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記者開始查看了這個所謂的“半君主立憲制”,然后開始在腦子里面思考。因為他們發現這個半君主立憲制其實既不像是英國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也不像是德國日本那種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那種。而這種半君主立憲制的情況之下,君主的權力比英國那種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要大,可是卻也都比那些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要小。比如說這個半君主立憲制沒有立法權,不但是憲法的立法權沒有,并且也都沒有什么別的法律的立法權。
但是,另一方面君主也都有行政權,也有一部分行政權的,并且是掌握了軍隊的君主。而且另一方面君王也都有資格下達詔書,不過這個下達詔書必須要獲得內閣首相和相應部門的閣員進行副署才能夠生效。
而在任命政府首腦方面,這個權力也都比那些德國和日本的權力要小。比如說這個半君主立憲制的內閣首相的產生是由議會選舉的,內閣首相對議會負責,一般來說君王沒有資格干涉。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也都可以不用太過擔心被隨意免去職位,并且由于內閣閣員不能夠兼任議員,那這樣也都無法一邊掌握議會,一邊掌握行政權。不過相應的也都把議會彈劾內閣的條件提高,然后保證了政府的穩定。
所以說這樣看起來其實這個半君主立憲制是一個所謂的“兩巨頭”的模式,一方巨頭是皇帝,而另一方巨頭卻是政府首腦。這兩個其實是一起分權的,基本上雙方彈性很大,誰也都可以找到機會壓制另一方。比如說表面上看君主沒有直接任命首相的權力,可是萬一首相在議會發動彈劾之后。那首相只能夠選擇請求君主來進行解散議會來爭取下一輪選舉。
可是這個時候主要決定權也就是在于君主了,并不是在于首相了。而不像是英國那樣,一旦首相提出希望解散議會的時候。那君主幾乎不可能拒絕,主動權差別也就是在這里了。所以雙方斗爭的彈性很大。不像是別的君主立憲制那樣,動輒就要倒閣。英國的內閣倒閣往往來源于政黨內部,政黨內部發動了“叛變”,這樣他們必然會倒霉。而德國日本往往來源于君王的信任,一旦君王不信任想要卸磨殺驢的時候,那必然會被轟走。而這兩種模式,其實也都是非常不利于施政的。
從明朝末年的情況來看,那個崇禎皇帝換宰相換得比換衣服都要快。所以能不出問題嗎?如此頻繁的更換宰相,那每次更換宰相那接下來肯定會引起一大批的官員換血,最后大家都是在人人自危,沒有心思做實事了。如果大家都沒有心思做實事,那國家肯定會雪上加霜。這樣的君主立憲制一方面保證了君王不能夠隨意罷免宰相,另一方面也都避免了宰相內部政黨的“叛變”,然后被迫倒閣。
這樣有利于施政的統一,不會因為頻繁更換政府首腦而出現問題,讓那些官員能夠相對的更安心做事,不要整天想著為了保住位置而把心思用歪了。
而王國瑞卻在指揮部里面對自己的幾個女人說:“你們知道我為什么要把地方省長級的官員的任命權都給掌握在考試院里面嗎?因為一個政策。最終還是要在執行,如果政策得不到執行,那必然會猶如空中樓閣。而我設立考試院。其實也就是過去的吏部,而吏部將會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君王手里,而君王擁有任命考試院院長的權力,這樣內閣想要實行他們的經濟政策,必然要獲得君王的首肯,這樣他們才能準確的執行下去。而我掌握了地方官員人事任命權力,這樣也就是控制了政策的執行權,然后他們哪怕有了什么好的政策,那也都必須要通過考試院任命的官員來進行執行。而考試院院長由君王任命。然后五年一任期。”
“夫君,那你為什么要把這個考試院的原則任期定位五年呢?為什么一旦君王任命了。那也就不能夠隨便取消呢?如果你可以隨便取消這個考試院院長,那不是可以很容易的掌握地方官員任命權嗎?”鄭虹問道。
“該有的游戲規則還是要遵守的。以后這個考試院將會成為皇帝和內閣之間一個博弈的地方。考試院管理人事,而我之所以必須要讓五年之內不能夠隨便被撤職,那也就是為了給博弈留下來一定空間。如果君王可以隨便更換考試院院長,那不就是可以輕而易舉的隨便掌握地方人事任命了嗎?你知道我設立這個半君主立憲制是為了什么嗎?其實是為保持彈性,只有擁有彈性的東西才會能夠最穩定。過鋼易折,這個也是如此。如果君王的權力過大,那最后雖然看起來非常堅硬,可是到了最后往往會造成在一次大的起義或者政變當中被徹底消除。彈性是最好的,保持一定彈性,那也就是保持有博弈的空間。這個考試院將會成為未來君王和內閣的重要博弈地方,內閣可以拉攏考試院院長,然后讓考試院院長按照他們的想法來進行任命官員,至少是知府一級官員。”
“而如果考試院院長能夠隨便更換,那這樣博弈的空間也都沒有了,那最后很可能會爆發一次史無前例的最大沖突。所謂做人留一線,人有了希望,那也都不會想著通過暴力的手段獲得。如果我徹底把考試院掌握在手里,那意味著徹底沒有了博弈空間,那那些文官內閣將會徹底絕望,然后他們會思考通過另一條路來解決問題。到時候,要么是我的新帝國被革命推翻,要么也就是帝國再次回到那個君主*的時代。所以必須要盡力維持博弈的狀態,哪怕君王一時吃虧了被臣子架空,那也都沒有什么。反正考試院遠著內閣首相一個任期不過五年,而皇帝在位時間少則二十年,多則甚至三十多年都可以。反正這個五年輸了,下一個五年再次想辦法撈回來不就行了?誰的任期更長?”
“所以我留下了博弈的空間,讓他們也都可以能夠保持足夠的彈性,不至于造成權力過于集中,最后造成整個體系的崩潰。到時候只要掌握了這個考試院,那要么只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也就是內閣付出巨大的代價把考試院院長拉過去,這樣他們可以獲得五年時間的執政主導權。當然,我相信很少有官僚會這么做。因為他們當然任期不過是五年,為了五年的權力付出那么多東西,那顯然是不太值得的,畢竟五年之后馬上多半要換人了。”
“所以在我設想當中,更多的是君王和臣子在人事任命權力方面達成更多的交易和妥協,保持一定的博弈空間,讓他們保持彈性。如果讓臣子徹底掌握了人事權,那最后君王肯定被架空。而如果君王徹底掌握了人事權,那最后君主立憲也都會演變成為君主*,最后還是回到過去的老路。而自古以來官場權力爭奪,無外乎是人事權的爭奪。所以我把人事權**出來,成為雙方爭奪的博弈空間。政府內閣無法掌握足夠的人事權,必須要和君王來交易。可是君王卻沒有直接執政的權力,那必然要通過這個人事權來和政府達成一個妥協。”
“這樣其實也就是和過去的兵權一樣,擁有調兵的權力卻沒有統兵權,可是統兵的將領卻沒有調兵權。未來的皇帝擁有人事任命權力,可是卻沒有直接執政的權力。可是作為政府的內閣,雖然有執政權力,可是卻要收到從人事權方面制約的君主,這樣才是維持平衡的一種手段。不然如果一方失衡了,那最后肯定會造成分崩離析。所以這個是我所思考的能夠產生未來博弈空間的方法,也就是人事權了。內閣想要執行政務,必須要獲得君主的人事方面的支持。可是君主卻沒有直接干涉經濟方面的權力,這樣能夠避免君主擁有直接執政的權力,然后進一步的形成絕對權力。”
“到時候考試院將會成為日常博弈的地方,而議會將會成為戰略大事上博弈的地方。只要留存足夠了讓雙方博弈的空間,這樣才能夠維持穩定。”
而外面,關于這個半君主立憲制的方案被公布了出去之后,而那些記者也都非常快速的把這個方案傳遞到了全世界各國,然后全世界各國有開始研究這個方案的優缺點,然后開始仔細推研這個半君主立憲制的優缺點,然后讓大家開始思考如何能夠從這里面學習到什么,吸取什么經驗教訓。尤其是這個政治體制有什么特點,有什么能夠讓大家都學習到的地方,畢竟研究不同國家的政治體制也都是各國也都要研究的。(未完待續。)