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民科第七百六十章 令人垂涎的本田技術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工業民科 >>工業民科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六十章 令人垂涎的本田技術

第七百六十章 令人垂涎的本田技術


更新時間:2016年05月29日  作者:好閑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好閑 | 工業民科 
››


奇書,移動版m.qibookw。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林強生以前一直以為日本人把汽車車殼做得那么薄,主要是為了撞擊到行人的時候能夠起到緩沖保護作用,保證行人安全,體現人文關懷精神,話說網上和媒體好多都是這么說的。請大家搜索看最全!的小說

但現在看來,日本人這么做完全是因為他們把緩沖吸能技術做得很先進,已經不需要采用硬硬的車殼,保護行人只是這個技術的附加效果罷了。車速快的時候撞上去,再軟的車殼也沒有用,行人照樣玩完。

而且他還從川本信彥這里了解到,世界各家汽車廠商因為計算能力的問題,緩沖吸能構造的設計有好壞之分,其吸能緩沖的效果也有高下差別。

日本汽車廠商在這個技術上投入很大,一個是因為日本地小人多資源有限,另一個可能是日本人的那種極致的精神,這個技術極其適合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粗枝大葉的美國人就喜歡硬邦邦的。

本田更是把汽車前后部分的緩沖結構稱作為緩沖吸能結構件,緩沖區并不能完美詮釋這個定義。

緩沖吸能構造與整個車體的剛性構造并不矛盾,而是相結合的,吸能結構位于車體的前端和后端,相對軟。而位于中央的乘員艙框架結構不會有吸能效果,還是會盡可能做得硬。

這兩個部分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分開制造,前者大多用復合材料,而中間的框架則用超強度合金鋼保護起來。它們組合到一起,發揮不同的結構作用。

最理想的整體車體構造應該是既有前后兩端高效的撞擊緩沖吸能區,又有一個足夠剛強的乘員保護艙。速度不太高的碰撞下,由吸能區去吸收和化解沖擊力,盡可能讓沖擊力少傳遞到乘員身上。

一旦碰撞速度太高,吸能區潰縮完了,沖擊力依然沒被吸收完,剩下的乘員艙也不會再試圖去吸能,而是會依靠堅固框架以硬抵硬,保證乘員有盡可能多的生存空間。不被擠壓致傷。因為大多數車禍,乘員都不是撞死的,而是擠死的!

呃,想想就慘,當然除了一撞就散架的車除外!

車體的“軟“和“硬“的構件相融配合,緩沖區不僅自身會折疊,也會在折疊過程中將一部分能量傳導到剛性座艙的結構上。讓整個車身分擔沖擊力。

這是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80年代的中國汽車業還達不到這種設計水平!

林強生幾乎是立刻就想到了要把本田的技術學到手。又想到了剛剛在加州收購的皮克斯,本田沒有向他展示他們的計算設計能力,但他覺得日本人一定有很強大的計算機設計中心。

而皮克斯的設計能力也是非常先進的,它的母公司工業光魔號稱其電腦技術僅次于美**方,當然外界也是這么認為的。

林強生完全可以利用皮克斯先進的電腦技術,結合力學原理設計緩沖吸能結構,或者再延伸一下,研發出自己的三維汽車設計軟件!

他發覺這倒是個很有前景,很有意義的事情。把皮克斯的電腦技術運用到汽車工業設計上,可以讓中國汽車設計水平前進一大步!

川本信彥繼續道:“實際上,再好的吸能區效用也是有限度的。以目前吸能結構技術,能在/h以內的碰撞中,還是要滿足實驗室條件,包括撞擊對象、角度等,做到基本不讓乘員受到致命傷害。當然真實環境里的碰撞比實驗室復雜得多。也沒有兩個事故是完全一樣的,所以/h只是一個參考標尺,絕不是說所有低于這個速度的事故人都會沒事。

超出了/h,比如說/h發生的碰撞。顯然,這種速度的撞擊能量已經大大超過現有的緩沖吸能技術的化解能力,乘員的傷亡程度無法保證。這不是廠家為達到各國碰撞測試的應試要求。就不再去提升保護能力,而是以現有技術根本就做不到更高。無論是德系還是美系,都做不到這點,包括日本其他車廠也達不到,而目前我們本田汽車在行業內是做得最好的!”

看到本田宗一郎臉上矜持的表情,以及河島喜好、久米是志等人一臉的傲嬌。

林強生反應了過來,贊同的點頭說道:“實在是了不起的技術啊!本田先生。這個緩沖吸能技術非常非常了不起,也很重要。它能最大限度的保護乘員的安全,而且我發現就連行人的安全它也涉及到了,這個技術確實是個好技術,試想每年能夠減少多少交通事故的死亡率,的確值得大力推廣啊!”

本田宗一郎等人點頭稱是,也十分贊同林強生的話。

林強生說道:“中國的道路情況復雜,大部分質量很差,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條高速公路開通,這就給駕乘人員和行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本田宗一郎聽了翻譯的話點了點頭,林強生接著說道:“本田先生,各位前輩,本田擁有很先進的緩沖吸能技術,中國現在也十分需要,請本田公司把這項技術授予我的東星公司!”

“哎?”本田宗一郎驚訝了一下,河島喜好和久米是志也都震驚得瞪大眼睛看著他。

“拜托了,請把這項技術教授給我們,中國交通情況一時間改善不了,可是我們還是能做些事情的!”林強生誠懇的說道,一連鞠了兩個躬。

本田博俊摸了摸腦門,他發現林強生這個人怎么臉皮這么厚啊。拜托,你的資產加起來可是比我們本田還富裕啊!

本田宗一郎連忙說道:“快快請起,林君不必這么客氣,這個,我們倒是可以教導一下貴公司的設計人員。”

河島喜好呵呵的笑著,久米是志則抬頭張望,好像棚頂有很新奇的事務似的!

林強生心里暗道,廢話啊,教導一下能行嗎,要是我們的設計人員看一遍就能山寨出來,那還轉讓什么技術,我們要了解緩沖吸能技術的細節,連一個支撐桿一個緩沖墊為什么在那里都要搞明白。這個過程科技就是中國最缺的!

本田宗一郎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而林強生也不便逼得太緊迫,他又提議參觀了本田的發動機研究所。

本田的發動機是世界出名的,而且有很輝煌的一段歷史。本田原先是做摩托車起家的,摩托車最關鍵就是發動機,所以本田可以說是專注發動機幾十年了。而且還是日系五大廠家里唯一參加過f1大賽的車廠,就是非常有名的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它是世界上最昂貴、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運動,是商業價值最高。魅力最大,最吸引人觀看的體育賽事。因為影響范圍廣,知名度高,與世界杯足球賽,奧林匹克運動會,并稱為“世界三大運動”。

這項運動在中國并不出名,中國人對汽車速度賽好像也并不熱衷,即使國內組織的賽事始終也是小眾項目。但是在日本,這項賽事卻有著非常多的擁泵。

本田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引擎制造商。它參加f1的歷史分為兩個階段1964年~1968年和1983年~1992年,在這期間本田共獲得了71次大獎賽勝利。

在為邁凱輪車隊提供引擎的時期1983年~1992年,本田獲得了連續5屆f1車手總冠軍和6次車隊總冠軍。

1983年,本田回到f1賽場上用1.5l的v6渦輪增壓ra167e發動機創造了600馬力的神話,一舉打敗法拉利、福特和保時捷這些老牌大廠。86年的時候又創造了900馬力的新神話,87年,最大功率又達到了1050馬力。

本田把渦輪增壓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到現在都沒有哪個廠家能在小排量平臺上創造過這么大的馬力。

當然,如果說一場賽事過后就需要大修的大馬力超強機不是民用機能比的,損耗壽命誰不會,但是同時代沒有哪個廠家的技術,能與本田爭鋒卻是毋庸置疑的。

而本田卻是在平民發動機上一樣走在了眾多廠家的前列,本田的高性能車。紅頭不帶渦輪的高壓縮比發動機同樣很強大!

本田思域的b16b紅頭發動機,1.6l自然吸氣竟然達到了190馬力,這個數據簡直就是恐怖。

從80年代起,在日本刮起了一股高性能車的風潮,此時各個日系廠商更加純粹的追逐速度與激情。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與執著的造車理念下,誕生了一款款高性能經典車型,而每款高性能車的背后又都隱藏著一顆躁動的“心”。

它們是三菱4g63。紅頭機的典型代表,2.0升16氣門渦輪增壓;本田的k20a,雙頂置凸輪軸和可變氣門正時和升程電子控制系統;斯巴魯ej257,可變配氣正時系統。另外說一下,康明斯2.8排量170馬力的柴油版紅頭機,也是個了不起的貨!

林強生對本田發動機技術垂涎已久,因為東星的發動機工廠的確是可以達到這個高度的(自然吸氣發動機),只要掌握了本田的訣竅!

就拿ra167e渦輪增壓發動機距離,它增壓后的馬力可達到1050匹,以區區1.5l排量的v6引擎就能做到,功率密度相當高,渦輪增壓的優勢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將自然進氣引擎的對手拋諸腦后。

這臺發動機的行程僅有50.,而一般汽車上的活塞行程在以上才算正常的,因為要保持一定的扭矩,特別是在低轉時。這么短的形程說明在同等時間下做功的次數更多,功率自然得到了提高,再加上本田的超高壓渦輪增壓機,正常大氣壓力為,所以非增壓發動機最多可以吸入小于等于的空氣,而的增壓壓力代表氣缸的吸氣量比常壓發動機多了4倍!

各f1車隊的工程師也不是傻瓜,這么膚淺的道理怎么會不明白,難于實現的只是缸體、活塞、連桿的強度和裝配精度。

所以說本田出色的并不是它的引擎科研水準,而是在無數次嚴苛賽事下鍛煉出來的制造技術誤差小于的活塞質量、可承受1275倍重力加速度的連桿、經過高轉速處理的曲軸、全鎂鋁合金的缸體,再加上極精密加工的裝配技術!)

奇書書迷同時還在看:


上一章  |  工業民科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