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第442章 虎翼鷹揚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返大隋 >>重返大隋最新章節列表 >> 第442章 虎翼鷹揚

第442章 虎翼鷹揚


更新時間:2015年07月26日  作者:木子藍色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木子藍色 | 重返大隋 

感謝liujunliu、放心二份、風聲水起1976的支持,謝謝!

烏沙堡。

烏沙堡位于懷荒的西北端,是懷荒的西北大門,邊境要塞之一。這座城堡要塞用附近的烏黑沙石建成,故取名烏沙堡,扼守著胡人南下的咽喉地段,有著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他不但守衛著懷荒城,同時也還是朔州云內的北面屏障,并直指漠南漠北重要通道的南端磧口。這里曾是北魏強盛時期所設六鎮下的一座鎮堡,易風興起懷荒,擴建軍備,修筑要塞堡壘,懷荒軍一路向西北擴張到了烏沙堡舊堡,然后重新修筑了一座更堅固的烏沙堡。

自易風重建烏沙堡以來,懷荒軍以此為基地,不斷掃蕩周邊的游牧部族,使得距離懷荒城三百里的烏沙堡又向北擴張了一百里,百里周圍無強大的游牧部落,使這百里之地成為了懷荒與游牧民的緩沖地帶。

因為烏沙堡地處懷荒西北要沖,胡人若東進懷荒,占據烏沙堡,則進可攻退可守,深入云朔或者懷荒,來去自如。而易風占據烏沙堡,不但能穩固懷荒,而且若要謀取漠南,甚至進攻漠北,烏沙堡也能成為前進基地。因此,烏沙堡的重要地位得到易風的重視,懷荒在烏沙堡不斷的增強實力。如今的烏沙堡已經成為了懷荒騎軍的大本營,同時烏沙堡的防御也大大提升,形成了烏沙堡在中。外圍還有三座衛城堡壘形成等腰三角,拱衛烏沙堡。

去年易風北上迎戰鐵勒回師之后,開始經營西北一線。尤其以烏沙堡為核心。這座用烏黑沙石修建的堡壘遠超一般的堡壘,是一座周長八里的不小城池,開門八座,各有翁城、箭樓,并筑有角樓敵臺箭塔炮臺,還挖有護城濠溝,城外還挖了許多丈深的不規則大坑密布于城外四周。城高四丈。屯駐精兵。特別是外圍還修建有三座衛堡,各距烏沙堡只有二十里。這三座衛堡各周長五里,如烏沙堡一樣城高濠深,屯有精兵。并且,易風還讓工兵在三座衛堡與烏沙堡之間挖有秘密兵道。四堡之間,每堡都有三條密道通往其它三堡。一旦遇敵,每堡都能得到其余三堡的支援,甚至當敵人勢眾之時,還能通過密道增援。

敵人攻烏沙鎮任何一堡,則其余三堡之兵,便可守望相助,攻其后背。

這完全就是按照易風經不輕易放棄懷荒的理念而布置,烏沙堡雖然遠離懷荒城三百里。但烏沙鎮四堡的堅固防御,能使得其抵抗做戰能力大增,尤其是這里不但屯有重兵。而且還是懷荒騎軍的訓練大本營,兵多將廣,使得這里成為一顆牢牢釘在懷荒西北的釘子。胡人若要進攻懷荒,必須得先拿下這座要塞,要不然突厥敢深入懷荒,則此鎮精兵。便可斷其糧草,攻其后背。將來犯之敵殲滅在懷荒連城之下。而事實上,懷荒城之外,并非只有烏沙堡鎮,易風圍繞著懷荒城,在周邊還打造了好幾個這樣的堅固防御堡壘,野狐要塞,獨石堡要塞,白馬要塞等等,它們即是整個懷荒防御體系的一部份,同時也可以單獨組成一個防御陣。

而對于突出于草原之上的烏沙堡,易風對其防御能力相當信任的原因還有懷荒騎軍。

懷荒最精銳的兵馬,懷荒騎軍。

自易風穩固懷荒,并取得北上與鐵勒作戰的勝利后,三蕃依附,易風大力擴建騎軍,最終組建了懷荒騎軍。

易風入京以后,欽點李靖為騎兵總教練使,助他訓練騎兵,又以單雄信、秦瓊、張金稱、王伏寶等統領騎兵。雖然懷荒軍編制龐大,但也有側重不同。野戰軍是易風重點打造的戰斗部隊,而野戰軍中,一切兵甲配給,人員精選,騎軍總是能得到特別照顧,不但軍中所有勇武能戰者會被優先選入騎軍之中,甚至就連薪俸也要遠高于其它部隊,裝備上,也是優秀供應騎軍。講武堂的受訓軍官、軍士分配,也都是傾斜于騎軍。

可以說,野戰軍是懷荒軍的精銳,而騎軍則是懷荒軍精銳中的精銳。

懷荒騎軍的擴張速度也是相當驚人的,從最初只有一團騎兵,到如今,懷荒騎兵已經組建了騎兵二軍,并獲得了易風親賜軍號,虎翼、鷹揚。這兩支騎軍甚至擁有了自己的炮兵部隊、工兵部隊。

從騎兵三營擴建為騎兵軍,再到騎兵軍一分為二,擴建為兩軍,騎軍的擴充速度比懷荒任何一支兵馬都要迅猛。

自從控制燕山,并得到了三蕃的依附后,懷荒的戰馬來源豐富,特別是懷荒邊市的興盛,使得大量的牲畜涌入懷荒,戰馬的價格也不斷下降。懷荒軍不用自己養馬,就能從懷荒市場得到大量的戰馬,懷荒軍可以從中挑選出最優良的軍馬送入懷荒軍馬場進行訓練,然后源源不斷的供給懷荒騎軍們最優秀的戰馬。

對于懷荒騎軍來說,他們從不缺戰馬,也不缺優良的戰馬。

每一個騎軍,都擁有了三匹戰馬,一匹主戰騎乘,兩匹備用戰馬。此外,騎軍還配備了大量的駱駝、挽馬、騾驢組成的輜重后勤營。

雖然懷荒騎軍不是重裝騎兵,可他們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輕騎兵。針對突厥騎兵以輕騎兵為主,幾本不配備重騎兵的特點,加上突厥人長于騎射,又擅長于馬上格斗沖鋒,近戰也很勇猛的特點,虎翼和鷹揚這兩只騎軍的裝備,也是有針對配置。

虎翼和鷹揚兩騎軍,他們拋棄了傳統的鐵札甲和皮甲,而是裝備了懷荒物產的百鍛鋼板胸甲,這種胸甲顧名思議,由胸前和胸后各一大塊鋼板甲組成。而手臂和大腿放棄了護甲,只著絲制戰袍,他們戴著鋼制頭盔。戰馬則披繪虎紋皮甲,腿著防刺重靴,外加一件絲綢織金防箭重披風。這套裝備最核心的部件就是胸甲,這胸甲光滑锃亮,略副弧形,明亮如鏡一般,每件胸甲的胸口都刻有一只伏虎。因此這胸甲也被稱為伏虎鏡甲,也有人直接稱為光甲。鏡甲。這胸板甲堅固無比,擁有極強的防箭能力,但卻遠比想象的要輕的多,采用鋼材打造。而不是鐵料制作,使的他堅固性能大增的同時,也大大輕薄起來。而經過水力鍛機千錘百鍛的冷鍛打造,輕薄的鋼板甲卻又極其堅固,遠遠超過那種重達五六十斤甚至是七八十斤的重裝甲的防御力。襯了牛皮內襯的拋光鋼板胸甲,其實只有十六斤,這個重量甚至比一套皮甲還要輕。

騎兵們裝備的武器則以鋒利的騎兵刀為主,再加上長矛、短劍、手弩、圓盾、標槍五種武器,長矛用來沖鋒。標槍用來投擲,騎兵刀則近身格斗。這些騎兵自一開始,就被嚴格的教導。騎兵的威力在于集群沖鋒,而不是單打獨斗,甚至懷荒的騎軍的作戰方式與傳統的騎兵方式也有極大的不同,他們并不強求迂回作戰,奔走騎射,他們的訓練最終目標就是把騎兵訓練的如步兵一樣能隨時排列出整齊的隊列。利用騎兵的機動性能,迂回穿插。側翼突擊,最后用整齊的騎兵陣列,發起集群陣列沖擊,輾壓砍殺敵人。

讓騎兵訓練的跟步兵一樣憑陣作戰,這樣的要求確實極高,但效果也確實很好。一直駐扎在烏沙堡訓練的騎軍,多次外出實戰,檢測得知,就算還沒有完全熟練的這種騎兵陣列沖鋒的作戰方式,也經驗能把比他們更加熟練馬上作戰的突厥騎兵們砍的屁滾尿流。

而易風卻還給這兩支騎軍配備了專門的工兵營、輜重營和炮兵營,尤其是炮兵營,裝備了大量重弩、車弩、乃至床弩,還有投石車。配合工兵,他們能在戰場上,迅速占據有利地形,然后設拒馬、挖濠溝、陷馬坑、灑鐵蒺藜,筑土墻,立營柵,更好的配合騎兵作戰,使得騎兵可攻可守,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易風這樣見多識廣的穿越者來說,他知道,就算他有足夠的馬匹,可要想跟突厥人比騎戰,短時間內,沒有個十年二十年時間,他是難以訓練出一支足以和突厥人比肩的騎兵的。因此,這也就說明,如果用傳統的騎兵作戰方式,也就是說用突厥人的騎戰方式,那學生永遠打不過師傅。易風不能用突厥人的戰法,他得用自己的戰法。突厥人天生驃悍,騎術嫻熟,但他們缺少紀律性,缺少服從性。

培養精銳騎兵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哪怕有許多蕃人加入,也一樣很難。漢時騎兵一度銳利,可那是因為漢武帝在長安建立了常備騎軍,還在民間養有大量馬匹,同時關中地區的那些良家子也自小就練習騎馬射箭,這既保障了戰馬來源,也保障了可靠的騎兵來源。

可就算有優良的戰馬,有優秀的騎兵兵源,可也還需要大量的時間。易風沒那個時間,因此他也只能用其它的方式,歷來除了以騎對騎,也可以用步對騎,但用步對騎,卻極不簡單,得有精銳的步兵,運用堅固的步兵陣,最重要的還得有強弓勁弩,再加上車陣,如此才能對抗的住騎兵。對付騎兵,長矛陣缺點太多,弓弩才是真正的殺招。可惜步對騎,卻有天生的劣勢,勝了無法追擊,不能擴大戰果,敗了,卻一般就要全軍覆沒。

易風不指望自己馬上能弄出一支跟突厥人一樣強悍的騎兵來,也不指望著靠著步兵就能滅了突厥騎兵。

他能做的,就是騎步加上戰車結合,用車陣、步陣乃至騎陣,甚至是箭陣、弩陣、炮陣一起上,用復式戰法,對抗突厥人單一的騎兵戰術。

懷荒的長弓威力很大,可惜長弓手難訓練,就以懷荒這種漢蕃雜處民風慓悍之地,也只能選出少量適合的長弓手,更多的長弓手,只能通過長期培養訓練。弩手倒是要求不高,可弩制造成本高,和弓一樣麻煩。易風側重于騎兵,就是看中懷荒建立騎軍的有利條件,同時給他們裝備堅固的胸罩,鋒利的騎兵刀,再配上標槍手弩,易風給這支騎軍一個別樣的戰術。保持陣形,始終保持騎陣,用陣列來對付突厥人的彪悍,對付他們的單兵強大,用整體的優勢,,在步軍車軍,在工兵、炮兵的配合下淹沒他們。

虎翼,鷹揚,每軍一萬五千余人,下轄騎兵三營,輜重一營,工兵、炮兵各一團,純作戰騎兵一萬,后勤支援人員五千余。

易風對于手上的這兩支騎兵很滿意,裝備部門的報告易風已經看過,按照易風的要求,裝備部門日夜趕工,如今終于給兩支新賜號成立的騎軍配備齊各項鎧甲武器。

這兩支騎兵已經經歷了許多風雨,多次戰場廝殺,他入京以后的這段時間,負責訓練的李靖也沒有負他所望,用獨特的實戰訓練方式,不斷的把騎兵派出城堡,深入草原,與游牧部族戰斗,一場場的戰斗,把游牧民驅除出懷荒北界百余里外,其間還打過好幾場千人以上的大戰,每次都贏的非常漂亮,傷亡很小。

當易風離開太原,帶著抄獲的楊諒豐厚家當進入河北后不久,他就收到了突厥入侵的消息。

聽到這消息,易風快馬加鞭,立即趕往幽州。同時,他立即調動懷荒軍各部,以及幽州府各總管府兵馬,全面備戰,準備迎敵。

三月初三,易風見到了河東朔州恒安鎮的求援信使,報告突厥大軍已經攻破長城,殺入朔州,正圍攻云內、恒安二城。恒安鎮將李藥王請求易風派兵火速救援!

當天晚上,軍情處發回緊急軍情,朔州總管杜彥派去增援云內的趙仲卿所率三千援軍,在云內南面的清涼山遭遇突厥人伏擊,所部被圍。趙仲卿率部激戰一日夜,全軍盡沒,盡皆戰死,無人生還!(未完待續)


上一章  |  重返大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