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點擊分享讓更多人知道:
中英兩國的軍備競賽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雙方的造船廠內都排滿了等待建造的戰艦。`
中國海軍向全世界公布了定遠級鐵甲艦和海圻級穹甲巡航艦的部分數據,并布了未來五年追加建造九艘鐵甲艦和九艘穹甲巡航艦的消息。
消息中自然有水分,但有多少水分在內,各國就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英國海軍是最關注中國海軍展動向的,他們立即召開海軍擴大會議,商討對策。英國相本杰明也應邀參加了,可見英國政府的神經有多緊張了。
“根據我們海軍mi5獲得的情報,結合中國政府自己布的消息,我們大致推斷出中國海軍未來五年建造的九艘新式鐵甲艦和九艘新式巡航艦,應該是在現有的定遠級鐵甲艦和海圻級穹甲巡航艦的基礎上增加1o到2o的排水量,即新艦排水量11ooo噸至12ooo噸之間;應該采用12英寸5o倍徑雙聯裝主炮,因為這種火炮技術成熟,并且經歷了實戰檢驗,但也不排除他們在新艦上安裝更大口徑的主炮。裝甲方面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依然是3oo毫米鍛鐵裝甲。動力系統大多數情況下應該采用現有成熟技術,即巡航度14節,戰斗航18節,但也不排除小幅度提升的可能性。”
海軍大臣紐卡斯爾先做了簡報,評估了中國海軍未來五年的主力戰列艦的性能指標,供其他人參考。
本杰明直接問道:“我們海軍主力艦的性能跟他們相比如何?”
紐卡斯爾略帶尷尬,很快回答道:“之前是我們低估了中國人的造艦技術,造成黃巖島海戰的失敗。平心而論,中國海軍的主力艦性能遠帝國海軍。”
本杰明繼續問道:“既然評估了中國海軍未來五年的主力艦性能,那你們有什么打算?”
紐卡斯爾這時轉向第三海務大臣費舍爾,叫他來回答。
費舍爾于是將一份報告交給本杰明,同時解釋道:“根據情報評估,以及帝國的造艦技術,針對中國海軍下一級主力艦。我和有關部門聯合設計了一套造艦方案,我將其命名為復仇級。”
復仇級戰列艦,由英國第三海務大臣費舍爾親自主持設計,設計排水量125oo噸。搭載雙聯裝12英寸4o倍徑主炮兩座,6英寸副炮6門,3英寸近防炮8門,魚鐳射管2具,裝甲采用14英寸鍛鐵裝甲。1o個鍋爐,兩臺往復式蒸汽機推動,迅航可達145節,戰斗航17節,續航力3ooo海里。`
本杰明一邊看報告,一邊聽費舍爾解釋,很快他就有了疑問。
“費舍爾,我怎么覺得你這個設計跟中國海軍的定遠級鐵甲艦差不多呢?”
費舍爾略微臉紅,畢竟是參考別人的設計,但他還是堅持道:“相閣下。我不得承認很多設計借鑒了中國海軍的定遠級鐵甲艦,這是因為我們之前在戰艦設計方面走了彎路,看看我們設計建造出來的那些鐵甲艦,千奇百怪,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最終都在黃巖島一戰中沉沒,表明我們的設計失敗了,而中國海軍只設計了一個定遠級就成功了,表明他們的設計方案是未來海戰的方向,值得我們借鑒。”
一提到黃巖島海戰。等于在戳英國政府和海軍的傷疤,眾人紛紛黯然。
本杰明于是問道:“我不反對你借鑒中國戰艦的設計方案,但我不明白,上一次我們在主炮口徑和射程上就吃了大虧。如今既然知道中國海軍的主炮是12英寸5o倍徑,為什么你還要安裝4o倍徑的主炮,這不是等于明知道對方主炮能打1o公里,你卻安裝只能打8公里的主炮,這不是還要挨打嗎?”
面對本杰明的質問,知道內情的紐卡斯爾等英國海軍官員們頓時羞愧的低下了頭。
費舍爾嘆口氣。回答道:“相大人說得對,不是我們不想,而是我們到現在都還沒有研制成功5o倍徑的12英寸主炮,目前我們只能將倍徑提升到35倍,這已經是我們造炮工廠的技術極限了,就連整個歐洲最先進的造炮廠德國的克虜伯工廠也只能造出35倍徑的12英寸炮管,其他國家最多只能造出25倍徑的12英寸炮管。”
這是一個沉痛的事實,歷史上的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盡管各國的鐵甲艦都在展,噸位越造越大,但主炮最大口徑一直沒有突破12英寸(3o5毫米),倍徑最高只有25倍,比如德國為當時的清朝北洋水師建造的定遠艦就是這種克虜伯大炮。
問題的核心在于越大口徑越長倍徑的主炮,炮膛膛線磨損越嚴重,一炮彈打出去,幾乎能損失掉一兩重的鐵屑,腐蝕更加嚴重,在沒有解決膛線耐高溫、耐高壓、耐腐蝕、耐磨損的內膛材料問世前,各國的最大口徑主炮都停留在25倍徑以內。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歷史上自從鐵甲艦出現后,幾十年內都沒有爆過大規模的海戰,直到中日甲午戰爭爆,所以各國海軍并不知道海戰中主炮的射程帶來的巨大戰術作用。
同時,還有一個戰術上的原因,那就是艦載火炮炮瞄系統。`各國都在用機械式瞄準具進行海戰,依靠炮手的眼睛進行瞄準開炮,海況惡劣,距離太遠人眼根本看不清,所以英國海軍奉行了幾十年的三千米有效交戰距離的宗旨,25倍徑的主炮膛壓足夠用了。
這幾個原因導致了歷史上的這段時間各國的主炮倍徑沒有太大變化,沒有去專門追求更高倍徑的主炮研制,畢竟那非常費錢的,且沒有市場價值。
但如今不同了,李衛國帶領下的中國海軍改寫了歷史進程,中國海軍的炮瞄系統從機械式人眼瞄準升級到了借助光學儀器瞄準具,觀測距離達到一萬米,所以25倍徑的炮管膛壓自然沒法將炮彈射到一萬米的地方,導致中國海軍艦炮研究所不斷進行研制更大倍徑的主炮炮管,在李衛國的指導下。最終誕生了3o5毫米5o倍徑的強大艦炮。
如今英國海軍被中國海軍打敗,逼得他們不得不加大力度和資金投入大口徑大倍徑主炮的研制工作,但他們一時半會兒根本找不到合適耐高壓、耐高溫、耐腐蝕、耐摩擦的炮管內壁膛線材料,能夠研制出35倍徑的12英寸主炮。已經足以自傲了。
但偏偏英國人的敵人擁有5o倍徑的12英寸主炮,這尼瑪一旦打起來,英國海軍還是要吃虧啊!
本杰明蛋疼,站起來走兩步,還是扯著蛋疼。
“情報表明。中國海軍有一種新式瞄準技術,可在一萬米外的地方達到很高的命中率,如果我們的主炮射程達不到一萬米,還是要挨打的。”
“相閣下,您的擔憂我們考慮過了,所以我們增加了裝甲防護,14英寸的鍛鐵裝甲,絕對防得住從一萬米外射來的12英寸穿甲彈。”
紐卡斯爾急忙解釋道,實際上他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防得住,畢竟他們無法獲得中國海軍的3o5主炮或者是炮彈。之所以說防得住。主要是為了打消本杰明的顧慮,讓他同意加大對海軍的撥款和政策傾斜。
“但愿你們是對的,我希望下一場戰爭,大英帝國海軍能夠洗刷恥辱。”
“復仇級很好,就叫復仇,我們就是要復仇!”
本杰明忙得很,根本沒工夫詳細聽報告,他來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看到海軍有信心打贏下一場戰爭,否則他是絕對不會輕易撥款的。
在二十世紀以前。各**費開支都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35以上,英國作為海上強國,海軍開支十分龐大,高達2ooo萬英鎊。占了國家財政總開支的5o。
如今為了阻止中國崛起,保住英國世界霸權地位,英國政府不得不繼續擴大對海軍的財政傾斜力度,自第四次雅片戰爭后,英國政府1872年的財政開支對英國海軍的撥款預算已經達到35oo萬英鎊。
這一次本杰明離開后,第一筆海軍撥款16oo萬英鎊迅到位。用于海軍建造十八艘復仇級鐵甲艦,以及加快研制大口徑海軍艦炮等研究經費。
可以說,英國人已經在瘋了,希望短時間內打敗中國,畢竟長時間跟中**備競賽,這可拖不起啊,每天都是金燦燦的金子往外淌,耗不起啊。如果這次還打不過中國,那么英國的威望將近一步受挫,經濟也將近一步遭到重創,后果不堪設想。
本杰明在賭,遠在東方紫禁城內的中國皇帝李衛國同樣也在賭,而且更陰險更狡猾,正在給英國海軍挖一個更大更深的坑,引誘英國海軍往里跳呢。
在江南造船廠一號船塢中,設計滿載排水量一萬兩千噸的雄風級戰列艦正在緊張有序的建造當中。
雄風級戰列艦,是中國海軍繼威遠級淺水重炮艦、定遠級鐵甲艦之后的第三級主力戰艦,也是近代海軍真正意義上的全鋼制戰列艦。
該級戰列艦將建造九艘,預計在光華十年(1876)前完成。采用中國海軍技術成熟的3o5毫米口徑5o倍徑雙聯裝主炮,膛線電鍍鎢鉻材料以提高使用壽命,正常使用39711型穿甲彈時,壽命2oo,使用其他型號炮彈時,視實際使用情況大概在18o25o區間浮動。
副炮六門,155毫米5o倍徑單裝火炮,設置在戰艦兩側的耳臺內。由于采用特種鋼建造,同樣重量的炮臺比傳統鍛鐵制造要輕得多,空間也大了,根據黃巖島海戰的經驗,以前的耳臺容易受到重創,所以這次增加了耳臺的裝甲防護。
75毫米三級副炮數量響應減少了,只保留了八門,增加了大量的4o毫米射炮。
這是新式的射炮,采用加特林機關槍的結構設計,五根炮管,鏈式供彈,射高達2o每分鐘,主要用來攻擊小型高艦艇和敵艦上層建筑,以射敵艦人員為主。
這是李衛國特別叮囑海軍相關部門注意的事項,因為黃巖島海戰后,歐美各國很快都知道了潛艇和魚鐳艇這兩種海戰利器,各國都在快研,所以中國海軍必須加以防備,防止吃大虧。
有了4o毫米五管加特林射炮,敵方潛艇和魚鐳艇靠近時用來攔截的成功率將非常高,確保中國戰艦不被這種小艦艇偷襲了,否則損失就大了。畢竟一艘小潛艇不過3o萬人民幣,一艘小魚鐳艇不過8萬人民幣,而一艘萬噸級全鋼制戰列艦,造價高達133萬人民幣,不容有失。
雄風級戰列艦整體外形跟定遠級鐵甲艦基本相同,但材料不再使用鍛鐵,全部替換成高質量的特種鋼。裝甲方面更是采用24o毫米厚的鎳鉻合金碳素鋼作為裝甲,覆蓋戰艦全部長度和關鍵部位,其裝甲防護能力相當于傳統35o毫米厚的鍛鐵裝甲。
動力系統采用煤油混合燃燒鍋爐和三脹往復式蒸汽機,做功熱效率比定遠級鐵甲艦提升1o,推動12ooo噸的雄風級戰列艦最高航可達195節,正常巡航度16節,續航力6ooo海里,可一次補給后巡航整個太平洋。
雖然雄風級戰列艦的外形沒有太大變化,但采用鋼材建造比鍛鐵建造節省噸位和空間,可以用來裝載更多的燃料、彈藥和補給,增加持久力。
與此同時,跟雄風級配套的新式光學瞄準具也在進行緊張的研制當中,按照計劃,將在三年后雄風級戰列艦服役前配備,至于新式瞄準具能幫助艦載火炮提升多遠的有效射程,目前還不得而知,但中國海軍對此有信心,慢慢期待著。
李衛國最近顯得蛋疼,除了每天安撫后宮的那群饑渴的婦女們之外,國政都很輕松,很多工作文武百官們就能完成,整個國家走上正軌了,李衛國自然就輕松了,不用躬身親為累的跟死狗似得了。
不過,李衛國很快找到了有趣的事情做。
當得知英國撥出巨款建設英國海軍力量的消息后,李衛國一肚子壞水迅涌出,他寫了一篇論文,名叫《海權論》。
沒錯,就是海權論,屬于歷史上的馬漢著作,他對海權和巨艦大炮理論的概述,足足影響了世界各國海軍長達兩個世紀之久,哪怕到了21世紀依然被奉為神典。
如今,馬漢還在美國海軍底層苦逼的做事情,李衛國再次揮拿來主義,一點都不臉紅的將《海權論》冠上自己的名字公布于世。
除了裝逼一下之外,深層的含義不言而喻。
當海權論公布于世后,全世界各國海軍都將被引導到巨艦大炮主義的道路上上來。
這是一個巨大的坑,歷史上的舊日本海軍就被坑進去了,而如今李衛國要坑的卻是英國海軍,因為這是李衛國給英國人挖的坑,至于其他國家會不會跟著一起跳進去就不得而知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