

此外。棉布產而已對規模效應要求不大,并不是說非得投入幾十萬幾百萬辦一個大規模工廠才能夠有效壓低成本,獲得豐厚的利潤。

就和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隨便弄幾十個工人就能辦一家服裝廠一樣,十九中期的紡織產業的準入門檻同樣非常低。

對技術要求不高,還要購入必要的設備,請上幾個技術人員然后就能夠開工,尤其是對于織布廠、印染廠或者是那些被服廠來說就更簡單的,甚至只要一大家子齊上陣,就能夠辦一個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廠。

技術要求不高、資金投入較低,同時對地理位置沒有什么要求。

當然更關鍵的是。這年頭投資紡織產業的利潤相當豐厚!

盡管棉布產業的利潤率不可能和生絲產業那樣,動輒百分之二三十以上,但是辦得好了也有百分之十幾的利潤率。百度搜

還有一個較大的原因就是,和生絲產業嚴重依賴出口不同,棉布產業卻是以內銷為主。

而全中國有多少人?他們總得吃飯,總得穿衣吧?

哪怕是派出掉那些購買力不強,依舊保持男耕女織的農村群體,只計算城市人口的話,那也是好幾千萬人的大市場啊。

以往這些市場都是被傳統土布所占據,而現在在機織布的質優價低的沖擊下。傳統土布已經是快速消退,在一些大城市的棉布市場里,基本上已經是機織布的天下。

傳統土布產業的消退,這也就導致那些為了生存的原土布從業人員開始轉型。他們要轉型也簡單,直接把以前的手工作坊生產模式轉為機器織布模式就可以了。

畢竟所謂的傳統土布,除去了農村家庭自產自用的那種土布外,實際上市面上銷售的所謂土布都是商業化生產的,是有諸多或大或小的手工作坊生產出來的,嚴格上來說。這也算是資本萌芽時期的工業了。

這些傳統手工業陸續轉型后,也就成為了新式的紡織產業的一個環節,他們從那些大規模的紡紗廠里購入棉紗,然后進行織布、染色,最后把這些機織布販賣到各地,最后流入到普通城市居民的身上。

棉布產業的諸多特點,也就讓這個產業成為了一個從業人員眾多,地域非常廣泛的一個產業。

發展三年后的棉布產業,盡管其給中央財政貢獻的收稅還比不上生絲產業,但是其對國內民生的影響程度已經是遠遠超過了生絲產業。

生絲、棉布為代表的紡織產業的迅速發展,直接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比如生絲、棉布的生產是需要航運、機器設備的支持的,航運發展了就能夠帶動造船工業和鋼鐵工業,同時航運也是需要消耗煤炭的,如此也就會帶動煤炭的發展。

工業的發展是一環接一環的,一個產業起來了,往往就會帶動相關聯的其他產業的發展。

而這也是為什么當初帝國大力扶持紡織產業的原因所在,因為現在的紡織產業就是中國工業發展的龍頭,它發展起來了能夠極大的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放下手中的工業發展報告書后,林哲和郭龍云又是繼續交談了大約半個小時,主要還是林哲在聽,郭龍云在說。

郭龍云說的主要是帝國明年的經濟發展規劃!

“明年對于帝國的重工業發展是一個關鍵年份,除了繼續保持對廣州、天津這兩個沿海城市的持續投入外,另外在明年開始我們將會加大對湖北工業發展的支持,那個時候株萍鐵路將會完工,而大冶鋼鐵廠也會正式投產,煤炭和鋼鐵業的發展將會極大的帶動當地的相關產業發展。

此外明年寧滬鐵路會進入大規模施工期,同時唐山灤州鐵路也會開工,這就需要國內的鋼鐵產業的極力配合,不然很有可能面臨鐵軌產能不足的情況。”

林哲點點頭:“鐵路乃是帶動煤炭和鋼鐵產業的一大利器,但是也要注意兩者的配合,避免出現鐵軌的產能跟不上!”

鐵路對于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對于十九世紀來說,其重要性比后世的高鐵更加重要。

因為在后世沒有高鐵的話,還有普通鐵路,還有飛機,還有汽車等各種交通方式,但是對于這個時代而言,鐵路幾乎是唯一的陸上大規模運輸的選擇。

對于一些沒有大規模河流的內陸省份來說,沒有鐵路就只能靠走路,和外界的工商業聯系幾乎是斷絕的,然而一旦開通了鐵路,大量來自其他地方的工業產品、原料就能夠迅速廉價的進入這個地區。

而當地的一些工業原料,特產以及工業產品也能夠廉價的外運,為當地帶來更多的收入。

一個大陸國家要進行工業革命,有一樣是絕對不能少的,那就是鐵路!

待郭龍云出去了后,林哲依舊沒能閑下來,因為外頭已經等候了許久的江道泉是緊接著郭龍云進來。

這一次江道泉來見林哲,倒不是為了教育等事務,而是為了前清的一些事務。

“皇上,經過這兩年的前期工作,已經算是把清史摸清了一個脈絡,這是已經完稿的幾卷里的節選!”

說著,江道泉就是向林哲地上了厚厚一本文稿,看見這起碼有二十多厘米厚的文稿,林哲不由得皺眉,這么多要看的話,還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呢!

所以他只是拿了起來,然后翻開了前面幾頁略微掃了一眼,半響后合上:“前面這總述寫的倒還過得去,后面這些朕會交給秘書處看的!”

基本上只要是大部頭的一些文件書稿之類的,林哲都不可能一一親自過目,這項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秘書處協助林哲處理的,不管是那些厚厚的法律文本還是什么項目計劃書,還是說今天的這個清史,林哲都是不可能親自一一看過的。

對于林哲的反應江道泉是早有預料的了,不過他對編修清史非常重視,所以今天才會特地帶著一部分書稿過來讓林哲過目。

畢竟給前朝編修史書對于一個文臣來說乃是屬于極大的榮耀,如果是在明清兩朝的話,這項工作一般是由翰林院負責的,只有那些狀元、榜眼、探花們才能接觸到史書的編修工作。

不過帝國的官制里并沒有設立翰林院這種機構,皇帝日常的文書工作主要由秘書處負責,而一些檔案、史書編修這些則是由內閣教育部下屬的檔案司負責。

江道泉身為教育部大臣,本來是不應該和那些后輩們爭奪負責清史編修工作的,但是身為一個傳統文人,江道泉的內心里還是非常渴望能夠青史留名的,而再也沒有什么比主持編修一部史書更能讓文人興奮啊。

一想到未來的二十五史里的清史是由自己負責編修的,他就忍不住激動。

所以他才是倚老賣老,最后搶過了本來屬于那些后輩文官們的位置,自己坐上了清史編修委員會督辦一職。(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上一章  |  清末梟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